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刘诗召:我只是银色的浪花一朵

2016-2-23 11:00|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孙凯迪| 查看: 1127| 评论: 0|原作者: 王岩 刘春光

摘要: 在中国,作曲家刘诗召的作品家喻户晓。他的很多音乐作品,如《军港之夜》《爱的奉献》《幸福不是毛毛雨》《妈妈,我们远航归来了》《海风啊海风》《可爱的中华》《赶海的小姑娘》《无言的爱》……影响广泛,是几代人难 ...

    在中国,作曲家刘诗召的作品家喻户晓。他的很多音乐作品,如《军港之夜》《爱的奉献》《幸福不是毛毛雨》《妈妈,我们远航归来了》《海风啊海风》《可爱的中华》《赶海的小姑娘》《无言的爱》……影响广泛,是几代人难忘的音乐记忆。作为这些歌曲的曲作者,刘诗召却常称自己为“一朵小小的银色浪花”——纯净透明、普通平凡。    

走上音乐之路:“偶然”串联起来的“必然”

  “儿时的记忆是最难忘的,人一生的爱好和职业,有时就是从一次偶然开始的。”刘诗召说,他能够走上音乐之路,是一系列“偶然”串联起来的“必然”。

  刘诗召的父亲是个念过私塾的读书人,“诗召”这个名字出自《诗经·召南·甘棠》。父亲偏爱小儿子诗召,经常带着他去戏园子看戏。河南豫剧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喜欢李志贞的唱腔,柔美婉转,不像有些豫剧曲调,给人一种铿锵有余优柔不足的感觉。”

  除了豫剧之外,“留声机”也是刘诗召儿时的音乐启蒙之一。他说:“我小时候曾得过一场大病,父亲为了减轻我的痛苦,从朋友处借来了一台留声机,不多的几张唱片反复播放,其中两张军乐唱片我特别喜爱。我常常在音乐声中睡去,也常常在音乐声中醒来。后来病好了,留声机就还给了人家,但是唱片中的音乐却留在了我的心中。”

  1951年初的一次“偶然”,使15岁的刘诗召与音乐结缘。他对记者说:“那年我正读初三,记得是寒假的一天,同学魏光鲁兴冲冲地来到我家,告诉我河南开封艺术学校(现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前身)正在招生,他很感兴趣,要我陪他一起报名应试。”正是这次陪考,使刘诗召与音乐相伴一生。考试有了结果,刘诗召榜上有名,魏光鲁却名落孙山。刘诗召说:“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我会走上从艺之路,如若不是同学‘偶然’相邀,真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个什么样。”

  在艺校学习,刘诗召选择了自己钟爱的小提琴专业。早在中学时代的一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舒伯特的小夜曲,他从此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非我族类”的乐器。因为喜爱,所以痴迷,刘诗召成为当时艺校学生中小提琴演奏水平最高的学生。

成名之作:军乐曲《载歌载舞的人们》

  1954年,刘诗召以优异的成绩从艺校毕业,被分配到天津铁道公安部队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文艺战士。次年,又随部队调往海军旅顺基地,原铁道公安部队文工团也随之变为海军旅顺基地文工团,从此他脱下了绿军装,换上了蓝色的海军军服,开始了与大海相伴一生的不解情缘。

  1955年岁末,部队文工团整编,刘诗召又被调入海军旅顺基地军乐队。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因基地军乐队编制的需要,乐队队长又要求他改学长笛。刘诗召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小提琴,拿起长笛,一切从头学起。

  3年后,刘诗召被调入北京海军军乐队,在这里,他参加演出了很多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此时的刘诗召尝试着开始作曲了。1959年,作为军乐队员的刘诗召参加了国庆10周年庆典。当看到声势浩大的阅兵队伍从天安门前走过和人群潮涌般欢庆的宏大场面时,他激动不已。有感于新中国成立10年来的巨大变化,刘诗召觉得唯有音乐,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终于写出了军乐曲《载歌载舞的人们》。

  《载歌载舞的人们》后来被选作国庆节的典礼用曲,随后中国唱片社还将它录制成了唱片,随着电台的播出,《载歌载舞的人们》走进了千家万户,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和喜爱。1964年在全国军乐汇演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创作奖。《载歌载舞的人们》已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保留曲目,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上,这首乐曲再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时代的乐章:从《军港之夜》到《爱的奉献》

