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豫剧名家王宽十年茶楼献艺育孤儿

2016-2-24 09:08|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孙凯迪| 查看: 4180| 评论: 1|原作者: 清 风

摘要: 王宽,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家。十七年前的一次探亲之旅,让他与贫困孤儿结缘,并有了帮助和收养他们的念头。那是1999年元旦后的一天,五十七岁的王宽偕妻子王淑荣回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老家探亲。王宽原名王金宽,因家 ...


    王宽,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家。十七年前的一次探亲之旅,让他与贫困孤儿结缘,并有了帮助和收养他们的念头。

    那是1999年元旦后的一天,五十七岁的王宽偕妻子王淑荣回河南淮阳县郑集乡老家探亲。王宽原名王金宽,因家境贫困,从六岁就开始学戏,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王宽戏路宽,生旦净末丑都能拿下,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人生旅途中,他与同为豫剧演员的王淑荣结缘,王淑荣是国家二级演员,夫妻联袂夺回多项艺术大奖。

    听说退休的王宽夫妇回家了,乡亲们纷纷过来看望,孩子们也过来凑热闹。在与乡亲们攀谈时,王宽看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院子里嬉笑打闹的孩子中特别显眼,他在刺骨的寒风中居然打着赤脚,脸蛋冻得发青,鼻涕也拉得好长。

    看到这个孩子的情形,王宽忙询问他的情况。乡亲们告诉王宽,这个孩子叫袁钱良,出生才八个月父亲就患病去世,一岁时母亲又改嫁远走他乡,他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奶奶体弱多病,爷爷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极度贫困,老少三口只能靠乡亲们接济生活。

    袁钱良的凄惨身世引得王宽和老伴潸然泪下,想到春节临近,夫妻俩在袁钱良的引领下来到袁家,看望了他的爷爷、奶奶。袁家房屋破旧低矮,家徒四壁,御寒的被子也仅有一条。王宽夫妇很是揪心,掏钱给袁钱良买了身厚厚的棉衣,购置了两床被子,并给袁钱良的奶奶买来必备的药物。

    离开老家前,王宽给袁家留下五百元钱,让他们用这些钱过年。袁钱良的爷爷对王宽很是感激,握着王宽的手,流着眼泪把他们夫妇送到村口。

    王宽回到郑州,心里却记挂着袁钱良和他的爷爷奶奶。此后,他们坚持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钱来资助袁家。随后,村里四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也陆续成了王宽的资助对象。他们是丧父的王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和汪文欣。

    王宽想,自己每个月寄点钱,只能让这些孩子勉强维持生活。只有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学得一技之长,才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想到这里,王宽有了把五个孩子都接到郑州来的念头。

    对于丈夫的想法,妻子王淑荣虽然支持,但却有些顾虑。因为女儿、女婿几年前病故,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外孙王海龙被他们接过来抚养,如果再接过来五个孩子,房子挤点倒没什么,关键是孩子们还要在城里上学,吃喝拉撒都要钱,他们那点退休金够用吗?

    妻子的顾虑不无道理,王宽也有些犹豫。此后一段时间,王宽变得心事重重,觉睡不好,饭吃不香。有时在饭桌上,他会突然冒出一句:“我梦见那几个孩子了,唉!”看到丈夫为了老家的孩子如此挂心,王淑荣果断地说:“老王,别纠结了,咱们明天就接孩子去。”

    老伴的表态让王宽欣喜不已,他握着老伴的手,动情地说:“淑荣啊,还是你最懂我,我真的放不下那几个孩子啊。只是以后要让你受累了。”王淑荣嗔怪地说:“老夫老妻了,还说这些干啥。”

    1999年12月,王宽家里多了五个孩子,原本宽敞的三居室顿时显得拥挤起来。六个孩子进城,王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他们的就学问题。王宽四处奔波,却没有学校愿意接收。最后,郑州市南阳路一所学校的校长被王宽的爱心感动,接收了这几个孩子。

    孩子们上学有了着落,但越来越重的家庭支出让王宽夫妇吃不消了。这么多年来,他们一心向善,手里已没有积蓄。开门七件事,加之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营养也要跟得上,可这些都离不开钱啊!

    有一次,王宽夫妇发了退休工资,不到半个月就用个精光,不得不向朋友去借。王宽清楚,光靠“节流”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想法挣些外快才能维持家庭的运转。

    能有什么挣钱的好法子呢?王宽想来想去,除了利用自己的特长并无他法。王宽想到和朋友在茶楼喝茶时,有客人付费请驻唱歌手唱歌,就有了主意。他觉得客人层次、年龄不一样,肯定会有喜欢戏曲的客人,自己可以到茶楼献艺,利用自己的特长挣些外快。

    对于丈夫的想法,王淑荣有些吃惊。她担忧地说:“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戏剧界咋说也算得上个名人了,怎么能去茶楼献艺呢?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身体吃得消吗?”

