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王敬群:那条长路是信仰的光芒 不熄的星火

2016-7-13 11:0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35| 评论: 0|原作者: 张永胜 葛玉菲

摘要: 王敬群:那条长路是信仰的光芒 不熄的星火 文/张永胜 葛玉菲 往昔犹在,1929年11月里的一天,江西省吉安市清源区值夏镇桐山村里,当农民们手持长矛高呼着“打倒列强”“打倒军阀”之时,一名年仅10岁的小孩儿把书本 ...

王敬群:那条长路是信仰的光芒 不熄的星火

/张永胜 葛玉菲

  往昔犹在,192911月里的一天,江西省吉安市清源区值夏镇桐山村里,当农民们手持长矛高呼着“打倒列强”“打倒军阀”之时,一名年仅10岁的小孩儿把书本一扔,加入了共产主义儿童团,从此踏上了烽火连天的革命道路。这个少年,名叫王申蔼,小名水香,当他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时候,改名王敬群。

  时光荏苒,2016年初春,当记者来到南京龙江小区王老家中的时候,他已在欢喜等候。当年的“红小鬼”如今已成耳悬助听器的鲐背老人,头发尽白,但慈眉善目如顽童,尤其是得知记者的名字后,他风趣地说:“哎呀!这名字好,就像我们当年参加革命一样,永远胜利呢!”

  欢愉的气氛在房间里环绕,关于长征,满满的记忆,激荡的情怀。

  那条“火龙”,仿佛是红军长征必将胜利的一条指引路线,让我看到了红色的希望

  1919年5月31出生的王敬群,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祖父带着父亲常年在外地做裁缝,每年才回家一两次,每次回家都会带回三五块银元。虽然家庭贫困,但小水香还是上了学堂。192911月,正在国民初级小学读书的小水香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声中,加入了共产主义儿童团。

  当时儿童团的口号是“时刻准备着”,既要好好读书认字、锻炼好身体,又要站岗放哨、传送“鸡毛信”,另外还要承担宣传任务,写标语、发传单。

  1932年春,时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的张爱萍指派王敬群到共青团宁都中心县委任儿童局书记。王敬群临走前,张爱萍特意为他做了一套列宁儿童装,让他去参加共青团苏区儿童干部会。王老回忆说,那时他这个儿童局书记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儿童学习和锻炼,为红军队伍输送合格的小战士。儿童团成员在列宁小学读书,锻炼身体,反对无故打骂儿童,制木枪、红缨枪,进行简单的军事操练,如排队形、走步法,装退子弹,站岗、放哨、送信,用歌舞慰劳红军,优待军属,还有贴传单、削竹片等等。

  王老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儿童团的成员们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宣传方式,就是把宣传标语刻写在木头牌子上,然后放到河里漂出去,这个被称之为“河流宣传”的方式,曾经轰动苏区。

  19323月开始,王敬群历任江西省宁都、南广、建黎太三个共青团中心县委儿童局书记,共青团太宁县委宣传部长等职。

  19343月,王敬群担任了闽赣省委儿童局书记。这年5月,他带着省青年妇女儿童代表团慰问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以下简称少共国际师)。就是这一次慰问活动,人虽然小但是聪明、组织能力极强的王敬群被少共国际师留住,从此留在红军中工作,并从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任少共国际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技术书记(即秘书)。

  1934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自福建的长汀、江西的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王敬群随着少共国际师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雪山、草地。

  据王老回忆,长征途中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和鼓励大家冲锋在前,撤退在后,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做党的得力助手,做党的后务军,向党输送党员和干部。王老深情地对记者说:“那时候啊,就是跟着走,活下去。”

  爬雪山,留下了太多的伤感记忆。

  19356月,少共国际师随着中央红军突破敌庐山、宝兴防线,歼敌一部后继续北进开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夹金山主峰高耸,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

  红军战士们大多来自南方,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山上的白雪刺得战士们睁不开眼睛,战士们在冰雪中前进,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鸡蛋大的冰雹打得人东倒西歪、鼻青脸肿,有些战士就把各种锅盆顶在头上,用床单裹住脑袋来抵御冰雹。大风吹过耳朵先疼后麻,之后就失去了知觉。好多战友就搓耳朵,一搓就把耳朵搓掉了。一些因饥饿、寒冷和疲劳而掉队的战士,他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组地坐在雪窝里,冻得脸色发青,嘴唇发紫,直打哆嗦。    

  少共国际师受命收拢每个掉队的战士,王敬群带着战友们一路跋涉一路寻找,看到掉队的战士后就三五个人一起走上前把窝在雪地里的战士拉起来继续走,走着走着就发现,这些战友已经没有了呼吸。有些掉队的战士好不容易在他们的搀扶下爬上山顶,却永远地倒在了雪山之巅……

  入夜后,严寒袭人,红军战士们三五个人背靠背坐在一起相互吸收一点身体的热量。由于冻饿相加,很多人躺在地上睡着后,待前进号吹起的时候,却永远起不来了。王敬群和少共国际师的战友们解开他们的背包,用被子为他们蒙上遗体……

  说到这些,王老眼眶含泪,哽咽着说:“那时候,我们都是娃娃啊,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再也没有醒来,我们都哇哇大哭!”

