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中国婚恋观调查

2016-3-3 09:43|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825| 评论: 0

摘要: 时代变迁,日新月异,恋爱与婚姻,作为维系社会男女的一种合法体系,在不断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国人的婚恋观念在不断改变,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么单一:如今,对于婚恋,我们赞赏并感动于不顾一切、 ...

    时代变迁,日新月异,恋爱与婚姻,作为维系社会男女的一种合法体系,在不断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国人的婚恋观念在不断改变,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么单一:

    如今,对于婚恋,我们赞赏并感动于不顾一切、冲破阻力去追求爱情的壮举,但当自己面对现实时往往又偏向“门当户对”的理性考虑;

    如今,在新形成的新婚姻关系中,双方不再只是你侬我侬、两情相悦的诗意画卷,也不再是纯粹的爱情结晶,金钱、利益、权力、欲望,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承载于婚姻之上;

    如今,新式婚恋方式不断出现,“物质主义”“看颜值”“快餐式婚姻”“网恋”“裸婚”争相斗艳;

    如今,催婚、逼婚、恐婚、离婚,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乃至一种全社会吐槽的谈资……

    这种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探究:多元化的当下,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婚恋观?

本期《家》刊,就带您一起聊聊当今国人的婚恋观。

时代的镜子:那些婚恋观关键词

婚恋观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社会价值趋向的晴雨表。从建国至今,中国人的婚恋观由压抑到自由,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正是6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体现,而每个阶段独特的婚恋观念,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阶段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一些数据的变化、名词的变化,更是从一定维度上体现着一个时代中人们婚恋观的全貌。

    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婚恋关键词:模范、英雄。

    文革时代婚恋关键词:贫下中农、几代红等。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青年人择偶的关键因素是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尤其是文革时代,出身成了一个颇有分量的条件,因为它起码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忽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

    上世纪80年代婚恋关键词:大学生、万元户。

上世纪80年代,历经几番政治运动、一度忘却自我的国人渐渐在情感意识上复苏,不再对家庭生活羞于启齿。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的关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学历和财富。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知识、懂生活的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是青年人的理想对象。上世纪80年代末期,放开的经济政策孵育出一批“万元户”,优渥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成为新的被追逐对象。

    上世纪90年代婚恋关键词:钓金龟婿、傍大款、包二奶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的到来,金钱成为择偶的重要因素,商人、大款、企业家和外企员工因此成了婚恋市场的“香饽饽”。

    新千年之后,人们对择偶标准的多元呈现表现出空前的宽容。年龄不再是界限,婚否也不再是障碍,只是在钱袋子与真感情间挣扎。在择偶观逐渐多元化的同时,人们对待恋爱、婚姻和性的态度也越来越自由。

    而当今的婚恋观,正是因为自由,可能不止有那么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或许更多也或许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

    恋爱起步价:在当今对理想的另一半收入要求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层要求各不相同。其中女性认为理想伴侣的最低月薪为6701元,80后女性对恋爱起步价要求最高,为6993元,90后对恋爱起步价要求相对偏低,为6534元。各个地区的数据显示,华南地区的男性和华北地区的女性恋爱起步价最高,其中,有房也成为很多女性结婚的硬性条件,不能降低。

    爱商:就是爱情商数,它可以衡量人们对待爱情与恋爱的认知水平。如今,有超过95%的受访者认为“爱商”对爱情中创造幸福非常重要或有帮助,其中认为爱商非常重要的占39%。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很多因婚恋问题而困恼的男女找到了一个早日获得幸福的捷径。

    反逼婚:年前,北京一群大龄未婚青年在网上发起“众筹地铁广告反逼婚”活动、温州女教师手绘反逼婚游记、网络上开始流行反逼婚攻略……未婚的大龄男女青年纷纷表示,没有准备两三个反逼婚策略,几乎不敢回家。这个问题上也体现出了代际在婚恋问题上的差异,父母们会认为30岁还没结婚,应该判刑。而子女却认为:我才30岁,为什么要这么早背上婚姻的枷锁?

