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无锡县堰桥麻歧村的一户俞姓农家,兄妹8人中,他是老大。爸妈每天早上划着小船去县城里弹棉花的时候,都会对他说:“不许离开家,照顾好弟弟妹妹。” 人多、家穷,吃穿用都愁,但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爸妈同意让他上小学。可是,小学即将毕业那年,爸妈变卦了,开始阻拦他去上学。无论他怎么哭闹怎么哀求,甚至绝食,爸妈就是不同意他再去学校读书,因为家里没钱,更需要他这个“小劳力”下地干活。为参加小学毕业考试,他砸断窗棂,跳窗而出……这个跳窗少年,就是俞斌。 60多年后,饱尝辍学滋味,对贫困孩子格外垂爱的俞斌,被誉为贫困学子的“救星”、“爱心使者”,失学儿童“最亲爱的爷爷”。 2015年10月22日,国内首个以“中国好人”命名的爱心工作室——“俞斌爱心工作室”在无锡堰桥挂牌成立。爱的暖流在此汇聚之后再出发。 爱心如霞光:把善事当做一种轻松的道德享受 我心中只有十二个字: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今年70岁的俞斌,是无锡市堰桥中学的退休教师。拉开他家写字台的一只抽屉,数百张厚厚叠叠的火车票、汽车票的票根整齐地摆放在一起,塞满了大半个抽屉。这一张张票根,正是他20多年来翻山越岭、过滩涉水,执着地行走在助学路上的最好记录。 俞斌的“爱心长跑”始于1994年,这年3月,他第一次看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位失学少女充满渴望与期盼的大眼睛时,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本就心软、心善的他当即落泪。少年时辍学的经历历历在目,怎么能忍心让这些贫穷的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失去未来的希望呢!他随后就填写了结对救助志愿表,参加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与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一名已失学半年多的三年级学生刘章武结成了“对子”。当时,在堰桥中学当教师的俞斌,工资收入只有300多元,可他第一次就汇出了400元助学款。 贫困山区的孩子生活到底怎么样?是俞斌始终牵挂的问题。1996年暑假,他背着一大包衣物坐上了去贵州的列车,他要去看看刘章武,看看那些跟刘章武一样的苦孩子。为了多节省些钱给贫困孩子,俞斌不睡卧铺坐硬座,整整坐了两天两夜。途中,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一口车上的自来水。车到贵阳后,他先乘大客再换中巴,颠簸了3个多小时路程,又负重走了30多里的山路,终于在黄昏时分到达了大山深处的开阳县龙岗镇杨家山村。 眼前的小山村远比俞斌想象中贫困得多,更令他心酸落泪的是,刘章武的家已经断炊多日,连一碗玉米面糊糊都端不上桌。热心的村长几经周折,才安排俞斌住进了该村一户相对较好的村民家中。 就在这立京小学,俞斌经历了他这一生中最为难忘的升旗仪式。那是他到达小山村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太阳刚爬上山头,村长就陪着他来到了位于小山坳中的立京小学。校园没有围墙,没有操场,只有一排破旧的矮平房。此时,校长、老师和孩子们早早地在学校列队等候。见到俞斌,校长从怀里捧出一面五星红旗,用一根布条拽着升到了一根杂木旗杆上,没有歌声没有奏乐,看着这面在风中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那些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俞斌的心在颤抖。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俞斌经历过无数次的升旗仪式,也曾无数次地被感动过,可这次却那样的特别,那样的强烈,那样的富有冲击力,如清泉洗涤着他的灵魂。俞斌知道,这是山区娃娃们所能给予他的最高礼遇了。他想,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为山村的孩子们略尽绵薄之力,付出微薄的帮助,怎么能承受起如此的厚爱呢! 泪光中,俞斌更加坚定了自己助学的决心,他要为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孩子们出更多的力,资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上学读书。