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子女与父母间的“数字鸿沟”如何破解

2016-6-20 20:3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41| 评论: 0|原作者: 卉卞

摘要: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2015年底,中央电视台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显示,近40%的老年人希望尝试新媒体沟通方式,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对这些新奇的产品存在恐惧感,只有不到两成的人利用这些移动客户端产品与孩子进行交流 ...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2015年底,中央电视台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显示,近40%的老年人希望尝试新媒体沟通方式,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对这些新奇的产品存在恐惧感,只有不到两成的人利用这些移动客户端产品与孩子进行交流,而从孩子那里得到有效帮助的还不到一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以下这种情况:年轻人用微博、微信、QQ等进行交流互动,而他们的父母却很难跟得上节奏,父母不懂也不会使用这些现代的交流工具,他们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新媒体时代,孩子是否愿意帮助父母跟上时代的脚步?是否有耐心帮助他们学习运用现代交流工具进行沟通?这是一个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话题。

  不能不说的“数字鸿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中国数字鸿沟报告》一书指出:“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数字鸿沟”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0153月,两则消息在网络上引起轰动,一是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的小伙子张明为帮助父母了解和掌握微信的运用,为他们绘了一份“微信操作说明书”。这则说明书图文并茂,一共7页,第一页上写着制作目的,他写的是,“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不能常陪在您二老身边,既然您二老不能很快掌握微信使用,就慢慢翻阅此册吧”。余下几页是课程内容部分,包括怎样进入微信、怎样进行语音操作等等。张明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在网上传开后,引来全国网友的转发,点赞说:“有爱有孝心。”

  第二则消息涉及到手机QQ,一名姓赵的女孩子因为要教会妈妈用QQ,以方便她和妈妈聊天,为妈妈手绘了“QQ秘籍”——手机QQ说明书。这份说明书共8页,从第二页开始按提示进行操作,很容易学会手机QQ的使用。这则消息同样在网上被热传,很多人联系她,希望能得到一份“QQ说明书”,以便让自己的父母也能学会运用。

  这两条消息之所以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说明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大多数年轻人自己习惯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帮父母买了智能手机之后,并没有耐心地帮助父母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这些功能。网络上传开这两条消息后,几乎大部分留言的人都点了赞,他们一是对两位年轻人的做法表示赞许,二是对自己没能做到这些感到愧疚。

  手绘“微信操作说明书”的作者张明说:“看到自己的爸妈因为不会用微信,心里着急难受,便想到能不能用一个直接明了的方式帮他们学会这项技能。”张明是学画画的,于是想到利用专业特长绘制一个详尽的教程,慰藉老人牵挂儿子的心情。张明的感受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一位网名叫“淘汰郎”的网友说:“微信、QQ、邮箱等这些青年人感到便利的技术产品,却让老人们感到无所适从,这些数字技术在老少两代人之间有了一条鸿沟。”

  手绘本“手机QQ说明书”的帖子被转发上万次后,一些网友留言希望能将“家庭里的各种照片设计成电子相册送给爸妈”。对此,从事新媒体研究的丛维网络科技公司研究员刘明说:“这从一个方面折射出移动互联时代数字生活的新门槛。数字生活给年青人的生活带来了便捷、舒畅、自由、愉悦,但却给年长者带来困惑。”

  老人成了“数字新文盲”

  “原来能玩一些容易操作的电子产品,现在好像什么都不会了,都不敢尝试了。”家住北京朝阳区苹果社区的杜先生如此说。杜先生的女儿刚刚送他一部三星智能手机,里面有微信、微博等应用,女儿杜娇娇鼓励他多多使用,但杜先生对这些东西却存在一定的恐惧感,不敢尝试。

