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二月中天起卧龙

2016-3-10 09:35|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431| 评论: 1|原作者: 醉卧兰亭

摘要: 明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史称“中和节”。人们把这一天作为太阳星君的生日来祭祀。关于太阳的传说最早是《上古演义》中所述,天上有十个太阳,人民惨遭涂炭,经过后羿开弓射日,才留下一个太阳。还有传说太阳是 ...


  明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史称“中和节”。人们把这一天作为太阳星君的生日来祭祀。关于太阳的传说最早是《上古演义》中所述,天上有十个太阳,人民惨遭涂炭,经过后羿开弓射日,才留下一个太阳。还有传说太阳是一个男子,月亮是一个女子。于是有太阳神、太阴神之分。传说他们分居于日宫、月宫之中,主宰天下大事。这些传说虽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创造,但其中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状态和认识的局限。有了太阳,人间有了温暖,可以日出而作,种植庄稼,入夜太阳消失了,可以日落而息,睡眠休整。在古人眼里,太阳主宰万物,地位崇高,要想祈祷丰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日活动。据《礼记.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末为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达到中和的境界,就会“天在位焉,万物育焉”的效果。由此而生“中和”。




      “中和节”起始于唐代。而再早些时候的上古时期,祭祀太阳则是在春分,也就是在每年公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因为春分这个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历来都为人们所重视。而且全国上下一起祭祀,不过国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帝京岁时纪胜》中云:“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贞元五年(789),唐德宗李适又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将本来在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改为二月初二。并举行对台养神的重大祭祀活动,这种祭祀,也是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




       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二月初二的早晨,人们都会在太阳出山以前,用提前积攒、准备好的草木灰,在自家院落或大门外的空地上,以人为中心,用木锨转着圈的撒上或三或五、大圈套小圈的灰圈,谓之:“打囤”。并在“囤”的中心,放上五谷杂粮,嘴里不停地念叨:“二月二,龙抬头,一年吃穿不用愁”,“二月二,土地到,粮满囤尖收成好”,“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等等。为了显示所打之“囤”的高大,还用草木灰在“囤”旁画上“梯子”,俨然一幅农家丰收的景象,观之心旷神怡。在男主人在院里“打囤”的同时,家中的女主人在屋里一边手执扫炕所用的笤帚敲打着炕沿,一边在嘴里不停地念叨:“二月二,砸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据说这样,全家可以避免蝎子蚰蜒等有毒害虫的骚扰和侵犯。在这一天,除了早晨要吃饺子外,家家户户还要用糖炒黄豆,我们叫它“蝎子豆”。这天,小孩子的衣兜里都会鼓鼓囊囊地装满了“蝎子豆”,据老人们说,吃了“蝎子豆”,一年不会遭受蝎子蚰蜒的叮咬。不会生病遭灾。




       二月二又称“龙头节”,人们常说:“二月二,龙抬头”。《九九消寒歌》中有“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的说法。其中寓意,一是勉励耕作。反映了我国农村,人们“对人勤春早地不懒、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二是因为此时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天气渐暖,雨水增多,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是中华的图腾,是“兴云雨、利万物”的神灵,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过去的农家,有石磨的人家,把石磨的上一层 用木板垫起来,防止石磨压着“龙头”,龙因此而抬不起头来,不能行云布雨,造成旱灾,影响一年的收成。同时,在二月二这天,属龙的姑娘媳妇老太太,是绝对不准许做针线活的,怕在使用钢针时会“扎了龙的眼睛”。 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中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期盼有一个开明的皇帝,亲自春耕夏耘。期盼皇帝能够关注农村、关心农事,关爱农民,颁布惠民政策,让百姓劳有所获,丰衣足食。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流逝,有很多的祭祀活动也已经逐渐消亡,但风俗民情的流传不可失,特记于斯,以示年轻一代新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醉卧兰亭 2016-3-9 14:45
龙6.jpg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