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报纸,他珍藏了33年。报纸已经泛黄,承诺却不曾改变——33年前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24位共产党员关于“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其中就有他的名字; 33年后,96岁的他在武汉安详离去,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兑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2月20日15时09分,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湖北省政协主席沈因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沈因洛也是我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正省级领导干部。 昨日下午,沈因洛同志追思会在省政协举行。 33年前的倡议 “爸爸是在午睡中昏迷的,突然呼吸衰竭,之后就再也唤不醒了……”大女儿沈百舸说,父亲沈因洛走的时候,安详而平静,就如同在睡梦中一般。 沈百舸一度以为,父亲只是睡着了,直到一纸交接协议书的出现。 20日下午,武汉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了,《武汉遗体器官捐献交接协议书》送到沈百舸的面前。“在签下捐献执行人的名字的那一刻,我的心剧烈狂跳,手不停颤抖,难道我就以这样的方式,跟我亲爱的父亲告别吗?我不忍啊……”沈百舸泣不成声。 昨日的追思会上,沈百舸拿出一份泛黄的旧报纸,那是1983年8月1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右上角刊登了一则《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用红笔做了记号。 “现在医学界和其他方面的先进人士已为遗体利用作出榜样……我们在下面签名的共产党员,自愿学习他们这种真正为人民服务直到死后的高尚品格,特向全国志同道合之士发出倡议……”这份500多字的倡议书后面,有24人签名,其中一个,就是沈因洛。 沈百舸说,这个诺言,父亲从来没有忘记。 33年后的兑现 报纸上倡议书的最后一句是:凡是签名的人,都决心在生前做好各自家属的工作。 但沈因洛刚回家说出这一决定,便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既不能接受,更不想接受,反正就是拖着不签名,我们心想着,家属不签名,这事情就办不成。”沈百舸说。 这一拖,就到了2007年。沈因洛亲自到武汉市红十字会,领取了一份《武汉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填好所有内容,只留下一项近亲属同意签名。 为了说服家人,沈因洛将人民日报上那份倡议书复印了多份,妻子、女儿、女婿、秘书人手一张。“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这些年来,沈因洛反复教育子女,表明自己身体力行、捐献遗体的决心。 “父亲对我们说,要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让更多的生者看到希望,让更多的医学难题得到破解,这是传递生命、爱留人间的好事……”沈百舸说,经过一次次争论与磨合,全家人的思想终于统一,母亲曹俊敏于2007年4月28日在执行人一栏签下名字,女儿们也随后签名同意。 签字后,日子一天天平静地过着。去年底,沈因洛因病住院,病情一度恶化,医院告知家属做好思想准备。躺在病床上,沈因洛宽慰妻子和两个女儿,并郑重重申他的遗愿:捐献遗体,丧事从简。 日历翻到2016年,沈因洛的病情一度好转。沈百舸记得,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父亲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 全家四代人过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春节。沈因洛属猴,今年是他的本命年,外孙女朱彦燕特地从老家苏州买了条红围巾给他,老人家格外欢喜。 20日,沈老安详离去,遗体正式捐献给红十字会。 武钢至今有“沈因洛路” 在人们的眼里,沈因洛用96年的光阴,书写着“奉献”二字。 沈因洛于1920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曾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其中待得最长的一个地方,是武钢。 1961年,沈因洛临危受命,受中央委派进入武汉钢铁公司担任领导职务。从1961年3月至1982年10月,他在武钢工作了21年零7个月,历任武汉钢铁公司副经理、经理、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沈老是武钢发展的奠基者,为武钢的发展壮大鞠躬尽瘁,为武钢植入了优秀的精神品质。直到现在,很多老武钢人还在感念这位务实为民的老领导。”武钢集团副总经理刘翔说,得知沈因洛逝世,很多老一辈武钢人都流下了眼泪。 武钢至今流传着两个关于沈因洛的小故事。 一个是“关灯”:号召节约用电,沈因洛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下班后,挨个巡视每间办公室,把没关的灯关掉,这之后,全厂都自觉做到了下班关灯。 一个是“开会”:沈因洛治下的武钢纪律严明,开会不能迟到。他让迟到的人在会场外等,先给守时的人开完会,然后再叫迟到的人进去。“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我不能浪费守时者的时间,所以先给他们开完会,再给你们开一遍”。这之后,再也没人开会迟到了。 对于职工的生活,老经理却是关爱有加。 为了解决农场“老单身”上班难的问题,他提议修建了白玉山到农场的水泥大道。直到今天,当年的“老单身”仍亲切地称这条路为“沈因洛路”。 一件棉袄穿10多年 “多年来,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顾及家庭,很少照顾孩子,一个词形容,就是公而忘私。”沈百舸说,父亲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就像涓涓细流融入心田,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沈因洛身边工作人员陈明说,沈老在最后的时间,还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和湖北发展。 陈明说,2012年,沈老参加了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参加鄂州代表团讨论,居然对每个镇的情况都了如指掌;2013年,93岁高龄的沈老到农业厅调研;2014年,躺在病床上的沈老,还在为支持三角山创建国家5A风景区而呼吁;2015年,他给省委手写了一封关于湖北省农业发展的16条意见。 2015年9月,沈因洛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马在学回忆,沈老婉拒了省里送去的5000元慰问金,要求送给革命老区的困难群众。之后,在省领导嘱托下,马在学将这笔慰问金送给了红安县七里坪两个贫困烈属家庭,资助烈士后代上学。 其实,沈因洛对困难群众的资助,从多年前就开始了。陈明说,沈老每年都要捐助一个月工资给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机构,近20年已经捐了14万元左右。 对困难群众慷慨,沈老对自己却很“抠门儿”。省政协老领导曾重郎说,沈老生活十分简朴,经常步行上下班。陈明说,他看沈老穿了多年的布鞋太破,就自作主张给老人买了双鞋,不想遭了一顿责备。 “一件蓝色棉袄,一穿10多年,临终的当天上午还穿在身上。”陈明哽咽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