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山西在历史上孝子辈出,有关孝行的文物古迹也颇多。“二十四孝”中舜帝孝感动天、董永卖身葬父、汉文帝亲尝汤药等均发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盐湖区德孝文化纳入国家社科项目 近期,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批准,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德孝文化纳入国家社科项目,并成为山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课题。有关方面组成的10人课题组进驻该区,标志着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目的是进一步挖掘德孝文化的独特价值、历史渊源,更好地让德孝文化引领人、塑造人。 之所以选中盐湖、看重德孝,是因为运城盐湖区的德孝文化实践,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仅是培育的重要途径,更是践行的有效载体。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解决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问题,其核心是解决人心问题。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许多小学生都能背出来,各种宣传更是有效覆盖,但要使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活化、常态化,终归需要这样一个具体的抓手和载体。 事实上,围绕人心和文化,全国各地都在摸索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突破口,如湖北孝感倡导“孝老爱亲、尽孝讲和、孝行天下”,江苏常州建立弘扬中华孝道大讲堂,山东发布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善行义举四德榜等,无不有声有色。 山西省盐湖区的优势是,有二十四孝之首舜帝的陵墓,是信义化身关公的家乡,不仅自古以来孝风浓厚、崇德尚义,而且近年来举行舜帝陵祭祖大典、舜帝文化节约定俗成,举办德孝文化讲坛、“孝星评选”历久不衰,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奠定了扎实雄厚的群众基础。让德孝文化引领人塑造人,已经在当地蔚然成风。 常言说,你可以不做一个成功的人,但你至少要做一个孝顺的人。人失去了孝,用民间的话说就是“心坏了”,不仅不配做人,更无颜立世。这样的人,既已失去了做人的底线、生命的意义,又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呢?不仅是自己的悲哀、父母的不幸,更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所以,德孝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应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主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是德孝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德孝文化活动要开展得更深入、更感人,更有影响力、更具传播性,必须坚持群众性、体现创新性,营造声势、强力助推,在活动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等方面进行多方研究和积极探索。 德孝文化虽然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但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新时代,不仅没有过时落伍,而且更需发扬光大。因为德孝文化的本质是让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做到感恩。惟有心怀感恩,才会对党的培养知恩图报,对政府的恩德心存感激,对社会和他人的看待充满理性、善意和宽容,从而不偏见、不狭隘、不极端,做一个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之首的舜孝感天 山西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孝文化发源地,“二十四孝”之首的“舜孝感天”出自运城垣曲县,“董永卖身葬父”出自运城万荣县。 山西是上古时期妫姓的起源地,而妫姓开宗立姓之始祖虞舜,乃是我国历史上被尊为“二十四孝”的首位孝子;山西这块热土就是虞舜这位孝子生息繁衍、建功立业的圣地。 据《史记》记载,舜在当天子以前,尧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在妫水旁,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是为妫姓。舜名重华,因做过虞部落的酋长,故称为虞舜。虞舜出身寒微,虽说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已五世为庶人,属于社会下层。虞舜的遭遇又十分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虞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里,父亲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起来加害于虞舜。 虞舜在家人加害于他的时候,总是巧妙脱逃,平安回到他们身边。但虞舜对父母始终不失孝子之道,对弟弟始终不失兄长之谊。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虞舜以如此非凡的品德善待家人,名声大振。 相传,虞舜在30岁的时候,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承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虞舜。尧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虞舜,以便对他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虞舜不但能与二女和睦相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虞舜在历山耕耘,历山之人皆让畔;虞舜在雷泽打鱼,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哪里劳作,哪里便兴起礼让之风。他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那里制作陶器的人们都跟着他认真操作,精益求精,从而杜绝了粗制滥造。尧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是便赏赐了虞舜许多礼品,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虞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都急红了眼,于是便想害死虞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借虞舜修补仓房屋顶之机,便在下面纵火烧仓房。虞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虞舜挖井,井已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企图将虞舜活埋在里边。多亏虞舜早有防备,已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才从通道逃出。对于这些加害于他的阴谋诡计,虞舜都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虞舜接受禅让后,定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境内),史载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远离小人,制礼作乐,德及四方,是少有的太平盛世。所以后人用“舜日尧年”来形容太平盛世。 孝心传递让爱生生不息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有“孝”字。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在其首篇之一《释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孝是爱的重要源泉,孝体现对父母的尊重,孝体现伦理的美德。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暮年在子孙的不闻不问中度过。如果自己能够孝顺父母,你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子孙,将来子孙也会孝顺你。我们不仅需要关心家里的老人,社会上仍有很多老人需要帮助,我们也要尽己所能,关爱今天的老年人,也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行动宗旨就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信这样的孝心传递,能汇聚成流,让爱生生不息,也会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孝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人若不能“孝敬父母”,必不能忠于国家、友于兄弟、睦于宗族、笃于乡里。可以说,忠于国家、友于兄弟、睦于宗族、笃于乡里,均由“孝敬父母”推演而来。 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理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民族文化的珍宝。 德孝文化能够体现人本思想、伦理教育,是公民道德的基石;可以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是国泰民安的纽带,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角的当下,弘扬德孝文化,让德孝文化引领人塑造人,既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