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住寓老干部的“守护神”——王焕杰

2016-6-20 18:45|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037| 评论: 0|原作者: 永利 张旭

摘要: 他军人出身,共产党员,今年65岁,从医48年,曾任汾东公寓管理处卫生所所长20年,2011年已到退休年龄,在住寓老干部们的强烈要求和挽留下继续工作,一干就是6年;26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不忘使命,坚守不懈,以寓为家 ...

他军人出身,共产党员,今年65岁,从医48年,曾任汾东公寓管理处卫生所所长20年,2011年已到退休年龄,在住寓老干部们的强烈要求和挽留下继续工作,一干就是6年;26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不忘使命,坚守不懈,以寓为家,被老干部誉为“守护神”、身边的“雷锋”;他牢记责任,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总结出医疗救治、精神抚慰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被老干部称为“知心大夫”“活账本”;他视老干部为亲人,背着、抬着患病老干部下楼并护送去医院,为老干部用手抠大便,为病逝老干部穿寿衣,收到的锦旗和感谢信不计其数;他为了工作,母亲病逝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妻子和女儿的心愿无法实现,自己患病也不顾,面对亲人的责怪、不解和抱怨,无言相对,满心愧疚,泪水背后的故事让人更加动容和感慨。

 

住寓老干部的“守护神”——王焕杰

文图/ 本刊记者 永利 张旭

四月的龙城,春意正浓。记者来到了素有花园式长寿公寓美誉的汾东公寓采访。一踏入公寓大门,远远望去,满院的丁香花、海棠花、樱花、梨花争奇斗艳,繁花似锦。伴随着阵阵微风花香袭人,让人如痴如醉,心旷神怡。当记者找到本文主人公王焕杰大夫时,他穿着白大褂,左手拿着听诊器、右手抱着血压计刚从老干部家出来。他说:“昨晚值夜班,清晨一起床就去了几户老干部家中进行巡诊,主要是测测血压,这样就放心了,可以交班回家吃早饭了。”

一处古色古香、绿树成荫,美誉众多的花园式长寿公寓,一个德高望重、饱经风霜、可亲可敬的特殊群体,一位岁月坚守、无怨无悔、平凡中见精神的基层大夫

汾东公寓管理处处长王戈深有感触地说:“公寓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公寓住着82户德高望重、饱经风霜、可亲可敬的省级和厅局级老干部,他们都是国家和山西建设发展的功臣。尤其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住寓老干部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自然环境、文化生活等越来越好。目前,公寓住着39位老干部,平均年龄91岁,年龄最大的103岁。随着住寓老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我们深感责任和使命重大,通过采取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过硬队伍等手段,不断提升亲情化、便捷化、无限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原卫生所所长、退休后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王焕杰大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处长介绍说,王焕杰与生俱来的军人性格铸就他特别豁达开朗、直率透明的性格,说话办事简洁明快。由于从小受父母和家风的熏陶,他慈爱友善、心中有责、重情重义,只要他认准的事情说到做到,无怨无悔。他从医48年,无论是在山西汾西机械厂医院工作,还是调到公寓管理处担任卫生所所长,直到退休后在住寓老干部的强烈要求和挽留下,如今仍坚守的工作岗位上,他都用责任和担当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他用敬畏之心、慈爱之情温暖着每一位老干部,他用心血和汗水诠释着白衣天使的美誉,用岁月坚守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尤其在卫生所工作的26年来,他视住寓老干部为亲人,不计个人得失,不顾疾病在身,日夜守护,治病防病疗心病有方法,子女做不到的他做到了。他的先进事迹平凡而有力量,平凡之中见精神。退休干部服务老干部,在他身上折射出的是:牢记宗旨、不忘誓言、勇于担当、知难而进的使命精神;顾全大局、以寓为家、不计得失、亲力亲为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刻苦钻研、救死扶伤、有求必应的敬业精神;人心向善、心中有爱、尊老敬老、时不我待的孝道精神。

以寓为家,日夜坚守,一墙之隔的家不能回。一台血压计,一把听诊器,一个手电筒,一碗泡面,一件旧军大衣,伴随他26年时光,被老干部称为“守护神”

王焕杰说:“我能有幸与这么多德高望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相遇,既是缘分也是命运的安排。让我能有机会为他们服务,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和自豪,至于个人的任何付出都是应该的,值得的。”

其实周围的人都知道,王焕杰大夫的家离卫生所只有一墙之隔,直线距离不过百米。但是,26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以寓为家,日夜坚守,有家不能回。据值班记录统计,26年来,他共值夜班5000多个,其中连续3年值夜班1095个。26 年来,他共上门出诊5600多次。尤其随着住寓老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他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出急诊,每天夜里12 点以前不敢入睡,早上7点左右不敢出去吃早饭,因为这两个时段是发病率最高的时间。就这样值班、出诊、回访、巡诊等杂七杂八的琐事叠加在一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赢得了住寓老干部的广泛赞誉,收到锦旗和感谢信不计其数。

