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教 笔 记
马 进
那是1965年秋天,我正在省教育学院离职学习政治专业。开学后不久,院校党委在一次全体学员大会上,宣布了省委一个决定,选一部分所谓家庭出身好,思想进步的年轻学员,参加省委社教团,去农村开展“四清”运动。大家一听都很兴奋,人人都希望选上。第二天,校院墙上贴出了一张大红纸,当一眼看到上面有我名字时,知道我已被选,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这毕竟是省委社教团啊!
很快,我被编进了由省委机关组成去日照的社教团,也叫“四清”工作队。记得社教团长是余修副省长,他和团部都住在一个叫涛雒的地方。我和院校的张兰江指导员一个组,直接分到了岚山区童海公社周家庄大队。
记得进村前,我们都集合在团部,反复学习中央“二十三条”,统一思想认识,认清当前形势。说即将开展的这场“四清”运动,是一场比土改更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印象最深的是,说农村形势相当严峻,好像基层班子都靠不住,有三分之一班子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两条路线的斗争。要求我们每个工作队员,在运动中经受磨练考验,一律住到贫下中农户中,当时叫“扎根串联”,与他们坚持“三同”,同吃、 同住、同劳动。最后宣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现在想想当时的气氛,很有点像战争年代战前动员的味道。一遍遍大会表态,小会发言,人人 都写决心书。如当年战士们纷纷写请战书有点相似,搞得心里很紧张。记得进村时,和有点上战场似的,我在心里还默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告诫自己一定要站稳阶级立场,放下知识分子臭架子,努力改造世界观,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严格遵守社教纪律,在运动中经风雨,受考验。
可是,这场“四清”运动究竟怎么个“清”法,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好像上边也不明确,甚至有意见分岐,开始是贯彻“前23条”,学习“桃园”经验,清“四不清干部”。后来又贯彻“后23条”,改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到底“清”谁,“清”到什么程度算数,谁的心里也没有底。
这场运动的是非功过,历史早有定论。对我个人而言,犹如过眼烟云,几乎早已淡忘得无踪影了。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当我和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岚山这块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朝夕相处在一起时,我思想感情所发生的那段重要经历,和与他们结下的难以割舍的情结,却是刻骨铭心,终生难以忘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