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谭述森:拓荒天疆为“北斗”

2016-6-20 20:3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73| 评论: 0|原作者: 秋维 维荣 兆盾 海斌

摘要: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重大决策: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在这一年,52岁的谭述森离开了奋斗29载的测绘战线,投身到北斗事业之中。他和十几位专家一起,从一间简陋 ...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重大决策: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在这一年,52岁的谭述森离开了奋斗29载的测绘战线,投身到北斗事业之中。他和十几位专家一起,从一间简陋的铁皮屋出发,从零起步,踏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研攻关的征程。

  22年后的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6219,我国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与地面运控系统成功实现了天地“握手”,这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又一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谭述森参与主持了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建设,实现了亚太地区的精确定位,解决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化、实用化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资源作出了贡献。

  面对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家媒体集中采访时,谭述森笑着说:“我的‘星龄’才22岁,很年轻,还能为北斗全球组网做很多事。”

 安全命脉,岂能受制于人?

 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

  1994年,52岁的谭述森按照组织的要求,离开了奋斗29载的军事测绘战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北斗事业之中。此时的他,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科研成果斐然。对于他来说,选择北斗,就意味着选择风险和挑战。“国家安全命脉,岂能受制于人?”怀着这样的忧患,谭述森在一无经验、二无资料的情况下,带着团队开始了北斗系统科研攻关的艰难征程。

  北斗一号建设初期,技术上面临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拦路虎”是无法从海量无线电信号中快速准确地捕获用户发出的微弱定位信号。项目承研单位采用传统的模拟信号技术,花费数年时间,效果仍不理想。

  谭述森大胆建议,利用当时还不成熟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代替模拟信号。这一设想虽具有先进性,但存在一定风险。敢于担当的他与研制厂家一起,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克了这一关键技术难关。

  随后,谭述森和同事们联合全国上百家科研单位,经过8年论证研究和艰苦攻关,终于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从此,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谭述森常说:“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沿用他国体制,技术上将永远受制于人。”

  在北斗二号系统论证阶段,有人建议沿用GPS成熟的技术体制。对此,谭述森头脑特别清醒,他说:“我们连人家的用户终端都买不来,还能买来他的核心设备吗?事实证明,还得我们自己具备自主可控的这个能力,去筹划我们自己的系统。”在他的主持下,北斗二号系统取得了连续定位和位置报告、星地双向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深度融合、全星座播发三频信号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从根本上摆脱了对GPS的依赖,从此结束了靠国外导航系统授时的历史,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这是谭述森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在拓荒天疆的征途中追求卓越、奋力抢占北斗事业发展先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仰望星空,星汉灿烂。如今,已经排列成阵的21颗北斗星翱翔九天,我国及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北斗用户逐日递增。谭述森和千万名北斗科研人员,凭借智慧和汗水,开辟了我国卫星导航的崭新时代。

  事非经过不知难。北斗飞天征程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以谭述森为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201438,马航MH370失联,事件暴露出目前快速定位搜救能力不足,导航、定位与通讯功能结合的需求愈加凸显。20158月,美国在国际上提出建立航空器位置监视和搜救标准,要求各国使用“铱星(美国通信卫星)+GPS”的方案。不久,欧洲也宣布要实行“海事卫星+伽利略”的类似标准。

  相比之下,中国的北斗,从北斗一号开始就独具一格,已具备定位和通信功能。北斗一号系统由2颗星组成,这是基于“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院士提出的“双星定位”理论。由于当时缺乏技术、人才和经验,要把它变成工程应用,难度可想而知。

  谭述森对记者说:“当时用的电脑都是28620多个人用5286。”设备落后、技术也落后,既没有双星高精度定位的成熟理论,也不知道确保定位精度的地面标校站如何分布,项目一时陷入停滞,现有技术不足,就在新技术上寻求突破。”

  谭述森甚至把创新应用到谈判桌上。频率轨位是国家重要空间战略资源,没有频率,建设卫星导航系统就无从谈起。北斗建设之初,国际上通用的导航频率已所剩无几。争取频率就要谈判,谭述森要求大家,不要把眼睛老盯在谈判对手和技术方案上。他说:“首先要遵守规则,其次要做规则的制定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北斗系统争取频率,然后才能更好地跟其他人来开展技术协调,获得更大的利益。”

  谭述森作为北斗频率设计与国际协调首席专家,以和平利用太空为依据,经过复杂的频率设计与周密的干扰仿真计算,创新提出卫星导航频谱共用与兼容性评估准则并得到国际认证,推动国际电联制定新的规则。

