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山东省临沂市关工委精准扶贫纪实 本报记者 彭庆东 马宗营 通讯员 王淑娟 物质帮扶:对准最需要的人 “老师,我晕。” 2015年腊月23,登上开往临沂的中巴车后,一直沉默不语的小田美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老师这才意识到,12岁的田美几乎没有出过村,这应该是她第一次坐车,所以难免会有点晕车。 当记者靠近她采访时,这个大眼睛、红腮帮的女孩再次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她递给记者一篇自己的作文—— 我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在家后面的高湖水库大坝上来回地走。前年妈妈因癫痫发作摔伤后去世了,去年爸爸又因患有脑瘤而离世,从那以后我就习惯在大坝上走,习惯呆呆地看着水面。真希望有一天父母能从里面走出来,或者我到里面去寻找他们,然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据随行的老师介绍,目前田美被一个堂叔收养,而这个叔叔本身就患有帕金森综合症,一会不吃药就浑身打哆嗦,没有收入不说,基本的生活也难以自理。 正在绝望之际,田美的生活出现了转机。这不,接到了临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沂南县组织了50名特困孤儿乘车前往临沂接受捐助,岸提镇田家北村的小田美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临沂四中的操场一看,全市700名特困孤儿代表陆续乘车到达。随后,每人接受了 这次活动的缘由是什么,下一步还打算怎么做?市关工委主任朱绍阳介绍说,两年来关工委致力于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关键是选准对象。那么,一个人在什么阶段最需要帮扶?应该是少年儿童时期,因为这个时候扶一把就能改变一生的命运;而哪些少年儿童又最需要帮扶?无疑是失去父母的孤儿。 于是,他们把帮扶孤儿当作了精准扶贫的优先方向。市关工委、慈善总会、教育局联合,开展了我市史无前例的孤儿大调查。经过地毯式的排查,去年底结果出来了:6938人。这其中,有父母双亡的,有单亲家庭的,有的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无依无靠。 这个数字出来后,成为压在市领导和关工委人员心头的一块石头。6938人——这就是他们响应中央和市委部署,精准扶贫的目标。市关工委、慈善总会、教育局一刻也不懈怠,投入到具体的实施中:逐户走访,调查核实;四处化缘,筹集资金;制定措施,开展帮扶。 除了上述的700名外,今年的帮扶将全部覆盖剩余的贫困孤儿,资金来自各县区慈心一日捐返还的部分。除了一次性的帮扶外,还要开展持续的常态化的救助,确保一个都不能少,都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开好人生的头,迈出求学的步。 帮扶孤儿,仅仅是关工委发起的“沂蒙关爱行动”的一项内容。这项行动开始于2012年,他们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威望高、联络广的优势,呼吁和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爱贫困、残疾、失足、困难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和“五老”特殊群体,帮助山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为社会爱心力量搭建桥梁。 这个桥梁,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成千上万的贫困少儿牵上了手,连起了心。原济南军区联勤部临沂籍女兵马一菲,与莒南大店镇中心小学贫困生王新聪“结亲连心”,表示将一直资助对方到大学毕业。 设施帮扶: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近两年来,市关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指导下,逐步把“沂蒙关爱行动”的方向调整到精准扶贫上来,以加强帮扶的针对性,力争取得最佳的效果。帮扶哪些人,帮扶什么环节,怎么去帮扶?成为他们案头的主要课题。 经过缜密的调研,一类最需要帮扶的地方浮出水面,那就是偏远农村小学的食堂。为什么这么说呢?请随记者浏览2014年春天的几幅画面: ——莒南县涝坡镇的柳沟小学,中午学生在屋檐下、台阶上、球台上吃着自带的午餐。恰巧锅炉坏了,学生只能就着凉水啃煎饼、馒头和方便面。 ——郯城县庙山镇的大埠小学,春季运动会刚一开始就有3名学生晕倒。老师介绍说,学生长期买垃圾食品吃,造成营养不良和体质下降。 ——莒南县板泉镇的3名小学生,因吃了变质食品而引发食物中毒,还有的学生骑车回家吃午饭而发生交通事故。 “村小”合并为“联小”,集中了优势教育资源,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校没有食堂,路途远的学生中午如何就餐?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食堂建设高度重视,持续改善中小学生就餐条件,使这一问题在面上出现了改观。但是,那些偏远的农村小学还难以覆盖,而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往往集中在这些学校里,对他们来说基本的吃饭问题都难以保障。 这,就是最该帮扶的地方。选准了帮扶的重点,“爱心食堂”工程全面铺开了,它由政府主导、关工委协调、教育部门主抓,食品、卫生等职能部门联动开展。这既落实了中央和省里的部署,也突出了我市的特色。 不妨以费县朱田镇的黄汪头小学食堂建设为例。 该校近200名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来自周围的五六个村,最远的要走十几华里山路上学,中午就餐成为他们最大的问题。特别是贫困的学生,午餐常常没有着落。 在校舍改造中,政府出资为学校建设了100多平方米的食堂。可是,灶具、厨具和餐具却一时难以解决,三大间食堂只能空值在那里,不能使用。 教育部门将这一情况与关工委沟通后,关工委马上联络有关的爱心群体。很快,民建临沂市委表示愿意筹资援建。随后,民建联络爱心企业出资3万元,为黄汪头小学配齐了餐饮设施,电热桶、和面机、绞肉机、蒸饭柜、消毒柜一应俱全。设备有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学校竟然没有通电。关工委再次协调供电部门,为学校架设了电路。 食堂投入使用的那一天,关工委的领导和有关爱心人士一起来到这里,亲自为学生盛菜、打饭。四个菜、一个汤,只需3块钱,而且馒头还随便吃。孩子们吃着、笑着、交谈着,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以政府投入为主,爱心捐助作为有力补充,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建成中小学食堂1075处,建筑面积65. 精神帮扶: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心小学里,“四点半学校”的四楼上,一场名为《我的老师》的演讲比赛正在进行。三年级的学生李运峰走上台,开始了他的演讲—— 我的老师,也是我爸爸的老师,他叫王效俊,今年71岁了,昨天我们一起跟爸爸视频通话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李运峰是一个贫困的留守儿童,父母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关工委协调给予物质帮扶的同时,发现孩子因缺乏亲情而有些自闭。他们与校方商议,给孩子安排了心理辅导老师,还让孩子学习演讲。如今李运峰的性格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了。 这里的四点半学校,是全市的一个缩影,它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放学后的教育问题而设立。