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他是我国药理、毒理学领域的成绩斐然的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士,是少将。是院长,也是一位云游四海的旅行家。
年近八十岁,他用“清楚,通畅,不高,不大”八个字来概括自己的健康状况:“头脑清楚,呼吸和两便通畅,血压血脂血糖不高,心肝脾前列腺不大,这辈子没住过一天医院。
他就是秦伯益院士。”
在中国工程院医疗保健报告会上,秦伯益院长以他自身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经历,畅谈了他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人生有不同的年龄阶段,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龄时应恪尽职守,干的有声有色。过了这个阶段,就应调整心态,进入新情况,无怨无悔。
如果做女儿时不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就难以成才;做妈妈时如果不下抚儿女、上敬公婆,家庭就难以和美;做奶奶、太婆时如果还要事必躬亲,不肯超脱,势必自寻烦恼,难求和睦。
人提前做好年龄段转换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才能在晚年活得自由自在。
就我个人而言,我曾回顾一生说,30而立,我未立;40不惑,我常惑;50而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而耳顺,我有进步,但不够;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点,我倒是提前做到了。
养老还是自己养自己
靠自己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养老方式,然后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使晚年生活和谐美满。即使生活已不能自理,甚至是临终时期,养老方式也是要靠自己在脑子清楚时作好安排。
有的人在位时叱咤风云,志满意得,退休后立即精神萎靡、牢骚满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老年生活的特点,没有及早为老年生活做好准备。
鉴于此,我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大致是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当然,这是满打满算的如意算盘,实际过程会因时调整,如不能到底,就随时中止,只求生活质量好就可以了。为此,72岁时业务上交了班,进入最后一次人生角色转换。
我通过30多年藏书,已存有5000多册文史书籍。坐拥书城,纵目古今,乐在其中。我近10年来坚持自费独游,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
大概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中国游览了那许多的名胜古迹。中国有世界遗产41个,国家遗产30个,世界地质公园24个,历史文化名城区110个,国家重点风景区187个,我都游遍了。
“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干到老”,还要“老到益壮”。这些口号,原来的精神虽然是积极的,在革命和建设的某些时刻是需要的,但不科学,不实际,无益于老人。世界在变,自己也在变,怎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呢?老了自然要衰,怎么还能“壮”,而且“当益壮”呢?
过去很多革命口号,其实是很功利的,应该科学地审视。尤其老年人,不必再受此束缚,苦了自己,烦了别人。
我现在收入的大部用在旅游和买书上。有些节余,也量力做此社会公益事业。人给孩子们留下了江南古镇上常见的一副对联“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有些老年人常沉湎于过去前呼后拥,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叹惜现在门庭冷落,寂寞空灵,“人一走,茶就凉”。甚至埋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真有说不完的苦恼。我看也大可不必。
人走了,茶自然会凉,不仅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根据情况变化,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老年有成熟之乐、天伦之乐、发展个性之乐、领受兴趣之乐,还有孤独之乐。孤独时有广阔的思想空间,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有全额的可支配时间,有不受干扰的心灵天地。
我不是提倡老年人过孤独的生活,而是说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美。要善于享受孤独,不必惧怕。
无所求,无所失
老年生活过的好不好,部分在社会,多半在自己。老人越是希望社会关心自己,越是难以感到满足;越是不要求社会关心自己,越是容易感到幸福。如果迷恋于“发挥余热”、“子孙孝顺”、“弟子尊师”、“公众敬老”、“社会回报”,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无所求,也就无所失。大彻大悟后,自然就免除了大悲大痛。
快乐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好日子也过苦了。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快乐,乐其所乐,甚至苦中作乐。应该学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死亡既然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害怕了。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运”就是了。
我已经向家人和学生交待,将来我走时,不必开追悼会,因为我不喜欢那种里面哭哭啼啼,外面嘻嘻哈哈的尴尬场景。非要安排一个遗体告别仪式的话,也不必奏什么哀乐,而要播放一段舒曼的《梦幻曲》或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并告诉大家,我走的很愉快,很舒坦,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快乐的老头儿,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