    心理晚婚线:就是说人们容忍自己不结婚的底线年龄是多少。在当今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多数女性认为3540岁没有结婚的男性是纯剩男,而多数男性认为3035岁没有结婚就是剩男。多数女性认为3035岁才会被称为剩女,但八成男性认为女性一过30岁就是剩女。不同的生活群体,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心理素质,都会影响心理晚婚线的高低,比如低学历、低收入者晚婚心理线要低很多,高学历、高收入晚婚心理线会高一些,大城市比小城市的心理线普遍要高。因此,晚婚心理线也是具有地域差异和群体差异的。

    婚恋价值观:如今,恋爱中的男女更注重价值观,男女双方刚认识的时候,很少会提及对婚姻的看法,但这又是决定着双方能否走得更远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能够在认识前,都弄清楚对方的看法,可以大大提高相亲的成功率。来自国内某婚恋交友网站的调查显示,山东男人最喜欢“豪华型婚礼”,其次是四川和广东地区;“事业价值型”标签选择最多的是湖南男人,北京男人最不想办婚礼,占全国10.85%。与北京男性相反,北京女性最想要浪漫型婚礼,占全国11.99%;重庆女性不爱名牌爱实用,最爱攒钱的要属湖北女性,最爱购物的要属广东女性,辽宁女性最喜欢感觉型爱情。

    光棍职业:随着“光棍节”的热炒,国内某婚恋交友网站发布一组最难“脱单”职业排行榜,排名第一位的是“作家”,其余10种“光棍职业”依次为:民工、歌手、快递员、主持人、销售员、律师、厨师、新闻编辑记者、运动员、空姐。这个排行榜从侧面反映出,当今婚恋选择的倾向在哪里。

    喜好标签:在单身群体选择对象时,往往有几项必须考虑的条件,比如男性最关注的标签前三位分别为外形条件68%、年龄64%和学历25%,女性最关注的关键词则为年龄61%、外形条件和收入均为60%、有房46%

由此看来,如今国人的婚恋观的状态,如果必须要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多元化、复杂化,在当事人那里更注重自我、更注重自由。

被围观成社会现象与话题的中国式婚恋

    如果说过去国人的婚恋问题更倾向于个人、隐私和保守,那么在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的今天,家庭生活已不再那么羞于启齿,多元化、更包容的婚恋观之下,人们对待恋爱、婚姻也越来越宽容、越公开。在此前提之下,中国式的婚恋及其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就越来越成为一种被社会普遍围观的现象和话题。

    于是,婚恋不单单是个人的事,还是七大姑八大姨、乃至整个家族的事;于是电视相亲秀、网恋等快餐式婚恋形式已见怪不怪;于是闪婚闪离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因为强调自由;于是,强调“物质主义”,强调颜值,强调任何一种前所未有的条件,都会被理解和包容……

    而在这些潜移默化的转变里,其实也折射着国人对婚恋态度的转变。

    逼婚和反逼婚。说到婚恋观,不得不提的就是每年春节期间都会被热炒的逼婚与被逼婚大战。在中国家族中,不结婚就等于“变态”,结了婚不生小孩则被视为“不孝”。情人节、光棍节,特别是春节,似乎已经成为审判这些“变态”和“不孝”的法定日子。

    但其实,逼婚和被逼婚的对立,折射出的是传统与现代婚恋观念的激烈碰撞。在个性张扬的当下,年轻人越来越注重情感匹配度、心灵舒适度和婚姻质量,不再愿意通过传统的方式交友恋爱,更不愿意被父母逼着四处相亲。而父母之所以逼婚,是因为他们更愿意看到儿女能顺利地完成“恋爱-结婚-生子”这几件人生大事。囿于传统观念,早结婚,执着于早结婚早享福的人生经验,通过连续不断地叮咛、催促,密集地安排相亲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爱,殊不知,这种“无微不至”反而加剧了人际代沟,造成老少两代的心理屏障及对立。

    而这种普遍的逼婚与被逼婚的大战现象,恰恰是国人当下婚恋观在不同人群体中的表现之一。据调查,在年轻适婚男女中,曾有过被逼婚经历的,男63.7%,女81.2%

    婚恋新方式:快餐式婚恋。最为典型的就是近些年流行的电视相亲、8分钟交友、网恋等等,仅仅通过一面甚至“无面”的交谈,就会一见钟情,甚至闪婚,或者只为“过把瘾”就死,不必“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这种在过去可能不会为大众轻易接受的婚恋形式,如今很多人却见怪不怪,甚至非常支持。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追求想要的爱情,这是时代的进步,但速度与效率侵蚀了的爱情,往往会被一种务实、功利的商业化态度肢解。

