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故乡的小溪-刘福新

2016-3-10 09:28|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392| 评论: 4|原作者: 蓝宝石之乡

摘要: (散文)故乡的小溪文辛 我对溪水有着特殊的情感。要不我怎会给孙儿和孙女起名叫梦溪、美溪呢?不知为什么,近来屡屡在梦中重温那幼年时玩得特开心的地方——马沟,据传,曾有人在这里见到一匹神马,故而得名。马沟其 ...
(散文)故乡的小溪
文辛
我对溪水有着特殊的情感。要不我怎会给孙儿和孙女起名叫梦溪、美溪呢?
不知为什么,近来屡屡在梦中重温那幼年时玩得特开心的地方——马沟,据传,曾有人在这里见到一匹神马,故而得名。
马沟其实是我的故乡的一条小溪,它弯弯曲曲行经五六里沟坎,汇入小丹河。也许是在城市的繁嚣中呆得久了的缘故吧,我愈来愈意识到:对儿时的大自然风光非但没有忘情,而眷恋的心绪却更炽热了。
在马沟进入小丹河的地方,有一大片柳树和杨树。不管有风无风,柳树总是向人们恭恭敬敬地弯垂着问候,无数的发辫轻拂着人们的衣裳和面孔,弄得人麻痒痒的。那片白杨,躯干如雪,飘叶似金,落地的叶子像一片漂亮的绒毯,睡到上面软绵绵的。它们带给我的尽是些美丽的遐想。
站在小溪边,一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色彩,迷得人心神皆起了幻雾。溪水两旁的原野和山冈在春夏秋冬里不断变换着颜色,而溪水宛如原野山冈护卫下的一条魔幻纽带,只要你轻轻一摩挲这条纽带,大自然就温情脉脉地向人们敞开了怀抱。
幼年的我常在溪边光着脚丫捞小虾,手插进泥窟窿里抠螃蟹。偶尔听到溪边沟崖的棘草丛中有鸟叫,蹑手蹑脚寻过去,或许还能搜索着几只绒绒小鸟或鸟卵,不由得激起一阵惊喜,这种惊喜是如今永远也体味不出的。
清澈的溪水中时时见到晶莹剔透的石粒儿,石粒儿大都是蓝色的,小伙伴们常扔着玩。有一次,本村一位长辈赶着羊群到溪里饮水,我把小手掌伸到他眼前卖弄,“这是石英,我们的《自然》课本上就有。”“什么?石鹰,还石狗呢?”他那一副鄙夷的神色,着实使我愤愤不平了好几天。直到今天,已隔了四十多年,印象总还是那么深。
故乡的马沟位于方山脚下,近年发现了蓝宝石,着实让家乡风光了一阵子,你看那扛着挖掘工具挖宝石的,那拎着钱包购宝石的,那布满沟边卖食品饮料的,俨然成了一个繁荣的小市场。前年,我回家时,碰上了当年那个使我“耿耿于怀”的长辈(已经八十多岁了),当谈起那段往事,他大加慨叹:“那时要知道是宝石,咱可不就攒成个富翁了!”
那琳琅于集市商场的宝石首饰,躜动于城镇街巷的宝石商,从一个侧面画出了改革开放的色彩。但每次回老家,看到那坑坑洼洼的样子,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早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年代里,树木毁了,到“文革”时,沟崖平了,溪水干涸了,可怜的马沟已是面目全非了。如今又风行起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意经,哪里还找得回那种使人陶醉,似仙境梦游的雅兴?也许是上了年纪,怀旧的思绪割舍不下吧,总有种对马沟的惋惜和思念。
近几年常回老家,当我不经心地溜达到那地段,简直认不出它了。不说那鱼戏水中、鸟鸣柳枝的诗情画意没了,就连那肥沃的原野也缺了灵韵,石块沙子显露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令我顿时生出一阵阵的茫然之感……
故乡的小溪——马沟,你在哪儿?
人,谁能说不是大自然之子?但愿在精神上,还是不要完全割断与自然的血肉相联的脐带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蓝宝石之乡 2016-3-9 15:42
文辛是刘福新老师的笔名。此文是刘福新老师发表于《山东环境报》1998年10月19日文学副刊。
引用 蓝宝石之乡 2016-3-9 15:43
此篇已经发表的散文,刘福新老师曾于2006年12月18日发在当时全国最早最大的文化网站“榕树下”。而题目稍有改动,变作《故乡的马沟》。还被当时的昌乐二中语文教师李宪武(今昌乐一中校长助理)在1998年11月入编《高三作文阅读教材》。
引用 侯从礼 2016-3-9 15:57
拜读学习,谢谢老师提供。
引用 齐国故地 2016-3-10 10:36
祝刘老师身体健康。

查看全部评论(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