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开展感恩教育,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行,要听基层干部和村民们的意见,要了解怎么宣讲,才能受农民欢迎,什么样的形式他们才能接受。 用百姓听得懂的话讲百姓感兴趣的事 ——访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何平 □ 刘 佳 在雅安市“老干部谈重建话感恩”宣讲活动第三组宣讲成员中,有一位儒雅而健谈的老者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雅安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宣讲团第三组副组长何平。 创新形式 让老年志愿者参与进来 “刚接到任务时,我所在宣讲团第三组的组长,原地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船深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宣讲应当怎么开展?之前雨城区各级关工委都在抓感恩教育,即便在各个村上,也已经做了很多相关工作,比如在余家村,村上先后做了感恩赋、感恩墙、感恩碑等,如今我们这个宣讲团来了,开大班授课肯定不行。他强调,在农村开展感恩教育,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行,要听基层干部和村民们的意见,要了解怎么宣讲,才能受农民欢迎,什么样的形式他们才能接受。于是,我们通过座谈宣讲、文艺演出、送感恩对联、搞知识竞赛等多种接地气的形式开展工作。”何平感叹道。 带着思考与探索,2015年11月,李船深带领宣讲组成员来到了南郊乡余家村、中里镇中里村,与乡上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代表座谈,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座谈,我们深刻认识到,只凭我们宣讲团几个人,覆盖面太窄,好在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整个雅安关工委‘五老’有几万人,要好好利用起来,发动他们做志愿者。”何平总结说,“宣讲活动的开展,实际上带动了当地的各种涉老组织,比如关工委、老促会、老协、老科协、老体协等组织的老同志,共同开展活动,这些老同志既受教育,又通过宣讲影响别人。” 主动走访 用百姓话讲百姓事 “以前在名山任职时,我就经常跑农村,跟农民交流起来没有距离感,能说农民话、能办农民事、能解农民忧。”在每次宣讲当中,何平也是这样做的。一有机会,他就下基层走村入户听取老百姓的呼声,在宣讲“谈重建话感恩”的同时,将百姓的诉求记录下来,转达相关部门的同志。 一次,何平在中里镇中里村聚居点走访时,和路边一个小卖部的店主闲聊上了。两人聊得兴起时,旁边的两个同村农户也加入进来,其中一个农户反映他家正门上的那副木质对联有误,一边有10个字,另一边却有11个字,后来何平反映给镇干部,此事得到了圆满解决。 “宣讲团来了,就要更多地了解基层的情况,看看村民们到底在想什么。”何平说,“目前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增收致富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地方党委、政府正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认真作为。我曾经对不少开农家乐的农户这样说,开农家乐有两点,一是要有特色,不能家家都是回锅肉,二是要讲诚信,生意好的时候更不能糊弄客人。来到农村,就是用这些他们听得懂的话讲道理,以理服人。” 教育别人 也让自己受教育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宣讲团的成员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何平坦言,“通过参加宣讲活动,我们也在认真倾听、学习,不断得到提高。” 思路理顺了,接下来开展工作就不难了。宣讲中,何平随时随地都在用心记录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和诉求。 “从老百姓反映的情况来看,农民对灾后重建的成果是十分认可的。但是由于有的灾后重建聚居点因为还未完全入住,有小偷试图乘机行窃,村民希望进一步加强小区治安巡逻、加强小区管理。还有,农户生活、居住、交通条件改善了,希望加快增收致富的步伐。这些村民的呼声我们也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作了反馈,提出建议。”何平说。 “何平讲话很实在,没有什么架子。因为大家都是同龄人,谈话思想都差不多,没有交流障碍。”余家村1组村民余德贵这样评价道。 余德贵介绍,宣讲团来了以后,村上有了新变化,现在村民对感恩有了更深的理解,有的还用行动来表达。比如现在游客多了,特别是周末的时候,村上的老人就无条件站出来当志愿者,协调引导游客停车,争做好人好事。■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