原省政协副主席、103岁离休干部王绣锦竖起大拇指赞扬说:“王大夫服务得很到位,他经常上门照顾我,有事随时就跑过来,是个很优秀的大夫。”

原省妇联主任、96岁离休干部高首先回忆说:“这么多年来,无论什么时候打电话他都在。卫生所人手少时,他白天黑夜连轴转。记得前些年,他经常让十二三岁的小外孙来卫生所,为的是他出去吃饭时让孩子帮着看守电话。还记得2013年冬季卫生所搞装修,他就搬到收发室值班,夜里在沙发上睡觉。我劝他,你都60多岁的人了,天气这么冷睡在沙发上会得病的,白天要多出去晒晒太阳,他却说,出去晒太阳怕你们打电话听不见,该误事了。”

现任卫生所副所长赵红蕾深有感触地说:“我来卫生所工作8 年时间,王大夫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请过一天假,把时间都给了老干部。他不仅对老干部像亲人一样,对同事也是关爱有加,他的传帮带和示范作用时刻激励着我们,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好榜样和楷模。”

有人说,王焕杰大夫所有的家当就是离不开的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方便面和一件旧军大衣。这些家当,在别人眼里虽然很不起眼,但对他来说却是如同战士上战场离不开的武器,每一样都不可少,也是记录他26年来日夜坚守、上门问医送药、值班和生活的见证。说起方便面,同事们回忆说,从开始没有包装的方便面成箱往回买,到后来有包装的一大袋一大袋往回抱,王大夫吃掉的方便面能拉一小车了。还有那件伴随着他26年的旧军大衣,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那是他值夜班和出诊巡诊挡风御寒、帮他进入梦乡的好伴侣。

他努力进取、善于总结探索,他带病坚持值班,主动帮助老干部解决生活中的琐事,被老干部们称为“知心大夫”、身边的“雷锋”、公寓的“活账本”

如果说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的话,那么王焕杰大夫还有另外3个美称:“知心大夫”、身边的“雷锋”和公寓的“活账本”。

原省民政厅88岁离休干部孙平说:“王大夫对人很热情,不分高低贵贱,平易近人。尤其对院里我们这些高龄老人,无论是看病巡诊,还是平时说话办事,他总是三番五次不厌其烦耐心地解释。像我这样的老病号,他不仅了解我的病情能对症下药,还能解除我的思想顾虑和心理忧郁。”

在采访中老干部们讲述最多的是,王焕杰大夫不仅会看病,更会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和化解思想忧虑。用老干部的话说:“小病不出院,大病不耽误。”有一次,他给一位老干部打完点滴已是凌晨三四点钟,返回值班室正要休息时,一位老干部打来电话,想跟他聊聊病情引起的忧虑,这一聊就聊到了天亮,最后老干部满意地放下了电话。

26年来,王焕杰结合住寓老干部不同时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变化,经过长期总结探求出治病防病、保健护理、精神抚慰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住寓老干部解除病痛、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做出了贡献。

原省宗教局局长、85岁离休干部李金华评价说:“王大夫是名好党员、好大夫。他所做的虽然比不上雷锋,但是他的思想境界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他是我们身边的‘雷锋’。”

有位住寓老干部告诉记者,王大夫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有时院里谁家的水管坏了,煤气出了问题,需要报销医药费等生活琐事,只要给王大夫打个电话他也从来不会拒绝。记得2004 3 月,正赶上太原地区流感频发,王大夫也没能幸免,连续几天发烧。为了不耽误工作和值夜班,他服药后仍然坚持守在卫生所。有一天夜里他上门出诊3 次,第二天感冒加重,咳嗽不止,高烧不退,最后只能打点滴。同时,据介绍,王焕杰多年来坚持下乡到平顺县扶贫点为村民开展义诊活动,人数达500多人次。

住寓老干部和公寓管理处干部职工称赞王焕杰是公寓的“活账本”。公寓每家每户老干部和子女的情况,每位老干部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等,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活账本”的雅号是他与老干部心心相印、岁月相伴、亲如一家的见证。

背着、抬着患病老干部下楼送医院,为病逝的老干部亲自穿寿衣护送去殡仪馆,为老干部用手抠大便清洁卫生,一次次一件件感人至深,让人动容和折服

王焕杰常说:“我出生在农村,是党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组织的培养和入党誓言,不能愧对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和住寓每一位老革命。”