  杜先生家住在老小区,家里以前装的是有线电视,今年2月份小区统一换了数字机顶盒,本以为这个东西能给他和老伴的娱乐生活带来便利,谁知道还不如以前方便了。杜先生的困扰在于遥控器上繁复的按键和画面上复杂的程序。他说:“一不小心按错了键,就怎么也进入不了我想看的节目频道。”这是他对数字产品最深切的感受。同时还有他使用最多的物品——手机。他说:“手机也不仅仅是打个电话了,里面的花样那么多。智能手机屏幕让我不敢轻易碰,碰哪儿哪儿都乱动。”

  在微信上有个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讲的故事,马云说他做了那么多产品,也没能让自己的父母得到什么益处,反而给他们带来困惑。例如在讨论打车软件的趋势时,马云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反思,他在一次公开场合称,类似打车软件这样的东西可能会对老年人的利益伤害很大。马云以自己的父母为例,他说自己的父亲不会使用打车软件,不仅那些优惠享受不到,反而打不到车。

  广州某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老年家长在新生事物面前完全不如他们的孩子内行,他们普遍对这一潮流感到不适,觉得跟不上节奏,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老派大学生,他们在数字时代也处处不适应,在某些领域成为新的“数字文盲”。

  杜先生的女儿杜娇娇说:“我爸习惯用原来的东西,现在兴起的智能手机等等,他毫无兴趣,其实是害怕。”杜娇娇道出了老年人不敢使用智能产品的真实原因——恐惧。但不会使用并不表示老年人否定这些东西的好处。杜先生也承认,现在的智能手机屏幕大、字体清晰,反应又快,一些好的软件,比如天气预报等等,运用熟练了,操作也很方便。这些新东西要是有人耐心教,老人慢慢学,学会了其实很方便。

  杜娇娇介绍,她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因为儿子教会运用微信,现在成了小区推广微信使用的积极分子,逢人就讲,还劝人下载微信软件。

  子女有心教、父母耐心学、产品制造商的“人性化”才是破解之道

  “微信操作说明书”和“手机QQ说明书”爆红网络后,一些网友纷纷反省自己,称自己在教父母使用这些数字产品方面极少有耐心。一些网友说,从无线上网开始讲到申请邮箱,再到每一步程序,没讲几步,就觉得没耐心了,有时候讲了一会儿,发现父母又忘了前面的,心里就压不住火,搞得父母很恐慌。

  最让一些年轻人心里难受的是,有几次都看到父母不会用数字产品,但又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一个人在那儿着急,脸上还不敢表现出来,这种情况最让人难受。对此,南京迅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师曹云对本刊记者说:“一些社交工具的开发,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家庭成员间更方便沟通,因为现在交通成本太大,孩子在家的时间都不是很多,沟通起来不方便,有微信这种产品,就能随时和孩子说几句话。但他们的这种愿望却有一个技术的鸿沟,要克服这个鸿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来完成。但大多数孩子在配合上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并不完全为父母着想。”

  南京艺术学院政教系教授张德琴告诉本刊记者:“智能手机的出现导致数字时代的一些通病,孩子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孩子在家往往很少说话,一说话就没有耐性,这也是科技进步对人性伤害的一种表现。”

  好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的产品也越来越人性化,尽量都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去替他们设想。生产智能手机的小米公司,就开发了“老人模式”,该模式照顾到老人的应用,也方便易学,便于老年人使用。

  另外,一些城市的社会教育机构开发了针对老年人运用数字媒体的课程,以帮助他们学会运用这些产品,帮助他们解决数字时代的一些沟通问题。然而,在华为科技公司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研究人员罗鹏却说:“无论是手机制造商还是软件开发者,或者是教育机构,他们都无法完成对老人一对一贴心的服务,老年人要学会运用移动互联网产品,适应数字时代,最终要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夕阳无限好,尽孝要趁早。子女和父母间的数字鸿沟,并非不可填平。多一点陪父母唠嗑的耐心孝心,少一些自顾自的“埋头苦干”;多一点不厌其烦的交流教授,少一些“好话不说第三遍”的敷衍了事,才有可能纾缓父母心中的“落伍”焦虑,帮助他们跟上子女的交流节奏——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努力去做的。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