  最终,王敬群和少共国际师的战友们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翻过了大雪山,与红四方面军30军李先念政委所率领的部队以及红92574团在两岔河会师,随后又开始了艰难的草地行军。

  过草地,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稀软的烂泥草地上行走,有时一脚踩空,陷进泥潭里,就会被黑乎乎的泥浆污水吞没。进入无人区后,茫茫沼泽地“陷阱”丛生,浓雾迷漫,阴晴无定,鸟兽不到,荒无人烟。没有粮食吃,就靠挖野菜、煮牛羊皮充饥。随着行军的步伐,地上的野菜、草根被前面的部队采摘完了,饥饿与寒冷随时都在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

  一天,王敬群遇到一个掉队的小伙伴,两人见面后抱着痛哭,并相约坚持下去,一直走到胜利的那天。可是,走着走着,这个小伙伴身体一软就坐到了草地上。他拉着王敬群的手,无力地说:“我不行了,你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我这里有一小袋青稞面。”他边说边解开背包,从最里层拿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布袋,很小心地打开袋口,一下、两下、三下,他倒了三次,才把小半袋青稞面倒进一个瓷碗里,交给了王敬群。端着瓷碗,王敬群满眼是泪,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昔日的小伙伴把生命留在了草地上。

  少共国际师由遵义经桐梓新站向长江边前进时,王敬群因腿部受伤掉了队,在桐梓住了一夜,当时缺医少药,王敬群身体又很瘦弱,没两天就撑不住了,昏迷过去。等他醒来时,他才知道,是路过的战友们救活了他,这些战友给他吃了碗鸡汤面。

  王老感慨地对记者说:“我永远忘不了长征路上,是那碗鸡汤面救活了我的命,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当时那个鸡汤的味道。”

  少共国际师一天夜晚翻越一座上下各五十华里路的大王山,夜行军时,每个班都有三到五个枯竹做的火把。前头部队到了山底,就看到了后续部队的火把。从山顶山腰到山脚,点燃的火把形成了一条巨大壮观的“火龙”。

  王老紧握双手,声音响亮地对记者说:“这条‘火龙’,仿佛是红军长征必将胜利的一条指引路线,让我和我的战友们看到了红色的希望。”

  每一次的战斗都是和死神的擦肩而过,九死一生的我铸就了永不熄灭的理想

  王老是现在健在的老红军中,为数不多的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的老战士之一。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抢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抢占腊子口,他都经历了。

  遵义会议后,中央决定红军北上。少共国际师从土城西渡赤水河,这就是一渡赤水,向古蔺前进时,敌军又大军云集,这时红军只能避实击虚,突然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

  “大寨脑、小松战斗”是王敬群经历的第一次战斗。当时,红军以分散兵力、劣势的武器抗击国民党军飞机大炮的进攻。晨曦时分,因为敌机的轰炸和扫射燃起冲天大火,大火中,王敬群看到了一个红军战士抱着肚肠痛苦地寻找着医务人员,王敬群立刻和担架队队员将他抬下前线。

  随后,王敬群和担架队队员们一起在炮火中穿梭。战斗中,积极抢救伤员的王敬群接到命令立刻赶往师部指挥所。就在他离开担架队不久,敌人的飞机发现担架队的行踪,对担架队紧追不舍,躲在茶油树林里的担架队战士们遭到了轰炸袭击,全部壮烈牺牲。最终,少共国际师接到命令撤出战斗,经石城数天行军后到达鯹山镇附近的农村休整和补充新战士。

  突破四道封锁线时,王敬群的主要任务是印发各种政治材料。突破战中,部队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国民党部队前堵后追,左右侧击。当时,王敬群带着一个年龄比他大的文书负责刻蜡纸并油印。有一个通讯员提着一盏防风的马灯,有一个运输员挑着师政治部的公文箱和印章。王敬群特别注意保护公文箱的安全,有一天运输员病了,王敬群和文书将各种铁箱重叠起来抬着走。每次到了宿营地后,他立刻就找来桌凳办公,分别和三个团的政治处通电话了解当日行军作战的情况。那时候,他几乎不睡觉,白天随部队战斗,晚上刻写蜡纸油印政治宣传资料。