于是,他临时取消了去黄果树景区旅游的计划,除了留下回程的车费外,他将身上的一千多元钱全部拿了出来,再次和刘章武家庭签订了帮困协议书,不仅要解决刘章武上学的费用,而且还将担负其家中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等各种费用。一年后,刘章武来信感激地说,因为得到了俞爷爷的资助,家中烟叶、油菜籽丰收,并脱贫了。 从这之后,贵州山区的娃娃们更加让俞斌魂牵梦绕。从1996年暑假开始,他千里跋涉,六上贵州,亲自将助学款和日用品送到贫困孩子的手中。 6年前,俞斌与西藏日喀则地区藏族学生格桑结成助学对子。2010年暑假,格桑作为西藏优秀学生代表赴上海世博会参观。俞斌闻讯后特地赶赴上海与格桑见面。交谈中,格桑对俞斌说:“爷爷您放心吧,我会努力的,四年后我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面对格桑充满自信的话,俞斌脱口而出:“如果你真能考取重点大学,我一定登门为你庆贺。”2015年7月,喜讯传来:格桑收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村上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 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8月7日,俞斌准备了两大包礼物,踏上了上海至拉萨的特快列车。两天两夜后他抵达拉萨。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他又乘坐夜班汽车,经过500多公里的颠簸,历时8个多小时,连夜赶到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一打听,这里离格桑家所在麻布加乡普玛村还有70多公里,迄今尚未开通客车。正当他发愁时,偶遇当地武警中队的官兵,部队领导得知俞斌和格桑的约定后,热情地伸出援手,安排俞斌吃饭、午休,并帮助他顺利抵达麻布加乡普玛村格桑家中。 走进格桑家的小土屋,俞斌给格桑一家送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贺礼:一个1000元钱的红包,上学所需的箱包、被单、服装以及水果、南京桂花鸭、蔬菜、饮料等食品。 当晚,全村男女老少一拨又一拨地来到格桑家中,载歌载舞,用藏民最隆重的礼仪欢迎俞斌的到来。第二天,踏上归途时,格桑的父母献上了两条洁白的哈达,保佑俞斌一路平安。这一次雪域之行,俞斌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给他住宿打折优惠的旅馆老板、帮他免费订票并拒收车费的青海西宁赴藏光伏考察团团员等等,一路上好心人的关爱,让俞斌此生难忘。 远赴他乡送爱心,近在身边也温暖。苏北泗洪县梅花乡的张都,8岁时父亲重病去世,母亲改嫁,小张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两间摇摇欲坠的破草房里。小学毕业时,张都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梅花中学,却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俞斌得知后,立即寄去500元钱和衣服等日用品,把张都纳入了自己的资助对象。1998年夏天,张都家里的泥草房被大雨冲塌,祖孙三人无处栖身,俞斌又专程送去500元钱,资助张都家修建瓦房。2000年,张都又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泗洪中学,然而高达几千元的学费又一次让他陷入了愁苦和迷茫中。此时俞斌的妻子因患食道癌刚刚去世不久,为给妻子治病,家中的积蓄已经花光且负了债,此时的俞斌,已无力再承担这笔学费了。 捧着张都的“求助信”,俞斌犹豫了。晚上,他坐在床前静静地端详着妻子的遗照,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妻子生前的一幕幕:为了给几名资助的孤儿寄去寒衣,妻子强忍病痛,用颤抖的双手一针一线细心地缝合着寄给远方的包裹。弥留之际,妻子没有对他说什么,而是盯着几名孤儿的照片,眼角无力地流下泪来……30多年的相濡以沫,夫妻间早已心心相印,只有俞斌自己才能读懂其中情丝,妻子是割舍不下这几个苦命的孤儿啊!想到这里,俞斌顿时为刚才的犹豫感到内疚。 第二天,他从亲戚手中借了钱寄给了张都。俞斌借钱的原因感动了堰桥镇的私营业主王建荣夫妇,得知俞斌这么多年来的爱心奉献,夫妇两人主动找到俞斌,表示愿意承担张都高中以及今后大学的费用。俞斌开心不已,他想方设法将张都从苏北转到了无锡重点中学怀仁中学“阳光班”就读。