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响了,是北京长途,会是谁呢?我急忙接通电话:“你好,我是李霞……”李霞的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关于读书的家训:“读书可以医愚,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眼界开阔”。当时,我刚刚上初中,我们班来了一位很特别的同学,她就是李霞,她的每一本作业本上都写着这样的家训。如今,很多年过去了,每每翻开书页,这个读书家训就在耳畔萦绕。把读书定为家训的内容之一,是山西许多家庭的传统家训。 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用自身经历激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他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检索媒体报道不难发现,习近平爱读书至少可推溯到1969年。那年他16岁,在黄土高坡上,开始知青生涯,读书不辍。“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他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习近平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所以,他鼓励领导干部读书,“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由此看来,传承读书家风,委实不可小觑。 给读书贴“标签” 在李霞看来,读书更多意味着一种“向上的人生”。 我最早认识李霞的时候,她上初一,是家里的老大,她有3个弟弟,1个妹妹,由于她父亲早逝,家里只有妈妈一个劳力,所以,她的家境比较贫寒。从初中到高中6年时间里,她因为经济原因休学3次,但是每次返回课堂,她的成绩都很优秀,老师和同学们都惊讶于她的考试成绩,她总是微笑着指指她作业本上的那个读书家训,低着头说:“我虽然离开了教室,但是我没有忘记读书。”如今,李霞去了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当记者,我相信这一切源于她“向上的人生”。 新家风离不开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提高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好的家庭必定与书紧密相连,叫做“书香门第”。特别是今天,知识获取的途径增多,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更要求人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读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是不间断地学习,是终生学习,是把学习变成一种有益的嗜好。良好的家风,不仅对家庭至关重要,对国家也是如此。优良的家风和国风构成雄厚的国家软实力,这才是决定家国命运的关键所在。今天,有渊源、可传承、全面完整、能够落实到纸上的家风已不多见。对于家风,小而新的家庭需要从头做起。当我们的家风意识被激活激发,我们尤其需要读书明理而有所建树。 山西历史上许多文人志士的家风,都离不开读书。 诗书立身400 年 明清两代,山西阳城县出了4个尚书,其中有两位出自白氏家族,他们就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工部尚书白所知,清朝顺治年间的刑部尚书白胤谦,两位都是匡主益民的辅弼良才。这个大家族的家风中的第一条就是“诗书立身”。 在400多年的光阴里,白氏一门两尚书的好读书在阳城传为美谈,他们的人格、才华魅力,不仅没有在岁月中老去,而且随着时间沉淀,愈发透出历久弥新的清芳,吸引并影响着白氏后人及其他后辈。 白所知,白胤谦的伯父,字廷谟,山西阳城县人。从小见识超人,十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当年参加乡试时考中的是第一名,接着第二年便考中了进士。万历壬午(1582)解元,癸未(1583)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有理学著作《惺心录》《语丛》。 白胤谦(1605年-1673年),字子益,号东谷,山西阳城县人。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刑部尚书。长益精进。一生好学不倦,以著书立言为千古事,后人因避雍正帝讳,改胤谦为允谦或孕谦。著作《学言》三卷、《东谷集》三十四卷、《归庸斋集》四卷、《桑榆集》三卷。其文集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中。 晋商的读书故事 山西历史上,不仅许多文人志士好读书,晋商们的读书故事也比比皆是。商人以赚钱为本,但晋商在商海浮沉中将读书列为“传家之宝”,成就了极富地域色彩且几百年昌盛不衰的“晋商文化”。 山西晋南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尧都平阳,即今之临汾市。舜都蒲坂,即今之永济市,禹都安邑即今之夏县。这里文风甚盛,自唐以来,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多不胜数,王勃、王维、王之涣、柳宗元、张彦远、聂夷中、司空图、司马光、关汉卿等人都是耳熟能详的重量级文化名人。在这种环境下,做生意的商人无疑也会受到当地文化氛围的熏陶。 明代以前,商人不能参加科举,更不可以为官。明正德、嘉靖年间,有商人通过结交地方官吏让子弟以郡县学籍参加科考,一部分商家子弟由此科考及第,步入仕途,而官府对此并不明令禁止,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不许商人子弟仕宦为官的成例。封建社会,经商是贱业,即使挣得盆溢钵满,同样社会地位低下。眼看有了通往仕途之路,已经做生意多年的商人都跃跃欲试,一时晋南商人好学之风蔚然。 明朝东阁大学士张四维《条麓堂集》中记载:蒲州商人杨光博,“虽挟资远游,所至必以篇简自随,遇贤嘉言则手录之,久久成帙,题之曰《日用录》。”一位名叫史记言的河津商人更有意思,到运城盐池做生意时受到读书人取笑,感觉受了侮辱,“归始发愤读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竟中了万历年戊戌科进士,当上河南济源县县令。 至清代,晋南商人的读书之风不减,有个叫薛英贤的商人,在大街摆摊卖烟和纸,白天“鬻烟纸于市,夜辄苦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一见的文化景观,也是山西河东商人异于其他地方商人的特别之处。 蒲州商人王瑶,儿子王崇古高中进士,官至宣大山西总督、兵部尚书。蒲州富商张允龄,儿子张四维金榜题名,官至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安邑富商刘家,后代刘敏宽进士出身,官至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另外还有沈廷珍家族、曹于汴家族、运城盐池的刘、姚、杜、王四大家族后代都有人在朝廷做高官。 赓续读书好家风 山西不少家训将读书、行善、做好人摆在第一位。即读书首先是为了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诚实正直修身齐家治天下的道理,以无愧于此生;其次才是将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爱读书的父母,才有爱读书的子女;而只有父母从小的引导,孩子才会成为一个与书为友的人,“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就是一种“书香”家风。 为响应全面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倡导“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新风尚,营造书香弥漫的城市氛围,吸引更多的人读书,享受读书乐趣,山西精心打造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年前,全省报刊出版单位“寻访‘最美读书人’记者行”活动,为第二十五届书博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这些最美读书人中有引导学生利用读书纠正不良习惯的人民教师;有利用读书、写书积极帮助他人的老者;也有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专家学者……他们成为了茫茫书海中最美的风景。 今天的我们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出门看世界的愿望空前浓厚。而踏路前行的同时,我们应该回归书香之中,在字里行间与世界进行知己般的交谈。让心灵在书香中沉淀,“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