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山美、水美,故乡的人更美。无论到哪里,无论在何方,我的心永远牵挂着这片土地,那是我永远的避风港。
我的家乡,位于潍河东岸,陆山之阳,。古称博陆聚,亦称陆阳村或霍丘村,今称山阳村,因地处陆山之阳,故名。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数千年前,就有人群在这里生息繁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博陆山周围陆续发现的商周遗址和汉代村落遗址,更加说明了这一点。汉代在这里立村的叫张家院落,宋代是赵家宅科,当时赵姓居民开掘的赵家井,至今尚保留完好。井深十多米,井水甘醇清冽,底部井壁用砖砌成,上半部井壁和井台,全用青石条砌成。石条上一道道被井绳磨出的沟槽,记录着穿越千年的岁月更替。原址在前街中段的玉皇阁古建筑群,气势恢宏。从宋代熙宁(1069——1077)年间的重修碑记推断,最迟建成于宋代熙宁之前,具体建成年代已无法考证。此建筑群文革之前尚基本保存完好,今已不复存在。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1946年春,家乡解放,建立了民主政权。1947年古历8月2日入夜,地方武装还乡团卷土重来,疯狂搜捕尚未来得及撤走的村干部和家属,集中到一处闲置的房子里,严刑逼供和拷打。而那座闲置的房子,恰好就在我老家的屋后。据父母回忆,那天晚上,一家人不敢点灯,提心吊胆的缩在漆黑的屋里,大气都不敢出,屋后一声声凄厉的惨叫,让人毛骨森然。后半夜,还乡团将这些人一个个用绳子连成一串,驱赶到村西的潍河桥上,惨无人道的一个个乱刀砍死,然后再推到桥下,鲜血染红了桥下的河水。
这一晚命丧在潍河桥头的大人小孩共计五十九口半,据老人们回忆,那晚在去潍河桥的路上,一位年轻的母亲趁人不注意,将自己年仅一两岁的孩子,塞进了路边的树丛里,这个孩子才侥幸逃过了一劫。还有一位年轻妇女被推下桥头后,在冰冷的河水中慢慢苏醒了过来,忍着剧痛爬上来,爬到博陆山西坡时,被天明后又返回来查验尸体的还乡团发现,用石头活活砸死了。另有一个苏醒过来的年轻妇女爬到了河西岸,被潍县人救走,后来在那里嫁了人,定居了下来。五十九口半中的那个“半”,即指此人。这就是昌邑近代史上,骇人听闻的“潍河桥头惨案”。
同年10月,国民党胶东兵团64师在三合山、范家集、林家庄三地,遭到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又称内线兵团,后改为山东兵团)的猛烈攻击。国民党四十五师二一一旅由寿光经潍县前来增援,进驻山阳村。二一一旅乃国民党原九十六军十二师改编,共有官兵约一万二千余人。为阻击敌二一一旅东进,东线兵团许谭首长(许世友.谭震林)果断采取围点打援的战略方针。10月8日晨,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对山阳村守敌发起总攻,二一一旅一万二千余人基本全部消灭。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有名的山阳战役,或称“山阳阻击战”。
1979年,村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自筹资金开始在博陆山建设石英砂厂。1994年8月18日,经多次谈判磋商,与香港鸿年国际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开发博陆山石英矿的协定,成立了“潍坊鸿阳石英砂有限公司”。至1994年底,已有职工500多人,年产各种石英粉,玻璃砂,型号砂十几万吨,年产值近九百万元。据有关资料统计,这在当时属我国规模最大的石英砂厂。一业举,百业兴。石英砂厂的成功,为家乡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带动了机械加工,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家乡人民逐步摆脱了贫穷,走上了一条以工养农,百业并举,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故乡的山是父亲的肩膀,故乡的水是母亲的乳汁,故乡的人是我的最亲最爱。想起了歌手腾格尔那粗犷豪放的歌声:“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
后记:偶然浏览互联网发现,关于故乡的山山水水,在互联网上几乎是一个空白。尽管关于潍河的介绍很多,但真正属于家乡这一段河道的同样少之又少。所以下决心要搜集资料,写一个系列文章,在互联网上宣传和介绍我的家乡。让中国了解我的家乡,让世界知道我的家乡。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