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老人对养老服务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与此同时,针对这些老人的“私人定制”服务开始出现。这类“私人定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及其家庭的欢迎。 定制上门服务 不忘心理慰藉 徐女士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独自居住,由于老伴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离不得人照顾,感到力不从心的她在该中心定制了生活照料的上门服务,养老护理员定期来到家里,帮忙做饭、洗衣洗被、整理居室。 “每个月2800元,护理员每周来6次,每次8小时,非常细心,挺不错的。”徐女士说,一些家政公司提供的都是全天服务,而这种每天上门的8小时服务,更符合她的需求。像徐女士一样,享受到这种“定制服务”的老人,在锦江区还有30多户。“我们主要针对个人提供上门的个性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祝嘉介绍。 在此之前,中心主要通过社会爱心机构进行联动来提供上门服务。“比如与家政公司、超市等签订协议,由他们的员工上门为老人做家务、代送物品。”从2014年7月份开始,中心成立了自己的服务队伍,“所有养老护理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了相关资格证,是持证上岗的。” 祝嘉说,相比过去,新的服务方式更个性化、更丰富也更细化。“除了服务项目中明确的内容,我们可以按照老人的需求进行调整,而且还附加提供聊天、健康咨询等内容,在服务老人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关心老人的心理需求。” 照顾空巢老人7年 老人把她当“女儿” 每天上午8点过,58岁的胥德先就像上班一样,准时到达王婆婆家里,买菜、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一干便是7年多。 “以前我每次经过楼下的时候,都会看到坝子里有四五个老人坐着聊天,后来就只剩了两个,到最后只剩了一个,就坐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胥德先说,“每个人都会老,老了后没人照顾很可怜,他们很孤独也很无助,我希望能尽我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 王婆婆现在已是91岁的高龄,两个儿子均不在身边,同在一个单元的孙子工作也很繁忙。有时候王婆婆生病了,胥德先便搀扶着她去医院看病,还给她炖汤补身体。买医保、存钱、缴纳水电费……王婆婆也把这些事情放心地交给胥德先。 在每天陪伴王婆婆的两个多小时里,两人时不时会拉拉家常,聊聊自己遇到的新鲜事。如今,王婆婆与胥德先之间的感情已经形同母女。每天胥德先来到王婆婆的单元门口,就发现王婆婆正坐在那里等她。 王婆婆的孙子王先生对于胥德先的服务满怀感激,“感谢有她,她对婆婆的照顾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养老方式 细分是趋势 “志愿者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现在社会正在步入老龄化,只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可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侯俊涛说。据《四川省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1》显示,四川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7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0.38%。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也使得养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我们对于养老的理解仍然没有摆脱福利性养老的套路。”侯俊涛描述了他认为的养老理想格局:政府提供福利性养老服务,主要面向贫困、失能老年人;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相应的公益性养老服务,面向低收入、失能老年人;市场提供营利性服务,面向的则是中高收入的老年人,提供“私人定制”养老。 2014年10月,四川省财政厅会同省民政厅制定了《四川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办法》中提到三类老人可享受由政府购买的,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居家养老支持服务。这三类老人偏重低收入人群,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主要向他们倾斜。在城市中,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他们物质保障相对充裕,但可能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本身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侯俊涛认为,相对于政府福利性的“兜底式养老”,面向中高收入老年人的“私人定制”养老应该逐步成为城市养老的趋势。 怎样的服务 老人更愿购买? 不能让养老花冤枉钱。老年人节约惯了,他们都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目前,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志愿者帮扶对象,都是针对低收入人群。对于中高收入老年人,他们也不愿为养老花冤枉钱,因此,“私人定制”养老,只有提供老人确实需要的服务,才能深得老人和其子女的“欢心”。 这些老人需要什么?“除物质上的需求外,精神上的照顾也是不少老人迫切需求的。”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会长方鸿说,热线开通19年以来,已电话接待约10万余人次,“大部分都是向我们倾诉孤独,希望有人能说说话,需要时能够提供帮助。” 高新区紫荆社区的周大爷是个独居老人,82岁的他一直有胃病,“我就希望能够有人帮我跑跑腿拿拿药,平时有空跟我聊两句,我生病了可以送我去医院。”周大爷说。周大爷的女儿也称,如果可以定制这样的服务,她很愿意为父亲购买服务。 每个老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私人定制”养老就会更加个性化,针对个体老人提供相应服务。据调查了解,当前“私人定制”养老主要有三类:生活关爱类,提供购物、家庭事务、餐食、代办、出行等基本生活服务;健康关爱类,提供医疗、养生、应急情况处理的保健类服务;精神关爱类,提供游览、体验(烹饪、舞蹈等兴趣爱好)、观看(电影、演唱会、比赛等)、创作(美术、文学、音乐等)、鉴赏(插花、品茶、品酒等)服务。 在老龄化提速的背景下,让老人过上有品质生活,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或许正是“私人定制”养老的目标追求。 养老“私人定制” 还应辐射更大范围 “从全世界来看,居家养老都是基础。”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成都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隋国辉说,居家养老不管从现实条件还是从老年人的主观意愿来看都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而居家养老不仅仅是家庭问题,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隋国辉建议,政府要进一步通过政策鼓励扶持养老服务行业,加大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民间力量参与的养老机构,有关部门应给予场地、税收、资金等各种政策性优惠支持,“放水养鱼”可促进良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私人定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考验从业人员的耐心,并对其专业性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像空巢老人、残疾老人或病患老人,他们有不同的需求,服务的专业性都比较强,这就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及具有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加入“私人定制”的服务队伍。做好“私人定制”,这些短板必须克服。 作为政府部门应有计划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居住、饮食等需求情况下,多考虑这些群体的一些个性化需求,做到同中有异,为他们打造一个“私人定制”的幸福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