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也是一位善良朴实的母亲,她用博大的胸怀和满腔的爱心温暖着一个又一个孤贫孩子,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她热心公益事业,扶危济困,用纯朴和真诚演绎了乐善好施的道德人生。她就是65岁的徐州振兴煤机有限公司负责人郝秀华。 20多年来,她先后帮助58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资助100多名孤贫孩子圆了读书梦,教育培养了100多名高考落榜生和社会青年,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郝秀华的事迹也感动了社会,先后被评为“徐州好人”“沛县十佳好人”“徐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以德治厂,落难的“凤凰”创业成功 1981年,曾经担任山东省邹县文艺演出团主要演员的郝秀华,因单位效益不好等种种原因下岗失业,不得已,她和在邹县当武术教练的丈夫回到了徐州市沛县郝寨的老家,靠耕种丈夫父母的责任田生活。从风风光光的演员一下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当时才30岁出头的郝秀华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那种失落感。 乡邻们纷纷向他们夫妇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难题。直到现在,郝秀华谈起此事还非常感慨:“如果没有当时乡亲们的帮助,我们一家老小也过不上现在的日子。” 性格刚强的郝秀华学会了各种农活,学会了建大棚种蔬菜,用辛勤劳作让一家人的温饱慢慢有了保障。生活虽然可以自足了,但已有两个孩子的郝秀华面对挥之不去的贫困阴影,内心始终在盘算着该如何过上富裕的生活。 郝秀华当时所住地离沛屯火车站不远。这里的农民习惯种蔬菜卖到煤矿食堂,可是种得多了又难以卖出个好价钱。于是郝秀华和黑龙江的亲戚联系,先在家乡将乡亲们的蔬菜收集起来,用汽车往东北送,盈利之后改用火车皮发货。几年下来,郝秀华赚了20多万元。从失业下岗受穷到致富,郝秀华深知赚钱的艰难,不敢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乱折腾,而是准备着新的投资。 机遇总是留给有智慧有准备的人。1992年,郝寨唯一的一家公有企业郝寨五金工具厂倒闭。深尝下岗失业后生活艰难滋味的郝秀华和丈夫商议后决定接管该厂,郝秀华担任了经营厂长。 进厂的第一天,郝秀华把工人们集中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自己的钱给工人们发工资。领钱的时候,一些工人很感动,有的人流着眼泪说:“郝厂长,你就领着我们大伙好好干吧,我们中间哪一个要偷懒耍滑头,那就不是人。”听到工人们发自肺腑的言语,郝秀华很感动,当场表示:我保证以后每月都按时发工资。 跑市场找项目,贷款借钱,风里来雨里去,搞技改,研制新产品,郝秀华带领工人们克服一个个难关,研制出一个个新产品,渐渐地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工人们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1997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郝秀华筹集资金把厂子买了下来,成了拥有百万资产的女老板。尽管厂子的性质变了,可她以德治厂的思路始终没有改变。 一声“妈妈”,让她走上捐资助学之路 郝秀华的助学圆梦之路,始于1994年冬天。 在沛中读高一的儿子王辉回家告诉她,有一位汪姓男同学,父亲有病,母亲改嫁,家有体弱多病的奶奶和不懂事的妹妹。第一学期的书款是亲戚邻居给凑的,下学期的费用还没着落,生活很困难。郝秀华听后,立刻拿出600元钱给儿子:“孩子,这钱给他买衣服,下星期把他带到咱家来。以后他的学习费用咱帮他拿。”星期天,王辉把小汪带回了家,郝秀华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以后你就把这当你的家,有我儿子吃的用的就有你的。” 小汪高中那三年,郝秀华以一个母亲特有的爱心,承担了这个“儿子”的大部分生活费用。平时,她还经常以电话、会面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与小汪建立了密切联系,让他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小汪不负“母”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邮电大学。