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又到麦飘浓香时

2016-6-6 11:31|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455| 评论: 2|原作者: 醉卧兰亭

摘要: 今日“芒种”,农谚说,“芒种三日见麦茬”,在我们潍北平原,只要一过“芒种”这个节气,周围的空气中就充满了小麦丰收的那种特有的浓香气息。这浓郁的麦香,把我带回了离开几十年前的老家,让我心潮翻卷,令我时刻 ...


     今日“芒种”,农谚说,“芒种三日见麦茬”,在我们潍北平原,只要一过“芒种”这个节气,周围的空气中就充满了小麦丰收的那种特有的浓香气息。这浓郁的麦香,把我带回了离开几十年前的老家,让我心潮翻卷,令我时刻难忘。
     人们说,“有福的生在围城靠店,没福的生在涝洼盐碱”。俺是土生土长的庄户孩子,从小就在北洼生养、北洼长大。庄户人,特别是俺北洼哪一带的农村,人穷活重,命苦啊。还在那光着屁股满街跑的时候,就亲眼目睹了大人们在生产队割麦子的火爆场面:那时候是用镰刀割麦子,用手推车运麦子,用全生产队仅有的一辆牛车拉麦子;打场是用碌碡压麦子,用簸萁扬麦子,难怪有句俗话说“三秋不如一麦忙”。
麦收一到,人人天不亮就起床,家家都闭门锁户,万家空巷,新麦的清香充满了每一个角落。全村里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齐上阵,处处无闲人,就连吃奶的孩子也给带到了麦地头、场院边。人们顶着空中似火的骄阳,面向黄土背朝天,汗如雨滴,一眼望去,整个麦田里雁形的排满一长串麦收的人群,一尊尊古铜色的脊梁,在烈日照射下闪着光亮,一起一伏地挥镰割麦。这时的田野里,除了赶车拉麦子吆喝牲口的声音以外,到处都是一片“唰唰”的镰刀收麦声。中午一到,生产队里派专人送饭、送水到地头,劳累了一个上午的人们,用割倒捆好的麦个子搭个墙乘凉,这就是休息的好场所了。瓢一伸到水桶里,舀起一瓢就咚咚地灌进肚子里,满是泥土的双手,在裤子上抹他几下,饭筐里拿来个窝窝头,柃棵大葱,麦个上一坐就吃饭,从来没有人说什么干净不干净,讲什么卫生不卫生。吃完饭,还要磨镰,大人们说“磨镰不误割麦功”,不等抽完一支烟,人们就匆匆忙忙的下手干活了,埋头就要割他一趟地。累了,直起身子,用手捶捶后腰就算是休息了。听老人们说,每人每天必须要一镰刀一镰刀地割完一亩多地,因为“三夏”的抢收抢打抢入库是绝对不等人的。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家, 学校里一到麦收就会放麦假,说是“支援三夏”。放假后,孩子们就归生产队长统一管理分配了。有的会去给大人们送饭,有的就在地里捡麦穗。那时候的农民,每人每年只能分到三、四十斤小麦。除了过年过节,想吃个白面馒头是难上加难。因此,人们提出的口号是颗粒归仓,一粒粮食也舍不得浪费在地里的。当时的生产队长是特权阶层,他是不负责亲自动手收割麦子的,总是手里提着镰刀,把双手倒背在身后,按着地垄一行行地检查每个人割得是否利索、捡的是否干净。发现有割麦子时留下麦茬高的,落下麦穗的就提出批评。严重的甚至扣工分。当时的工分是社员的命根,抓头竖腚的劳累一天,也只能挣十分,一点名扣去三分五分的,实在让人心疼。所以大人们都拼命地割麦,我们小孩子们就一丝不苟地捡麦穗。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虽然很小,虽然“没有吃过死羊肉”,却也见过“活羊满街跑”,读书也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知道这“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也只有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才能体会到想吃个馒头是多么的不容易,才会知道糟蹋粮食那叫暴殄天物,叫祸害人,叫败家子,那是天理难容的。正因如此,我家中的大人孩子,从不浪费一粒粮食;每当我看到饭店宾馆里被倒掉的饭菜,都感觉心里一阵阵地隐隐作疼!