  上世纪60年代末,在又一次的部队整编中,刘诗召被调入了海政文工团歌舞团,开始的工作主要是为乐队配器,写舞蹈音乐,做了大量的音乐创作和编配工作。之后他成为创作室的一名音乐创作员。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随着国门初启,中国的大街小巷突然响起了“流行音乐”。就是在这个时候,刘诗召听到了令自己耳目一新的歌曲。

  “有一天,苏小明来找我,兴奋地对我说‘刘大叔,你来听听这个好不好听?’我走进了她的宿舍,从一台钟声牌的老式录音机里,传来了邓丽君唱的‘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当时我就呆掉了,这是我以前从未听到过的音乐,怎么会有这样的唱法呢?这歌声如同一股清新的风,更像恋人间呢喃的耳语,让我难以忘怀。说实在的,我当时思想有点保守,我在想:我们的创作、我们的演唱也能这样吗?”

  1980年盛夏,总政要举办青年演员调演,当时还是海政歌舞团合唱队成员的苏小明希望能参加这次活动。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团长王建华将刘诗召和马金星(词作家,代表作《军港之夜》《泉水叮咚》等)叫到办公室,布置了一项任务:为苏小明创作一首反映海军生活的歌曲,要适合她的演唱。团长要求当天晚上团里演出结束之后,就要听到他俩创作的新歌。任务就是命令,刘、马两人连忙着手创作。马金星马上回家埋头作词,晚上八点多钟的时候,马金星把歌词送到了刘诗召手上。此时距离团里演出结束仅有2个小时的时间了。

  “当我拿到歌词的那一刻起,我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恬静柔美的军港月夜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知不觉中旋律像小河的水一样流淌出来……”

  此刻的刘诗召把苏小明幻化成了一个渔家姑娘。当她看到远航归来的海军战士进入梦乡,不禁心潮涌动,于是用深情的歌声倾诉心中的无限柔情……美妙的音符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之情。

  创作好之后,刘诗召就到北海舰队采风去了。一个多月后,刘诗召回到北京遇见团长,团长激动地说:“诗召啊,《军港之夜》写得不错,全国都唱开了!今天晚上苏小明演出,你去听听吧!”刘诗召说:“那场演出是北京晚报组织的新星音乐会,地点在首都体育馆,《军港之夜》是压轴节目。当苏小明走上舞台深情地唱出‘军港的夜啊,静悄悄……’台下立刻掌声雷动。说实话,我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心想这首歌怎么这么受欢迎!”从此,苏小明成为了国内第一位通俗歌手,《军港之夜》也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当年红遍全国的流行歌曲。

  《军港之夜》之后,刘诗召的一曲《爱的奉献》再次拨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弦。

  谈起这首歌曲的创作,刘老记忆深刻:“1988年冬天,中央电视台‘人与人’栏目的导演刘瑞琴找到了我,想请我和词作家黄奇石为栏目的其中一集写一首歌。这一集讲述的是为北京的一个中学生捐资换肾的故事。故事之后用一首歌概括并升华这种人间真情。”刘诗召用一周的时间写出了《爱的奉献》。

  刘老说,原本导演希望将这首歌写成民族风格,由嗓音甜美的董文华来演唱。但他写出一稿后,感觉不是很好,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写出了第二稿。当年央视春节晚会上也选用了这首歌,只不过前面的小品换成了人与人的另一集——聂卫平的姐姐资助小保姆为其治病的故事。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许许多多听过这首歌的人。

  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能谱写出讴歌时代、经久不衰的歌曲,而且不是一首两首,已经足够自豪了,但是刘老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时代和社会,而他,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作为活跃于这个时代的音乐人,他“就是无垠大海中那一朵银色的浪花”。

  现在,刘老每天上网、看书、听音乐、玩摄影……日子充实而忙碌。他喜欢季羡林的散文,喜欢大师的文品和人品。网络也是他的最爱,上网晒照片玩微博,几乎每天都挂在网上。

刘老在他的博客中自谦道:“本人一老兵,戎马一生,与官无缘。在军中曾率领众音符冲锋陷阵身经百战,虽无骄人战绩,却也有过几番小小的胜利。如今解甲未归田,告老未还乡,常与老友网上相会,不觉寂寞,快乐怡然!俱往矣!往日似水东流去,往事尽付笑谈中。”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