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最后“乡音”的记录者

2016-4-11 09:39|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963| 评论: 1

摘要: 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经历,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漂泊多年后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然而容貌、人事却早已蜕变得无从认起 ...

    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经历,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漂泊多年后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然而容貌、人事却早已蜕变得无从认起。所幸,一口无改的乡音,仍能让年迈的我们感到些许安慰,所以有人说,乡音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是的,乡音到耳,家也就近了。

    然而,一个残忍的现实是,随着人口流动、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乡音方言正面临着衰微乃至逐步“死去”的困境。或许乡音的最终“消逝”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方言里的记忆和感情却让很多人都割舍不下。在山东济南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费时费力记录乡音,却“不图麸子不图面”(济南话,啥也不图),为的只是给百年后的孩子们留下些地道的“济南话”。

    今年74岁的赵致平,出生于济南市舜井街,之后一直在王府池子边长大,是个土生土长的“老济南”,退休前,是济南市市中国税局工作人员。2014年起,他正式作为济南话老年男性发音人,加入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参与济南话的录制和保留。说起报名这个项目的原因,赵致平只说了一句,“我总感到这是个责任。”

艰难入选,却只谈幸运

对于入选济南话发音人,赵致平最大的感受不是骄傲,不是扬名,而是“幸运”。

    这一个方面是因为济南话发音人的选拔真的很难,首先在入选条件上就十分严苛。就赵致平所参评的济南话老年男性发音人来说,除了出生年月规定必须在1941年到1950年之间,还要求父母、配偶均为济南人且长期在济南居住生活,为的是保证家庭语言环境的单纯。学历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必须在小学以上高中以下,也是出于保证生活圈语言环境的要求。还有一条比较严格的标准是必须是在济南老城区(老城区的范围东至青龙桥,西至西门,南抵南门,北达大明湖南岸)成长的,而这不过是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所以尽管有一千余人报名,筛选后仅剩151人符合条件。而为了入选,实现他一个“老济南”的责任,几个月的时间里,每一次筛选的内容赵致平都要做很久的准备,练朗读,练问答,练自述。

    就这样,从151人到34人,从34人到10人,从10人又到最终的选择。2014225日,赵致平终于等到了这个庄严时刻的到来,在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核心专家组成员和省、市语委办领导等的共同见证下,他当选了济南话老年男性发音人。他终于可以亲手把“济南话”传承下去了。

    赵致平是唱着老济南童谣长大的。拉风箱时唱的“扯锯,拉锯,姥娘门口唱大戏……”做游戏时唱的“点点捏捏桃花落落,豇豆绿豆卡不住三口”“一步拉拉秧,二步喝面汤,三步炒韭菜,四步摞起来……”就算哄小孩子睡觉,老济南也有专属的“摇篮曲”,“娃娃睡,盖花被,娃娃醒,吃油饼,娃娃不睡挨棒槌”。所有这些方言童谣,想起来赵致平就高兴、踏实。而今城市里的老房子拆了,老巷子没了,方言土语这个文化的根,在爷爷姥姥看孩子时一口生硬的“济普”中还能维持多久?赵致平反复思量,如果方言终将消失,那我们总得留下点什么。

又累又枯燥,却乐在其中

    为了传承乡音,入选“济南话发音人”之后,赵致平就全心投入到了济南话的录制工作中。然而,录制乡音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为了赶车,72岁的赵致平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出门,一直到天黑以后才能完成录音,有时到家都晚上十点多了。为了保证录音效果,只学过老式汉语拼音的赵致平专门制作了一个“汉语拼音对照表”,像小学生一样重新学起了现在的汉语拼音。因为担心患有高血糖、高血压的赵致平在奔波中会出什么问题,老伴儿每次在他出门之前都得把药给他弄得妥妥的,并再三叮嘱。

    可以说,为了把乡音好好记录下来,赵致平没少吃苦。录制“对话”,限时40分钟,时间超了、少了都不行,且中间不能停,不能出噪音,要一鼓作气录完。一次,录制的时间差20秒不到40分钟,按照要求必须重新录制。在场的专家、教授望着满头银发、满脸汗水的赵致平,不忍心再折腾他了,劝他好好休息一下,改日再录。他却抹了一把汗水,说:“我不累,再来!”

在整个济南话录制尚未开始的时候,市语委办的杨主任就给赵致平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啊,咱这个活儿会越来越枯燥。每天去“掰扯”一个字、一个词用济南话该怎么说。比如“早晨”这种词,它还可能有“早神”“早勤”“早航”好多种说法,这些确实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

    记得在读到“除夕”这个词的时候,赵致平回忆起小时候过年三十的景象。济南人不说“除夕”,而是叫“年三十”,或者“大年三十”。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炸鱼炸肉准备过年。可是那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买一斤青蒜、两斤芹菜,还有攒了一个月的半斤肉就算是过年了,每次想到这里,赵致平就忍不住眼眶泛泪。现在好啊,天天都是过年。

    对于赵致平来说,按照要求他所读的这1000个单字、1200个词汇,还有无数的故事,每一个点都折射出一个家庭过去的酸甜苦辣,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回忆。所以它们每一个都不能用“枯燥”去形容,去面对。

项目已结,传承却不会止步

    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赵致平终于完成了老济南话的录制保留工作。然而再到赵致平家,在他的床头上还是能找到一个挂着的小本子,上面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济南话的字词。那是赵致平在济南话录制期间,怕自己把夜里忽然想到的词给忘了而特意装钉下的。为了记这些济南话、济南童谣,赵致平夜里常常要起来好几次。如今他所参与的那部分项目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个小本子却仍然挂在他的床头,夜里想起一个什么词,赵致平还是要赶快爬起来,把它记上,因为他对于济南话的传承还远没有结束。

    在项目刚结束的时候,赵致平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当这个项目又去其他地方采集纯正标准方言的时候,无论谁什么时间向赵致平询问一些经验,他都会给予耐心热情的帮助。第二件就是用济南话撰写自己过去的税收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读懂,赵致平在用济南话写过的同时,在后面的括号里用普通话再进行解释。这种写法很繁琐,很“笨”,但是赵致平坚持这么做,因为只有这么写,留下的才是地道的老济南税收工作者的税收往事。

    而今天,74岁的赵致平又给自己设定了一套新的计划。他要每个月完成30个济南话词语的整理,包括它有哪些不同的说法,它的含义,它身上所蕴藏的那些济南老故事。整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他要将其结集成册,赠与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济南话和济南的风土人情。

    有人说,一个地方的方言是这个地方的灵魂,没有了灵魂,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但是赵致平心里明白,普通话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他希望100年后,当人们想听听“老辈人”是怎么说济南话的时候,只要上网,点点鼠标就能听到纯正的老济南话,听到那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自己就觉得很知足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纪慎言 2016-4-25 09:02
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