   经过一个多周的拼搏,田间的麦子陆续地收到场院里,这时人们最怕的是连阴雨天气,农谚云“旱怕连阴涝怕晴”,天气干旱,虽然是一天天的都是阴天,但是这些云彩是不会下雨的;雨水多的年头最怕雨后立即就晴天,看着是漫天的灿烂,但只要天上飘来一块云彩就会是一场瓢泼大雨。记得一九六四年那一年,麦收进场后,遇到连阴雨,早晨看到天气晴朗,生产队长招呼社员赶紧拉着碌碡压场院。有时刚刚压好,一场急雨又把场院泡在水里。就这么一个多月,沥沥啦啦的没有过晴天,场院压了一遍又一遍,一出太阳,就抓紧摊到场院里晾开。就因为雨水勤,小麦跺在场里发了霉,生了芽,直到秋收前才把麦子打完送到国家粮库。这样的教训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抓紧抢收、抢打丝毫也不敢懈怠。所以,一旦麦子进了场,人们格外忙,要抢着铡麦个,晒麦穗,铡出的麦秸分到各户,是准备修缮房屋用;还要梳麦子,梳麦子是将一个铁筢牢牢地拴在板凳上,人们手里攥着麦把,在铁筢上面梳理麦秸,梳好的麦把排在场院里晾晒,晒干以后就是摔麦穗,摔出的麦秸是为生产队里打苫子,盖麦垛用的。场院里的活杂,男劳力们最讨厌的就是被分配在场院里打场,放下叉耙拿扫帚,缠头裹脑,没头没绪,没完没了。一天下来,不把晒在场院里的小麦压完扬干净,收进仓库,既是天黑挑灯夜战,那营生也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人们连坐下歇歇抽袋烟的空闲都没有。




越是晴好天气,场院里越忙,越是时到正午赤日炎炎,越是要拉着碌碡打场。几个人站在麦场中间,头顶烈日,手牵老牛,推着搭在牛肩膀上的撵杆子,听着树上那那枯燥的蝉鸣,伴随着刺耳的碌碡旋转发出的吱扭声,汗水顺着面颊和黝黑的脊梁往下淌,让人心里特别的烦躁。麦收期间是天最长的日子,但是几乎每天都要忙到伸手不见五指了的时候,人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吃晚饭。




虽然离家数十载,但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每到麦收,机关党委都会组织人员下乡支农,抢收小麦,也亲自经历了“面向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挥铁镰”的时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品尝过挨饿受冻的农家孩子,从来就不怕什么吃苦受累每年都积极报名参与,总感觉劳动最光荣。后来到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经常带领记者下乡采访,农村的变化,也历历在目。“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做力无以致财。”(《管子.八观》)。农以地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的扩建,道路的拓宽,企业的侵占,粮田面积逐年被蚕食、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民以食为天啊”!可喜的是,国家对小麦主产区的保护性倾斜政策、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广、各地小麦的亩产量的不断增长,也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希望。过去,人们抓头竖腚、累死累活的干一年,小麦亩产三百斤,就算是大丰收的年景。现在,小麦亩产过千斤,全年粮食亩产量超一吨并非是天方夜谭。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乡亲们从繁重的、紧张的农忙中解脱了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搞好第三产业,参与城市经济建设,尽快发家致富,倒也其乐融融。就是在这麦香飘逸的季节,站在麦田头、眼望着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轰轰叫喊着收割,眼望着晒在场院里丰收的、金黄色的麦子,人们笑在脸上,喜在心头。乡亲们很自豪的说:“今天,咱农民也不比城里的工人差”!这时的我和他们的心情一样,骄傲中带着期盼,期盼年年麦飘浓香,年年麦高产量。

注:文中所用图片非本人所摄,皆选自网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醉卧兰亭 2016-6-5 07:00
“芒种三日见麦茬”
引用 醉卧兰亭 2016-6-5 07:01
期盼年年麦飘浓香,年年麦高产量。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