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安全吗? □ 喻思娈 通过手机上网,人们在享受移动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隐忧。 手机病毒增长快, 移动支付领域安全隐患大 腾讯发布的《2015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以下简称《腾讯报告》)显示,2015年腾讯手机管家移动安全实验室新发现的手机病毒数有1670.37万个,较2014年增长15倍。 根据腾讯手机管家移动安全实验室数据,2015年手机端感染最多的病毒类型为:吸取话费、流氓行为、隐私获取、诱骗欺诈、恶意扣费、远程控制、系统破坏、恶意传播。其中“吸话费”病毒出现频次最高,占到74.22%。 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陆兆华说,黑客关注到了网民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近年来针对移动支付用户的病毒呈逐月上升趋势。2015年上半年支付类新增病毒数增幅平稳,手机上常见的支付病毒中,16.81%的支付类病毒会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用以对抗安全软件。另外窃取隐私数据的支付病毒也有较大数量级,占比14.80%。针对应用开放平台的恶意程序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在手机恶意程序来源中,最大渠道为手机应用商店,占总量的20%。第二大病毒渠道为手机论坛,占总量的19%。两大渠道中,无认证的手机应用存在大量安全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由于手机不可能安装功能强大的防火墙,手机操作系统厂家对终端应用管控不严,移动支付跟个人银行账号、密码关联起来,造成移动互联网应用要比传统互联网的风险大得多。他建议用户谨慎在不知名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支付,更不要轻易打开短信中的支付网址链接。 中老年群体更易受骗, 维护网络安全需多方协同 《腾讯报告》显示,在注册不熟悉的网站或下载软件需签署用户信息保护和责任条款时,仅有14.87%的网民会仔细阅读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内容,觉得合理才注册或下载,这相当于在个人账户“不锁门”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主动泄露给不法分子。 连接WiFi成为很多人上网首选,但来源不明的WiFi也可能造成个人信息、隐私暴露的风险。80%的网民会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接近4成的网民使用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 谁更容易受到网络侵害?“90后”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在互联网上比较活跃,网络安全基础技能、网络应用安全等意识又相对薄弱,是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人群;而中老年群体(40岁以上人群)则是受网络诈骗影响较大的人群,占比近62%。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中消协律师团成员胡钢表示,除了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处置外,还应该思考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他认为,虽然工信部门制定并颁布了多个网络信息安全的规定和办法,但立法层级相对较低,对一些网络安全违法行为界定不清晰,处罚力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近年来,智能硬件成为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爆发增长点。智能硬件已经从可穿戴设备延伸到衣食住行的多个领域,智能生活可能面临立体式的安全风险,IT产业界、互联网公司和管理部门要协同配合,维护网络安全。■ (据《人民日报》)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