2003年非典时期,有位老干部患感冒引起肺部感染发烧,当时患者不想去医院愿意在家治疗。然而因病情发展很快,只好送往医院观察室,最后老人不幸去世,王焕杰亲自为他穿上寿衣,并护送到殡仪馆。当时,非典疫情特别严重,尤其是对发烧病人谈虎色变,卫生所的医护人员多次劝他千万别冒险。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所之长,紧急关头和危险时刻不能退却。他解释说:“我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干部的晚辈,与他们朝夕相处多年,为他们穿上寿衣,最后送上一程这都是应该的、情理之中的事。同时,人去世后身体会变得僵硬,一般人不懂技巧不好穿。”26年来,他亲自为病逝的老干部穿寿衣6次,送病逝老干部去殡仪馆10多次。

2008 年寒冬季节,一位老干部夜里突然发病,王焕杰担心120 救护车找不到具体位置误了病情,他在深夜寒风中足足等了40分钟。有一次,一位老干部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他接电话后迅速赶到老人家中,经初步诊断为腿部骨折,可是当时只有保姆一人在身边,他二话不说背上老干部从家里一直走到1000多米外的马路旁,随120救护车送往医院。

201411月,一位老干部突发疾病,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王焕杰强忍着腿疼硬是把病人从5 楼上背了下来,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一次抢救老干部时,由于情况紧急,他一边抢救,一边抬担架,联系医院转送病人,等到120救护车赶到时,他脸色苍白晕倒在地,直到那时同事们才得知他患有糖尿病。26年来,他亲自抬担架、背着患病老干部下楼送往医院的次数,就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2010年秋季的一天晚上,7点多钟,一位90岁高龄的老干部给王焕杰打电话,说大腿根部难受得不行,好像肠子要掉下来了。他放下饭碗就赶了过去,经过仔细检查,原来是大便与体毛缠在了一起。为了尽快解除老人的痛苦,他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掉缠绕在大便上的体毛,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抠掉了干硬的大便,又用清水做了清洗,感动得老干部连声道谢。

为了工作,母亲病逝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为了老干部,一墙之隔的家不能回,妻子和女儿的心愿无法实现,面对亲人的责怪、不解和埋怨,他无言可对,满心愧疚

“我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老母亲,临终时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真是终生遗憾。”说起母亲,65 岁的王焕杰伤心地流下了热泪。那是19933月下旬,家里连续几次拍电报说母亲病危催他赶快回去。因当时正赶上另一名大夫休假不在,他情急之下给休假的大夫打电话说明情况,等到回来交接班后还没动身,他母亲已经不在了。原来他母亲患脑血栓已经瘫痪在床3 年多的时间。这期间都是哥哥和妹妹日夜照料,他没有陪过几次,没端过屎端过尿。对此,亲人们说他不是孝子,责怪他说:“你是大夫又是卫生所所长,整天忙着给别人看病治病,自己老母亲的病却不管不顾,不然不会这么早就去世的。”

由于长期上白班值夜班,出诊巡诊,王焕杰不仅自己生活极不规律,就连一墙之隔的家也照顾不上。有一天中午,他正在家里给上小学的小女儿煮面条,电话突然响起,一位老干部说身体不舒服,他只好关掉火,塞给小女儿一块钱让她买点儿面包吃赶快去上学。还有一次,小女儿感冒发烧住院,正赶上他白班夜班连轴转,没能去医院陪陪病中的小女儿。为此,妻子和他闹矛盾,打冷战,分居了一年多时间。

妻子抱怨说:“在岗时当所长没办法,家里不管不顾我可以理解,退休6 年了,还是每天不着家,守在卫生所。26年来没有一起逛过街,更别说成双入对地去旅游了。他自己本身还患有糖尿病、腿疼病和生活长期不规律造成的胃病,好日子不过,不知图个啥?”听得出,说是抱怨,其实更多是妻子的疼爱和关心。

王焕杰两个女儿相继成家立业,条件也都很优越。两个女儿都争着想带他和母亲一同出去旅游,可是每一次都落空。为此,大女儿生气地说:“老爸你能不能集中一段时间上班,抽空一家人也出去享受享受。”他向记者解释说:“其实我可想出去了,也想过天伦之乐的生活。但是,一想起老干部期待的眼神和我所许下有事找我、有话跟我说的承诺,我就只好放弃了。说句心里话,只要我在卫生所,老干部们就踏实、放心,就能睡个安稳觉。说白了,我就是他们精神上的主心骨,给他们壮胆的。”

说到以后,王焕杰说:“虽然我已经65 岁了,但是,只要住寓老干部和单位需要我,我就要继续坚守下去,干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