白沙埠的四点半学校共有四层楼,设有五大类27门特长课,其中仅音乐类就有演唱、电子琴、古筝、竖笛、戏曲等五门课。留守学生四点半放学后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学习,也可以接受心理辅导,或者与爸爸妈妈视频通话。四点半学校的设立,让留守儿童有地方去,有人看,有东西学。 王艳俊是白沙埠中心小学的退休老师,因为擅长剪纸而被评为“全市十大民间艺术家”。学校专门把他请回来,到四点半学校教孩子剪纸,还担任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 像王艳俊这些人,被称为“五老志愿者”,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关工委把他们组织起来,聘请到四点半学校里,为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的留守儿童担任辅导员。“一老一小”结合了起来,弥补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家长不用担心孩子放学后的安全问题、泡网吧问题,也不用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愁了。目前,全市有3万名“五老”骨干人员,在为近10万名留守儿童服务,在全市构成了一道“以老带幼”的风景线。 扶贫扶志,这是关工委精准扶贫的又一举措,它从精神层面入手,解决的是心灵问题。为此,关工委还在全市留守儿童中广泛开展了普法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举办了古诗文诵读、才艺展示和感恩行动等系列活动。 除了四点半学校外,我市还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帮扶。关工委依托妇联、团委建成的七彩小屋、留守儿童之家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帮扶工作。它们有的设在学校,有的设在村委,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家庭教育、课业辅导、心理咨询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使关爱留守儿童实现常态化。 对于特殊的贫困少年儿童,关工委还协调“一对一”的精神帮扶。像本文开头提到的田美,沂南县关工委专门安排马牧池乡检察室主任周少峰担任她的心里辅导员。周少峰不仅到田美家辅导,还经常接她来与家人一起生活,或者带她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逛县城。 郯城县大唐学府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实行“家庭式住宿”,打破传统的同班同舍的做法,把高年级和低年级同性别的学生搭配安排在同一宿舍,学生宿舍也用“家”来命名,如鲁讯之家、诺贝尔之家、华罗庚之家等。每个家庭分为若干个小单元,精心选配一位有文化、有亲情、有经验、会管理的生活老师担任家长。家庭式的住宿,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获得了健康成长的软硬环境。 共同参与:形成最有效的联动 一笔笔救助金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到了贫困生手里?据记者了解,一般要经过这样的流程:关工委确定精准扶贫的方向,并拿出可行性的实施方案——教育部门初步筛选出救助对象——组织人员入户核实——关工委协调职能部门和公益团体——共同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资金到位后发放。 可以看出,关工委的作用是搭建一处捐助和帮扶的平台,这个平台离不开职能部门、公益团体、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作为支撑。依托这个平台,“沂蒙关爱行动”开展四年来,累计收到捐赠款物2300余万元,惠及全市上万名贫困青少年。 关工委面向下一代的精准扶贫,更是把结成最广泛的联盟,形成最有效的联动作为工作重点。 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关工委自身的工作首先要过硬。市关工委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他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投身于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他们的工作阵地离不开偏远和贫困的地方,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没有精准扶贫的意志和决心,很难承担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沂南县关工委主任满玉成,今年已经67岁了,却走遍了全县所有的贫困村庄。市关工委确定精准扶贫的方向后,他仍坚持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调查最需要帮扶的人和最需要帮扶的事。 正是这种精神,感化了无数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加入到精准帮扶下一代的洪流中来。 徐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创办的 其实,君发的利润并不丰厚,徐军对自己还挺“小气”。孩子毕业后,交通工具一直还是电动自行车,三年了都没添置一件新衣服。 在关工委影响下,参与精准扶贫的爱心企业越来越多,就连外地来临沂投资的企业也被纷纷带动。浙江临沂商会会长黄圣泉、副会长李晓东,已在我市捐建学校4所,资助贫困生数百人。 同时,爱心人士在精准扶贫的路上也更加充满了热情。民建会员王坤,多年来一直为农村小学食堂而奔波,几乎搭上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也拿出了个人几乎全部的工资。“跑了几年,对食堂太熟悉了,只要打眼一看就知道需要多大的灶具以及怎样搭配。”王坤说。如今,她参与援建的50多所爱心食堂已遍布全市的偏远农村。 众多的公益团体,也在关工委的倡导下逐渐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像市社会爱心联合会、沂蒙义工联盟、乐善助学促进会、市电视台“温暖临沂”栏目、沂蒙慈善网等等,都在向着精准的方向努力。由临沂报业集团发起成立的乐善助学促进会,与关工委紧密配合,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将把山区小学的贫困生作为主要的救助对象。 临沂市关工委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和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立足临沂实情探索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方式,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力争让每一个贫困少儿都不掉队,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深受各级和各界好评。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省关工委主任高新亭、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市长张术平,都对我市关工委工作做出批示,并给予高度评价。2015年,市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
(山东省临沂市关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