  四渡赤水时,少共国际师编入红一、二师,王敬群被分配到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青年组任巡视员,也就是在这时,王敬群有了一把小手枪。后来在过藏区时,王敬群和另外一名巡视员去部队检查工作时遭遇了两三个土匪,他掏出手枪“啪啪啪”枪响之后,吓退了土匪。

  巧渡金沙江时,军委命令红一军团沿着金沙江南岸急行军。待王敬群和部队赶到皎平渡渡口时,有一段数十米的峭壁路,只有一些木头杠子插在峭壁上的石孔内。双脚踏在木杠子上,手扶石壁的王敬群望着下面大浪滔滔的急流江水,吓得双腿颤抖,后面的一名老兵一把按住他的手说:“抓紧石壁,眼睛向上看。”就这样,王敬群一步步踏着过去了。等过去之后,他才知道,他身后的许多战友坠入了江中。

  强渡大渡河时,红一军团二连17勇士在连长熊尚林的率领下,乘一条小船用生命搏击出了一条生命通道,可是,因为大渡河两岸是悬崖陡峭,河面宽200,水深18,河流水急浪高,仅有三条船,船往返一次需要一个小时,久拖对我军极为不利,于是军团长决定勇夺泸定桥。王敬群所在的部队虽然不是冲锋部队,但也在敌炮火中穿插前进。过河后,王敬群看到了邓小平、刘晓等几位首长在泸定桥头向人们宣传政策。

  抢占腊子口后,红军打开了通向陕北的道路。此时的王敬群任陕甘支队一纵队二团青年干事。当王敬群所在的二团占领通渭县城后,毛主席在榜罗镇小学的操场上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动员战士们再走千里去陕北。此时,战士们觉得,行军和打仗终于有了尽头和落脚点,非常兴奋,王敬群所在的陕甘支队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的封锁线,先后击败了敌4个骑兵团的追击,登上了六盘山高峰。

  1935年10月19,陕甘支队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新的战略任务。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历时一年,长征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共进行了380次战斗,胜利结束了长征。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并东渡黄河之后,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17岁的王敬群调任团中央秘书长。

  随后的战火岁月中,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王敬群逐渐历练成为党的高级干部。

【对话王老】

您的长征,我的崇敬

  和记者照面时,王老乐呵呵地说:“小朋友,你们来写我的历史啊!”只是,当真正聊起长征的往事之后,王老渐渐地沉默了,时不时地将身体靠在沙发上,嘴唇颤抖。最后,他猛然一挺身,挥着手说:“那时候啊……不能讲,不能讲……”泪光萦绕间,身边的女儿急忙起身对记者说:“老爷子现在都不敢回忆,一想到过去就会流泪。”

  记忆有泪,一碰就痛;您的长征,我的崇敬。

  记者:长征队伍里像你这么大的“红小鬼”多吗?

  王老:我曾经在青年连呆了一个月,这个连全是小红军组成的,将近200人呢,但基本上都比我大。首长经常叫我们“红小鬼”。

  记者:会不会因为你们是小孩子就受到特别照顾?

  王老:那时条件太艰苦,想照顾也没有条件。我们和大人们一样,要克服重重困难。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空中还有敌机,部队有一次黄昏时才出发,走通宵,一直走到第二天九点左右。实在太困了,很多战士一边走一边打瞌睡,等部队停下休息的时候,许多战士在睡觉的时候,两脚还习惯性地做着踏步前进的动作。雨天行军道路泥泞,我有好多次摔成了“泥菩萨”。

  记者:长征的时候小战士们都在长身体,可是没东西吃怎么办呢?

  王老:长征途中根本没有吃的,能吃饱都很难,更别谈吃好了。树皮、草根、野菜,我都吃过。过草地的时候,因为吃了一种有毒的野菜,浑身肿。我眼睛本来就小,当时肿得都眯成一条缝了。

  记者:长征的时候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你想到过牺牲吗?

  王老:长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一开始听到枪炮声也吓得哭,但几次战斗之后就不怕了。那时候,我们都不怕死,是革命的信仰支撑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们也坚信革命一定能成功。

  记者:长征途中对党员有什么特殊要求?   

  王老:无论行军还是打仗,党员要永远走在前面,是旗帜也是榜样。党员带头,鼓动大家往前走,帮助年纪小的、体弱多病的,是党员们一双双坚强的手,将战士们带出了雪山草地。党员往往都把最后一口救命粮给别人吃,给年老体弱的人吃,给伤病员吃,所以倒在长征途中的差不多都是舍己为人的党员。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