喜讯传来,郝秀华高兴得合不拢嘴。可是,面对昂贵的学杂费,小汪喜忧参半。郝秀华看出小汪的心思,她说:“你安心上学,费用娘包了。”临行前,小汪流着泪双膝跪在郝秀华的面前说:“我很早就失去了妈妈,是您又给了我妈妈的爱,您比我的亲妈妈还要亲,以后就让我喊您妈妈行吗?”说完重重磕了几个响头,深情地喊了声:“妈妈!” 这一声妈妈,深深地触动了郝秀华的心,她决心拿出更多的钱,去关爱更多贫困的孩子,让他们走上成才之路。 2003年的一天,郝秀华在大屯矿区一家饭店吃饭时,一名在饭店打工的女孩愁苦的脸色引起了她的注意。吃完饭后,郝秀华找到她,问了她的情况。原来,女孩名叫张旭,在湖西中学读高中,因家境贫寒,只好打工挣钱当生活费。张旭的处境让郝秀华感到心酸,也让她想起自己的经历。郝秀华早年因为家穷外出务工,读书梦化为泡影。回乡后,纯朴善良的乡邻帮她一家渡过了难关。眼前这个孩子正面临困难,自己得帮她一把。于是,郝秀华让张旭第二天正常到校上课,自己会给她送去生活费。 张旭半信半疑,但看到这位阿姨肯定的目光,不由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一早,郝秀华专程到学校给张旭送去了200元,并对她说:“孩子,你专心读书,生活费我来支付,就当我又多了个闺女。”张旭说不出感激的话语,流着泪接过了钱。从此,郝秀华每月给张旭送去生活费,还为她买新衣服,拆洗衣物被褥,学期末又把下学期的学费交到学校。在郝秀华的帮助下,张旭学习勤奋,顺利读完了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四年的大学费用全部由郝秀华承担。大学毕业后,张旭留在北京工作了,每到母亲节她都会给郝妈妈打电话,回家后也总是先到厂里来看她。她说:“郝妈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我人生最困难、最无助、最迷茫的时候,郝妈妈给予了我最无私的关爱,正因为有她的关爱,才会有现在的我。” 像小汪、张旭一样,郝秀华还有很多“儿子”和“女儿”,他们都喊她“妈妈”。郝秀华常说:“只要哪个孩子读书有困难,我再难也要帮。” “星星之火”,她用行动点燃,爱心 郝秀华经常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把金钱看得太重的人,会活得很累;反过来,多做些善事,多救济几位贫困孩子,心里就会很踏实、很坦然、很畅快。” 多年来,郝秀华一直致力于关爱和挽救孤儿、流浪儿。郝寨街上有一名姓闫的少年,是个孤儿,常年缺少家长管教,辍学后在社会上流浪。郝秀华知道后,不忍心孩子无人照顾,就把他找来,先是动员他去上学,但他坚决不上。她怕流浪的小闫走上邪路,就破例把他招到厂里来,让他在厂里做实习生,安排专人带他学技术,到18岁以后,招收他为正式工人。小闫进厂后非常勤快,学技术很认真,很快能够自食其力。几年来,先后有5名孤儿和流浪儿被郝秀华收留到厂里,管吃管住管学习。 每逢中秋节、春节,郝秀华夫妇都会给村里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四斤白糖,对个别困难户还送去几百元钱。郝秀华的婆家刘寨村是个集体经济比较差的村,多年来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2009年,郝秀华的儿子王辉担任刘寨村党支部书记,她让儿子拿出自家的20多万元钱,为村里修路。不仅如此,郝秀华自1992年以来,先后收留40多位高考落榜学生和社会青年学技术,使他们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郝秀华还把自己的五金厂当作大屯职业中学学生的实习工厂,一批批学生在她的厂里不仅仅学会了车工、电工、钻工、钣金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从郝秀华身上,学到了怎样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 2004年,郝秀华率先在全镇民营企业中成立了关工委,聘请几名“五老”对厂里青工开展教育和关爱活动。她担任厂关工委主任,把自己的工厂作为镇上三所中小学的社会实践基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郝秀华用自己20多年来点点滴滴的努力,带动更多人走上了爱心助学、扶困济贫的道路,让爱心的火炬一路相传。 郝秀华说:“行善之路没有尽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上行善的道路,让大家都能品尝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