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永远铭记历史
——简介峻青先生的革命文学生涯及他与昌邑人民的生死情缘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峻青先生的革命文学生涯及他与昌邑人民的生死情缘”。在讲这个题目之前,先讲一下我自己,鄙人,姓孙,名向阳,原名孙孝信。1940年8月8日生于围子街道天保庄村,1950年迁回祖籍韩家巷村。从小热爱文学,喜欢读书,务过农,从事过教育、计生工作。任过中学教师,国家公务员,现从事金融事业。从教从政期间,工作之余写点诗文,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也表达自己的爱与憎。现在是昌邑市及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昌邑峻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我虽然从小热爱文学,但并没有什么建树,主要作品仅是两个小册子,一本叫“潍水清”、一本叫“春风秋月”,还有被诗人陈显荣先生赞誉的六句诗“教书教了十几年,光长胡子不长钱,被人骂为‘臭老九’,终年劳累不得闲,国遭浩劫人受苦,回首十年心胆寒”。我2000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退休后,我选择了回乡。回乡后我积极为村民们订送报刊,开办家庭书屋,赠送书刊,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参入公益活动,并办起了储蓄代办站。我要和乡亲们一起帮扶着走向富裕走向文明,一起放飞梦想收获希望。十几年来,凭着我的人格魅力,储蓄额已达三千万元。让我在七十六岁的年纪依然享受到了工作的魅力和快乐。我要让点点滴滴的爱播撒给乡亲们,我要为群众做点事,为党分点忧,为国尽点力。由于我的努力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和上级领导的认可。二零一二年,被评为潍坊市模范老人;二零一三年被中共昌邑市委组织部、市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市老干部局评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二零一四年被评为潍坊市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受到潍坊市委组织部、市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市老干部局的表彰。
下面,言归正题,书归正传,首先,要讲的是峻青先生的革命文学生涯,峻青先生虽然是海洋人,但他一直把昌邑作为第二故乡。这不仅他曾在昌邑战斗工作生活过,而且昌邑人民曾三次救过他的命。潍坊人民称他为昌潍大地之子,而昌邑市委市政府曾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在昌邑大地从南到北,到处都有他的足迹。我和峻青先生初识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交往已半个世纪有余。我从小就热爱文学,喜欢读书。小时候无书可读,曾把舅父的石刻版《三国演义》偷偷拿回家阅读。在十六岁那年,我正好在昌邑一中读初二。课余时间听高年级一位姓董的同学说有一本书叫《黎明的河边》写的是昌邑的人和事。我当时非常想看到这本书,便想方设法托人从学校图书馆把书借了出来。书借到后,便用课余时间读了起来,整整几个星期天,什么事都忘了干,把书一气读完。书中的那些英雄人物,小陈、老水牛爷爷、老交通、黄淑英、姜荻帆……深深打动了我。从此使我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峻青先生这样一位革命作家更是充满了敬仰之情。日思夜想要见到他,见不到他,便冒昧地给他写信。峻青先生当时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革命作家,但他对象我这样的一位小人物一点都不鄙弃,几乎是每信必复。并耐心地回信告诉我《黎明的河边》的创作经过。从此以后有近十年的时间和他经常书信来往,但一直未谋面,他在信中曾这样写道:“战争给了人民许多宝贵的教训,使得他们更深度更细致地去认识世界,更纯洁更高尚地去对待生活。而牺牲了的英雄们,也永远地活在人民的心里,并鼓舞他们在新的生活中,去树立新的功勋。”由于峻青先生的鼓励,几十年来,我对文学情有独钟。以后,由于“文革”的原因,和峻青先生曾失去联系多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听说他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进行《海啸》的创作。我为了一睹他的风采和尊容,便自费乘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在中国青年出版社见到了他,并把一本在“文革”时我从“焚书”运动中抢救出来的一本《黎明的河边》交给了他。他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感动。那次,我还把家乡产的几斤花生米带去送给了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知道我当时的日子并不宽裕,临走时给了我三十斤粮票来接济我的生活。在北京我住了五天,他想方设法领我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当时他的老伴于康老师因生病刚出院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她依然坚持和峻青先生一起陪我去瞻仰遗容,这让我感动不已。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去瞻仰毛主席遗容是比较严格的,但他们让我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如今回想起来,使我难以忘怀。“文革”结束后,我俩的友情进一步加深,那时,社会上“书荒”比较严重,他想方设法花钱购买我和儿子需要的书籍,给我寄来,记得他曾寄过字典,他的新版《黎明的河边》、《秋色赋》和一些刊有他的文章的一些杂志,如《江城》,还有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因为这些书在当时是需要“走后门”才能买到的。由于他的帮助,使我的精神生活不再荒凉。“文革”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仍未有大的改观,他继续不断地寄粮票来接济我家的生活,我也不断地给他寄点潍河岸边产的特产以表示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