这正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表达的看法:很难想象有速成的爱情,突如其来的幸福往往会被证明为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的世界赋予速度和效率太多的荣誉及价值,对它们的追求使我们在自己生存的社会中感到迷失与陌生。

追求快餐式的爱情,折射着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当中的些许浮躁与缺乏耐心。

闪婚闪离,80后不善“修补婚姻”。相比过去,也是因为更强调自由和自我,结婚离婚,也不再那么受束缚。调查显示,可以接受闪婚的比例男33.8%,女19.4%。而与闪婚相对的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闪离。根据国家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2012年增长了12.8%。这个增幅远远大于结婚登记的增幅,后者只比上年增长了1.8%。而另一个数字是,1990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只有80万对。

在这其中,80后,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正在成为离婚潮的主力。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这个群体约为2.2亿。当然,80后成为离婚主体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从26岁至35岁的人群,本来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正经历婚姻阶段的初始考验。60后、70后已经过了离婚高潮期,更希望家庭趋于稳定保守,而90后还没有完全进入结婚潮。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研究员分析,离婚率持续上升,是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家庭凝聚力下降,社会聚合力弱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人背负着越来越重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工作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使得夫妻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80后一代不善于修补婚姻,在快速的工作生活中,只愿意“换”。而这又是当下国人婚恋观的又一大共性特点。

物质主义被理解与包容。婚恋观的取向往往又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近年出现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笑”“找对象需门当户对”,或者崇尚“颜值”,强调特殊条件都被理解和包容。最典型的就是今年春节期间,那则“上海女孩随男友回江西老家过年,被男友家简陋年夜饭吓跑,要分手”的新闻。在以往这样的事件可能更多地会被抨击为“嫌贫爱富”,但在今天有更多的声音力挺找对象“门当户对”。虽然事件最终被确认为假新闻,但其折射出来的对物质主义的理解与包容,也在昭示着国人婚恋观的趋于多元、包容和复杂。

调查中,认为车和房不是结婚必要条件的占比:男66%,女36%。认为婚姻应当门当户对的:男33%,女50%

新婚恋观,yes or no?

    针对当今国人多元化、复杂化的新婚恋观,《家》刊也就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了调查。比如,对于当下年轻人找对象该不该追求“门当户对”问题调查,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家”人们的回答,这些回答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部分人或者老年群体在当下的“婚恋观”。

    zhouqm :理想的婚姻是缘分,缘分的基础是平等、和谐,往大里说是二人的生活价值观相似,所谓“门当户对”未必就能成就美好的婚姻。

    快乐驿站:我觉得现在和过去相比,婚姻上讲究门当户对的人更多了,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考虑问题更加理智的表现。要维持社会和谐,就要让每个社会成员享受平等、公正、公平的待遇。家庭也是同样的道理,夫妻之间地位相当是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有的人在找对象的时候,宁肯找一个比自己地位低的,不愿找比自己地位高的,就是从这些方面考虑的。那么多家庭分裂的例子,有不少是不门当户对的原因。

吕京蝈1949:赞同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实际上就是“平等”。社会地位平等,财产平等,结合之后人和人之间才能平等。“高攀”的婚姻,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

    笠翁立仁:我对“门当户对”的认识是,维系婚姻持久稳定的基础是双方相互尊重,绝不因为任何事情看不起对方。其实我觉得,现代社会,大家不要太急着结婚,先长大,先独立,先有担当,先有自由,先有眼光,然后选一个心爱的人,尽量构筑一个快活的家。

    齐鲁风韵:门当户对讲究的更多是现实性考虑,毕竟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现代的年轻人多独生子女,多缺少安全感。门当户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人际上少一些摩擦。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有追求,有梦想。同样另一个人也是,三观一致,情投意合。在弯路和摩擦上能有意识的去解决和回避,能走过这一段“磨合”的路,以后的路会更宽广。与其看门瞧户,不如多费点心思考察其人格、人品,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玛丽:门当户对,YES!凡事要想做成功,都要讲究一个平衡。我们所讲的理想社会要公平、公正也是这个道理。婚姻的门当户对就是说的平衡、公平、公正。我身边很多幸福的家庭都是这样的例子。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婚姻都如此,只是讲大多数婚姻。希望博友不要和我较真。

    《家》刊说两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婚恋观也是一样。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婚恋观,社会生活决定着婚恋观,稳定的婚恋关系对于社会和谐进步有重大意义,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当前的婚恋观不管多么多元化,毫无疑义,爱才是一切婚恋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婚恋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