  谈起频率谈判,谭述森坚定地说:“频率是国家战略资源,要像捍卫国土一样捍卫频率资源。”10多年来,谭述森率领频率协调团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与几十个国家经过了300多次艰苦谈判,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频率资源,使我国卫星导航频率资源位居前列。

  在谭述森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这样一张世界地图——它是以北极的视角绘制的。他说:“技术上要想创新,就要有不一样的视野和高度。”

 能为国防事业尽点绵薄之力,

 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幸运

  1965年,谭述森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来到原总参测绘研究所,从此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

  上世纪70年代,我国西沙海域海图精度很低,难以满足军事用图需要。为此,上级把绘制更加精确的军事用图的任务交给了谭述森。当时,我方一缺设备,二缺基准数据,给养也很困难,还要时时面对国外武装巡逻船的干扰破坏。谭述森带领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西沙一干就是半年。最终,他们创造性地运用雷达无线电联测手段,将西沙群岛标注到了新中国的地图上,测量精度达1

  上世纪90年代初,原总参测绘局有关领导找到谭述森,邀请他参加双星定位系统的立项论证工作。52岁的谭述森义无反顾离开了工作近30年、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和荣誉的军事测绘战线,毅然加入到北斗工程筹建团队。此后,谭述森3次延长服役年龄,古稀之年仍战斗在北斗事业第一线……就这样,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需要紧紧地拴在一起。

  有记者问:“在快要退休的年龄,你却投入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在别人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你却还战斗在科研一线,你究竟图什么?”谭述森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能为国防事业尽点绵薄之力,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幸运。”

  有记者问:“你延长服役年龄后又暂缓退休,准备干到什么时候?”谭述森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卫星导航事业是无限的。退休不是生命的终点,也可能只是换了张作息时间表。我们的北斗要比肩美俄,实现超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要身体还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

  身为专家,谭述森从不缺少荣誉,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立一等功1次;2006年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11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个人奖,2014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鲜花和掌声,他总是不安:“荣誉是北斗给的,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做的都是应该做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说:“有源与无源两种体制的结合,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中国北斗的优势所在,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智慧和对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卓越贡献。”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走的是“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如今北斗二号系统已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已进入北斗产业时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北斗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交通运输、森林防火、电网运行等几十个重要领域,在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开始走出国门。20146月,在泰国的3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站启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设及其警务定位示范应用落地;20159月,老挝万象赛色塔北斗产业示范园落成;文莱、巴基斯坦也开始采用北斗导航系统……

 当一辈子北斗人,

 做一辈子北斗梦

  走近谭述森及其北斗研制团队,记者发现,“北斗人”是一个精诚团结、方向明确、信心十足、抱负远大的群体,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系在一起,难解难分。

  2015年春节前夕,站里举办茶话会。大家忙了一年,难得欢聚一堂,几名女干部“叽叽喳喳”地讨论梦想的“小幸福”,这个说想到三亚去旅游,那个说明年想换辆车……大家正说得热乎呢,谭述森端着他那用了十几年的塑料壳保温杯,笑眯眯地走进了会场。一看到谭述森,大伙儿起哄,说:“谭老,您也晒晒您的‘小幸福’呗!”

  问清楚啥叫“小幸福”后,谭述森呵呵一笑,“你们年轻人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小幸福’,我哪里有这些哟!”看着谭述森兴致颇高,大家缠着他问:“那就说说您最想做的事。”谭述森坐定,“我最想做三件事。”他的话音不高,却掷地有声,大家一下子静了下来,“第一件事,为北斗再多争取点频率……”

  “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是谭述森对待科学的一贯态度。

  他坚持“三不”原则:自己不懂的成果鉴定会坚决不参加,核心观点、主要内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写的论文坚决不署名,没有达到项目指标要求的评审坚决不通过。

  “忙”,是谭述森的常态。他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改材料、审报告、开研讨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办公室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手稿,就连出差途中,他也不偷闲,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思考的灵感,这些年记了300多本。“在他心中,事业是国家的事儿,始终是第一位的。”和谭述森相濡以沫48载的老伴张玉华说。

  为了北斗一代,老谭让她提前一年退休;为了北斗二代,她身患甲状腺肿瘤,老谭一天也没停下工作;为了新一代北斗,她很少在日落前看到老谭的身影。

  谭述森有着深厚的北斗情怀,“当一辈子北斗人,做一辈子北斗梦”是谭述森的梦想。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