    “没有钱,收养孩子就是一句空话,你再真心实意也不行啊。”王宽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听了丈夫的话,王淑荣不作声了,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她更清楚。思虑再三,她只得同意了丈夫到茶楼献艺的想法。

    随后,王宽联系到郑州一家在业内享有盛誉的茶楼,作驻唱艺人。2000年3月2日晚八点,王宽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到茶楼正式“上班”。到茶楼献艺的人形形色色,既有打扮新潮的流行歌手,也有玩杂耍的侏儒艺人,还有敢吃玻璃的江湖奇人。与这样一些艺人坐在一起公平竞争,等着别人点自己的“唱”,王宽心里五味杂陈。

    那天晚上,茶楼客人很多,点唱助兴的也不少。客人们点的大都是歌曲和魔术表演。等到凌晨三点,才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客人,请王宽唱了一段豫剧《醉打金枝》。

    当主持人报出王宽的资历后,台下传来一片议论声。王宽唱了一辈子的戏,多大的场面都经历过,但在这种场所开唱却是第一次。刚开始唱时,他眼睛不敢望向台下,生怕遇到熟人。

     第一次登台献艺,王宽自觉发挥一般。除去茶楼的提成外,仅得到了不足百元报酬。但这点酬劳却让王宽很高兴,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养家糊口的路子。

    半个月过去了,王宽发现,客人点唱率较高的是时下最流行的歌曲,他的豫剧演唱并不符合茶客们的时尚口味,点唱率也很低。

    王淑荣也替老伴感到难过。她向丈夫建议道,郑州茶楼很多,你不如多联系几家,总会有喜欢戏曲的客人点你。王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接受老伴的建议,王宽在郑州几家较大的茶楼挂了名。每天晚上八点半到次日凌晨五六点,他骑着车奔波在各家茶楼之间。

    看到老伴如此辛苦,王淑荣很心疼。王宽笑着说:“没有付出,哪有回报,挣钱多了,孩子们的成长才有经济上的保障。”

    为了增加收入,王宽每天都风雨无阻地到茶楼献艺。经过考察,王宽发现川剧中的变脸颇受客人欢迎,觉得自己炉火纯青的唱功佐以变脸绝活,应该会受客人欢迎。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年近花甲的王宽却自掏腰包两万元,拜师学起了川剧变脸绝技。

    经过刻苦练习,悟性颇高的王宽很快就掌握了变脸绝技的精髓。有了这门绝技,他在茶楼的点唱率一路攀升,收入也水涨船高,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看着爷爷、奶奶养育他们十分艰辛,六个孩子非常感动。爷爷休息时,他们在家里都是轻手轻脚,爷爷起床后,孩子们争着为他敲背捏肩,别提有多孝顺。

    孩子们的懂事让王宽夫妇十分欣慰。为了让孩子们成才,他们不但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还根据他们的特点,教他们学拉二胡、弹古筝以及戏曲。孩子们放学后做完作业便开始练习乐器,各个房间传出的乐器声成了王宽最陶醉的天籁之音。如今,六个孩子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又有爷爷奶奶领衔,王宽一家在郑州成了知名度颇高的“豫剧名门”。

    王宽不但重视孩子们才能的培养,在品质的塑造方面更是倾心尽力。外出义演或参加慈善演出时,只要条件许可,他和老伴总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参加,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爱心。

    十多年过去了,王宽收养的六个孩子中,汪文欣考上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其他几个孩子毕业后都找到了工作。坐在轮椅上的外孙王海龙颇有唱歌天赋,他还上过《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并获得过《中国达人秀》郑州赛区“最佳达人”称号,自己已经能自食其力。

    2010年7月初,王宽和老伴回老家探亲,看到放假的孩子在村里乱蹿。村里的老人告诉王宽,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管不了他们,他们下河玩水,到田里偷瓜,淘气得让人头疼。有个孩子在去年暑假下河游泳,溺水身亡。

    村里留守孩子的现状蛰痛了王宽的心,他想,如果这些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大多数又会重蹈父母打工的老路,如果教给他们一技之长,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王宽和老伴商量,不如把村里的留守孩子集中起来,教他们学习戏曲、舞蹈、唱歌等,让艺术来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王淑荣很支持老伴的想法,于是,他们把村里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集中起来,让已经学成的王海龙等六个孩子作为艺术骨干,教给他们唱歌、跳舞、戏曲的基本功。最后,王宽夫妇成立了由四十名留守儿童组成的艺术团。

    整个暑假,王宽夫妇和四十名留守儿童每天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但教给孩子们唱、念、坐、打等基本功,还教给孩子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此后几个寒暑假,王宽一家都会抽出大部分时间辅导老家的留守孩子。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喜爱艺术,王宽和老伴出资购置了各种乐器、戏服,还为孩子们的教室安装了空调。村里经常断电,王宽又掏钱买来发电机。这些钱的来源,大部分是王宽到茶楼献艺所得。

    2015年8月初,王宽租了一辆大篷车,带着他的留守儿童艺术团在淮阳县进行汇报演出,王海龙等六个孩子也赶来参加,演出吸引了观众近万人。

    王宽夫妇的爱心善举得到了乡亲们的夸赞。除培养六名孤儿成才,带出一个留守儿童艺术团外,王宽夫妇还通过河南省妇联资助了几个贫困孩子读书。王宽不懈献爱心的举动得到了社会肯定,他不但获得首届“中华慈善奖”,还入选中央文明办评比的“中国好人榜”。

    对于这些荣誉,王宽看得很淡,他说:“我最感谢的是老伴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所做的事情很平凡,也很光荣,图名有啥名,图利利从何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艺术特长多为社会做好事!” 

编辑/贺小茂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省经信委甲继祯 2016-11-11 16:03
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