三年苦读,张都以优异成绩被南京林业大学录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获得了南师大工学学士。2015年1月,在无锡一家国企工作的张都举办婚礼,俞斌作为其“特邀贵宾”坐在了首席。 20多年来,俞斌在助学路上倾尽所能帮扶寒门学子,当初,他的工资收入并不高,自己也有三个子女。为了接济贫困学子,他总是节衣缩食。吃,只要填饱肚子,穿,只要暖着身子。为了节省餐费,他经常煮面条吃,两三元钱的水面至少吃三顿,他说:“每天省下几元钱,几个月下来就可以多救助一个失学的孩子。”他几乎不买衣服,从头到脚穿着儿子和别人送的“二手货”。为了省钱,从1994年以来,他每次理发从未超过5元钱。每年的医保卡上几千元的就诊费,自己用得极少,几乎全配置上常用药品,送到缺医少药的川贵大别山区和贫困农村。 俞斌对记者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手中钞票每天都在更换主人,而爱心是永恒的。我乐意做善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轻松的‘道德享受’。” 爱心如明灯,光亮照进千万家 生命不息,助学不止,通往深山的路,我将一直走下去 20多年来,俞斌六赴云贵,九下陕川,百余次上大别山。就这样,江苏娃、安徽娃、贵州娃、四川娃……一个个濒临失学的孩子在俞斌无私的帮助下重返校园,并把爱心助学辐射到苏、浙、皖、鲁、豫、湘、鄂、渝、云、贵、川、陕、黑、藏等十几个省市区。他先后资助了560名贫困学生。寄出的衣物上百吨,爱心包裹300多个,个人直接资助金额近30万元。他成了贫困学子的“救星”,是“爱心使者”,是失学儿童“最亲爱的爷爷”。 俞斌的爱心如明灯,照亮了一个个贫困的家庭。安徽定远县张桥镇一个名叫周家华的女孩,就是从其他受助孩子的口中知道了“俞爷爷”,继而给俞斌写来了“求援信”。时年12岁的周家华因父亲患白血病,求亲靠友,贷款替爸爸治病,她和弟弟都无钱上学了。周家华在信中说:“俞爷爷,我是多么想上学啊!可不知道求什么人。每当我看到其他伙伴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时,我就会哭……如果爷爷能圆我和弟弟的上学梦,就是我们一生的幸福。”俞斌是一个容易动情的老人,看完求援信后,他就急忙汇款。此年夏天,俞斌带着两大包衣物去看望周家华一家,他揪心地发现,周家华家似乎已经走到了绝境,她的父亲周清松因患白血病已经去世,母亲扔下他们姐弟改嫁了,孤儿弱女别说上学,就是吃饭都得靠伯父周清海救济。而伯父周清海为帮其父治病,家中也早已一贫如洗,负债累累,自己的两个儿女也将面临失学。 俞斌心疼不已,丢下衣物就急匆匆地赶回了无锡,他先后动员了三个热心人一起来资助周家。现在,四个孩子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一个在安徽工业大学读书,给他写信的周家华已经成家,她的弟弟也在上海工作了。后来,当俞斌和三个热心人一道去看望周清海的时候,周清海给他们跪下了,动情地说:“要不是你们,我们周家早就毁了。” 助学之外,俞斌还力所能及地为受助对象的家庭做点农活。几乎每年的四、五月份,俞斌都要去皖南石台县或皖北大别山山区做义工,要么是帮助结对贫困茶农摘茶,要么就是为孤儿家庭插秧。摘茶是辛苦活,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茶树一般都在一千多米的山上,每天清晨上山,要到天黑才能下山,摘下的鲜叶一定要在当天炒完,到了半夜,就要忙碌着将茶叶卖出去。这些日子里,真的是时间就是金钱,要分秒必争地干活。俞斌和茶农一道起早贪黑,不说一句苦,不言一句累。茶农们不忍这个“爱心爷爷”如此的辛劳,常常夺下他手中的篮子,撵他下山,可俞斌离开了这块茶田就去了另外一块茶田。感动的茶农们常常将炒出的第一锅新茶交给俞斌,让他带回家乡,可俞斌怎么能收呢?这可是茶农家中的“黄金”,致富的希望啊! 2011年5月,俞斌来到大别山的黄河小学,他是到结对的学生黄遵慧家送学费和衣物的。当时黄遵慧在学校里上课,俞斌就直接去了她的家里。到了家门口时,见家门开着却无人,邻居说孩子父亲患精神病,已失去劳力,母亲为了全家生活在饭店里打工,只有76岁的老奶奶在山上的水田里插秧。俞斌爬上山坡果然见到头发全白的老奶奶正在插秧。俞斌毫不犹疑地脱下鞋子,赤脚下到地里,对老奶奶说:“插秧是我的强项,我要帮你插秧。”等秧插完之后,俞斌累得腰酸背痛,几乎整夜都因为疼痛而未眠。之后三年,他都会如期出现在老奶奶的秧田里,和老奶奶一起插秧。 在无锡,乃至十多个省份的贫困家庭中,都知道俞斌创办的“周末免费午(晚)餐”。 贫穷的农民工子弟尽管衣着邋遢,但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同样享有人的尊严,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关爱。