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遍了世界。这位研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85岁高龄老人,却是个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的“三无教授”,但她拥有在科研领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朴实作风,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她的故事和她的名字一样,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获得医学领域最高奖,屠呦呦却清醒地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中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能获得这个奖项,她要感谢的人很多,而她最感谢的还是自己的丈夫和家人,诺贝尔奖也有他们的一半! 32岁等来自己的真命天子,临危受命研制抗疟新药 1955年8月的一天,位于北京东直门南小街上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迎来了一位意气风发的新员工,她圆圆的脸蛋、清秀的面庞,鼻梁上的那副眼镜衬得她文静而又秀气。领导从她的派遣通知单上,读到了一个难忘而又透着书香气的名字:屠呦呦。 这个浑身透着江南水乡毓秀之气的女大学毕业生就是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兄妹5人中只有她一个女孩。父亲非常喜欢这个独生女儿,颇有文学造诣的他十分喜欢《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诗的意境。于是,他给女儿取名“呦呦”,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期待。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一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上初中时,班里有位男生比较调皮,与同学嬉闹时摔伤了腿。这位男生每天拄着拐杖,腿上敷着厚厚的中草药坚持来上学。屠呦呦好奇地问,腿上敷草药有什么感觉?那男生说,这些草药有活血化淤、止痛的功效,敷上去患处发热,疼痛减轻了许多,很有效。屠呦呦觉得不可思议,渐渐地,她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产生了兴趣。 1951年,屠呦呦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考入了北京大学。让外人不解的是,她选择了比较冷门的生物药学专业。选择这个专业,其实是屠呦呦早已在内心生根发芽的梦想。在学校的4年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养分。大学毕业后,她如愿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当时,中药研究所正值初创时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屠呦呦的工作热情。由于整日醉心于研究,屠呦呦连自己的个人问题都没放在心上。转眼她步入了30岁的门槛,那个年代,这个年龄不结婚的女子绝对称得上“超龄剩女”了,同龄人大都成为几个孩子的母亲,屠呦呦却依然单身,父母、亲友都替她着急,屠呦呦却气定神闲地穿梭于宿舍和实验室之间。 32岁那年,屠呦呦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真命天子。当年在宁波中学读书时的同窗李廷钊有一天出现在她的面前。李廷钊读书时对面容清秀、甩着麻花辫子的屠呦呦颇有好感,那时男女同学说话不多,加之屠呦呦学习勤奋,低调内敛,李廷钊对她只能远远地欣赏。 李廷钊和屠呦呦一同考到北京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出国深造,归国后发现当年的意中人仍孑然一身,不由心中暗喜。于是,他拉上在清华大学教书的高中同窗陈效中,一起去找屠呦呦。屠呦呦对李廷钊当年印象也非常好,两人都是大龄青年,又有同窗、同乡之谊,共同语言很多。第二年,他们结合了。 李廷钊回国后,在冶金部下属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夫妻二人同搞研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大女儿出生后,在父母身边长到四岁,就被屠呦呦送到宁波老家寄养。直到该上学的年龄才接回北京,因为和父母很陌生,女儿起初连爸妈都不愿喊。二女儿出生后,也被寄养在外公外婆身边。 1969年1月,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她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屠呦呦十分清楚这个项目实施的背景。上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奎宁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当时,正值美越交战时期,两军深受疟疾流行之苦,在越美军因疟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1967年,处于焦虑中的越南向中国求助。 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能参与这个重大项目的攻关和研制,让屠呦呦深感责任巨大。 从古代医药文献中获得灵感,190次失败后发现青蒿素 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和科研组的同仁立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他们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试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要在设施简陋、信息不畅等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屠呦呦有一股犟劲儿,遇到的困难越大越能激发她的斗志。她日夜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连群众来信所荐的草药都不放过。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和同事们排除外界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进行艰苦而细致的筛选工作,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 经过大半年艰苦的工作,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发现,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屠呦呦意识到,古人对青蒿治疟疾的功效这么肯定,这些外表看上去朴实无华的植物一定有它的药用价值。于是,屠呦呦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了青蒿,她一方面继续在文献中寻找答案,一方面进行实验求证。 那段时间,屠呦呦和科研组的同事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外边闹得沸反盈天。因为太过于专注,家务、接送孩子等事情都推给了丈夫。 屠呦呦这一生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最满意的还是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正是由于老伴的无私支持,她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到研究上来。 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分析,屠呦呦发现,青蒿含有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叶片,而非其他部位,只有新鲜的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有效成分。此外,屠呦呦和课题组同事还发现,青蒿叶片的最佳采摘时机是在植物即将开花之前,那时叶片中所含的青蒿活性成分最为丰富。 让屠呦呦困惑的是,虽然她和课题组同仁认定青蒿是对抗疟疾的首选药材,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到底出在哪一环节呢?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方?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很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作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为文革的原因,那个时候,所有的药厂都停了工,只能用土办法。屠呦呦和同事把青蒿买来先用水浸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前前后后,她和同事们经历了190次的失败,都未能提取到对疟原虫高抑制率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身为课题组负责人,屠呦呦并未气馁,她和同事们又开始了第191次实验。 1971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成果揭晓的日子。屠呦呦和同事紧紧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检测成果显示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这一成果的揭晓,让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同事们抱作一团,激动得又嚷又叫。 “三无”教授获得医学最高奖,感言“军功章”上有丈夫的一半 青蒿素提取成功后,在治疗动物疟疾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青蒿素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要冒着很大风险。屡次以身试药,导致屠呦呦患上中毒性肝病,身体也变得虚弱不堪。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真正效果。1972年8~10月,屠呦呦率领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接下来,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青蒿素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当屠呦呦确信她和同事历尽千辛万苦研制出的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奎宁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由于种种原因,屠呦呦和同事们的这一巨大发现在国内的认知度并不高,仅被授予一个国家发明二等奖,所获得的奖金仅有四千余元。 时隔40年之后,屠呦呦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荣获美国最有声望且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被称为“三无教授”的屠呦呦果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 一时间,各路媒体纷至沓来,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这次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对于自己能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屠呦呦最感谢的还是家人为她的付出。屠呦呦身为妻子,却从来不管家,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工作,几乎替她包办了一切。 屠呦呦和丈夫婚后生了两个女儿,这两个孩子平时的教育大都由丈夫承担。平时,她很少过问孩子学习上的事情。丈夫教育方式得当,两个女儿都很优秀。大女儿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二女儿在北京,工作之余,经常带着孩子和父母团聚。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屠呦呦心情愉悦,工作效率也特别高。这次获得令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屠呦呦发自内心地对丈夫说:“没有你撑起这个家,就没有我的今天,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 如今,85岁的屠呦呦仍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年轻人进行实验操作。她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我现在仍不能停步,能做多大的贡献就做多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