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辅治 服务民生 李沧区世园街道构建老干部志愿服务新模式 随着大规模拆迁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改居”社区利益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李沧区世园街道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干群关系紧张、拆迁矛盾激化、社区事务监督缺位等问题,组织有能力、有学识、有热情的老干部志愿者,建立老干部监督理事会,探索出一条契合“村改居”社区转型过程的老干部志愿服务新路子。 一是挖掘引导,吸纳各类优秀人才。世园街道各社区结合实际,在不增加社区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吸纳能服众、声望高、品行好的老干部志愿者,整合原有的社区事务监督小组、社区顾问小组等资源,成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老干部监督理事会。如毕家上流社区“三顾茅庐”将退休后居住在社区的原城阳一中校长毕思德邀请到老干部志愿服务队伍中,发挥其教书育人威望高的优势,参与社区事务。 二是完善机制,发挥老干部志愿者积极作用。老干部监督理事会工作以参与社区经济社会建设、参与群众服务和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咨询、民情反馈、监督评议及乡土文化整理等内容为主。建立了“五个机制”,即辅政机制,参与社区党建和发展建言献策;对话机制,定期开展居民对话直通车,架起干群零距离沟通桥梁;回馈机制,及时将社区党组织决议上情下达和群众利益诉求下情上传;协调机制,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在社区发挥威望高公信力强的作用;监督机制,参与社区重大事项监督,当好裁判员。如上臧社区,在拆迁工作中,老干部志愿者参与社区拆迁动员工作,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群众从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支持,有的甚至还主动帮助做其他群众的思想工作,形成了“签约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三是搭建桥梁,让群众和干部“心连心”。老干部监督理事会架起了干部和群众无缝衔接的桥梁,由于拆迁后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居住由“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居民与干部见面少了,干群之间极易产生隔阂。老干部监督理事会正好化解了这个难题,通过广泛接受群众意见,汇总整理向社区党组织反馈,使得群众意见和问题得到及时处理,逐渐消融了干群间的误会和隔阂。 四是参与监督,促进社区事务运行透明化。改居社区干群矛盾突出和关系紧张,主要因素是拆迁和建设过程中群众利益的保障问题,群众往往因为决策不公开、监督不透明等原因对社区干部产生猜疑和误解。老干部监督理事会的老党员、老干部们参与决策和监督,让群众吃了“定心丸”,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如上臧、炉房等社区老干部志愿者每周三到现场监督安置房建设质量和进展,并视频发布到社区网站民生平台上。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25期,收到反馈意见建议50余项,全部回复办结,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五是积极调解,化解各类信访矛盾。因拆迁造成的信访一般都是“顽疾”,这些群众也被打上了“钉子户”和“无理取闹”的烙印。老干部志愿者依托自身威望高、说话分量重和群众信服的优势,参与到信访户调解工作中,充当了调解员、宣传员和心理师的角色,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促进了信访难题的化解。如李家上流社区5名老党员,每天在社区义务值班,为居民提供纠纷调解和法律援助服务,每年为居民解决各类问题10余起,在居民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社区也成为多年来的“零上访社区”。仅2015年下半年,各社区老干部志愿者主持或参与邻里关系、财产纠纷等各类矛盾147件,为群众宣传各种政策、法律405余次,参与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23起,成功率达90%以上。 六是记录乡史,挖掘和传承“老村故事”。旧改割裂了乡土文化,旧有的老宅、老屋、老路和方言等伴随着拆迁变成了记忆。为将“乡情、亲情、乡愁”的老村故事保护好、传承好,老干部监督理事会主动承担起乡村历史典故的挖掘整理工作。如毕家上流社区组织全村平均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居民参与村志编著,让他们回忆和口述几百年来口口相传下来的老故事,为社区和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李沧区世园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对“村改居”社区治理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在垂范邻里、协调冲突、公信威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扮演社区“智囊团”和“和事佬”角色,发挥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补位”和“辅政”作用,为新形势下创新老干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