为了让留守儿童、失依儿童、随迁儿童改善生活,让他们融入无锡,丰富学习和日常生活,也为了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嘻哈玩耍的乐趣生活,从2006年退休后,俞斌就开始创办了“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 “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缘起于俞斌退休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当天,俞斌邀请了他帮扶的几个农民工子弟来家里做客。他发现,这些孩子特别希望能吃上一顿丰盛的“肉餐”,一个上三年级的孩子,一次就吃了半碗大肥肉,这让俞斌非常心疼。于是,他决定扩大范围,每个星期天都举办免费餐饮,每次少则一两人、多则三五人,这些孩子轮流来家里就餐,到目前为止,先后有1500多名孩子参加了“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 爱心不只是一叠钞票,扶贫更要扶志,鱼渔相授。“周末免费午(晚)餐”活动,还成为俞斌与孩子心灵交流的一个好平台。每次他都利用这一机会,教育孩子们学做人、学做事。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灾区部分幸免于难的孩子们暂时转移到无锡上学。北川小学生周继波和初中生文豪经常到俞斌家里免费就餐,俞斌对他们开展心理疏导,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家贫志坚、顽强生活。直到现在,俞斌还经常给他们邮寄学习、生活用品。 20多年的助学扶贫之路,俞斌的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一份真情与良善。他用清贫、坚守、操劳,为贫困孩子和家庭燃起生活的希望,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他先后荣获了“全国老有所为楷模”、“无锡市最美志愿者”、“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2009年,俞斌荣登“中国好人榜”。 获得“中国好人”的称号后,俞斌在日记中写道:生命不息,助学不止,通往深山的路,我将一直走下去。 爱心如火炬:汇聚起拳拳爱心的正能量 以我微弱之力,引来四方爱心,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俞斌之情之事,感动着身边的人。在俞斌的组织下,堰桥的爱心人士组成了吉普车大队、女企业家协会,这两个民间组织两次深入大别山和贵州助学,资助金额近10万元。与此同时,俞斌还会同堰桥巾帼志愿者、堰桥企业家协会开展“激情八月·情系大别山”公益爱心志愿团助学行,走进金寨县关庙中心小学,为学校捐赠价值3000余元体育用品,为周边村校20名贫困学生送上5000余元助学金及学习用品。 2015年10月22日,以俞斌名字命名的“俞斌爱心工作室”在无锡堰桥挂牌成立,这也是国内首个以“中国好人”命名的爱心工作室。记者走进工作室,门首“俞斌(公益助学)爱心工作室”的铜牌熠熠生辉,由俞斌肖像、中国志愿服务标识、文字等组成的LOGO格外醒目。工作室内,建有俞斌荣誉栏、爱心宣言、爱心助学榜等。面对记者的相机镜头,俞斌快乐地说:“以我微弱之力,引来四方爱心,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据无锡市堰桥街道组织科干事陈继东介绍,俞斌工作室采取“工作室+志愿团队+专业服务机构”的方式,携手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街道志愿团各服务队以及有关慈善(基金)会等,以项目专业化助推街道爱心助学队伍的建立、培育和壮大。工作室将充分组织各方力量,积极筹集社会资金,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爱心个人等,以捐款捐物、助学帮教、改善教育环境等方式,达成公益助学目标。工作室成立后,担负的不仅是扶贫助学任务,更有为贫困失学儿童的情商培养而制定的“增智助学”和“养志助学”。 好人俞斌,原本可以享受安逸幸福的退休生活,但他却选择了用良善的爱心怜贫惜弱,纵然千金散尽,也不改公益慈善之志。 爱之心、善之举,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行事贵有恒,长久自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