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肖而乾从县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休后,没有留在江西省芦溪县城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是和老伴一起回到山乡老家涣山村,重新挽起裤脚当起了农民,还主动向村里“伸手”要官,担任了村委会副主任、村老协主席、关工组副组长,开始了新一轮为人民服务的征途。 20年来,他竭尽所能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把村里的百年祠堂改建成乡村文化大院;扶持青年农民创业兴业;在孩子们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热心调解、和风细雨化解邻里矛盾;修一条村路让党员群众心连心……这位副县级“编外村官”2015年6月荣登“中国好人榜”,被十里八乡誉为“当代甘祖昌”! “编外村官”改建文化大院 涣山村是芦溪县上埠镇的一个偏远村庄。1995年8月,“在县里当大官”的肖而乾带着老伴回老家定居的消息让乡亲们大吃一惊:他不在城里享清福,回来作甚? 肖而乾自己却很淡定。出生于1933年的他,1950年参加工作,因表现出色,官至副县长和县政协副主席。退休之际,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立足新起点,余热献乡亲。从县城搬回老家后,肖而乾就立即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赖吉华,“赖书记,我向村支部、村委会讨点‘官’当,我想为老百姓做些事情。”在肖而乾的要求下,赖吉华与村其他领导商量,让肖老进入村“两委会”班子,另外再给他封了个村老协主席和关工组副组长的“头衔”。 涣山村有一座百年肖氏祠堂,原先破败不堪,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肖而乾以一位文化人的眼光判断:“这个祠堂就这么荒着,真是可惜,应该可以把它改造成一座乡村文化大院。”2001年夏天,肖而乾找到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开了个会,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酷暑天,肖而乾带着几个老人开始清理祠堂。每天早上7点出门,中午回家吃个饭,顾不上休息回来接着干,一直干到下午五六点钟,有时更晚。 在肖而乾的倡议下,村里先是成立了祠堂管理委员会,后经集体决策和他本人带头,多方筹措资金将这个老祠堂加以修缮。赖吉华动情地说:“肖老做这些就像小鸟筑巢一样,从一点一滴来办。没钱做,他自己的退休工资拿来先用。”2002年7月,一座白墙灰瓦的古宅重新敞开大门,肖氏祠堂变成了涣山村的文化大院。这里先后开设了图书室、阅览室、球类室、棋类室、排练房、录像放映室等,挂起了涣山村“青少年社会教育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义务调解站”、“留守儿童之家”、“农家书屋”等9块牌子。 乡民们曾经“带带崽、串串门、打打牌”的单调生活彻底改变,全村300多位老人,有200多名老人经常参与中心活动。活动主要围绕健康、快乐、长寿的主题开展,肖而乾会组织他们做健身操、打门球、唱歌、打腰鼓、练书法、跳秧歌舞、打太极拳等,村里的门球队、秧歌队多次在县里比赛获得第一名。为了使老年人活得更好,肖老还经常邀请县医院骨干医生来村举办养生讲座和义诊体检,累计服务村里老人2000多人次。 为“穷村”修路呕心沥血 涣山村地理位置较偏,以前村民去一趟镇上,少说也得走上半小时。肖而乾感到,要发展经济,修路是当务之急。2002年,他在村“两委会”上提出商议此事,但一些村干部却没什么信心。主要是涣山村是有名的“穷村”,根本拿不出修路的钱。再则修路就必须拓宽路基,要占用村民的地,涉及农户100多户,这个工作做起来难度可不小。 肖而乾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说:“涉及道路拓展的农户家,思想工作我来做。”此后,他便挨家挨户上门摆事实、讲道理,一次做不通,再去。个别不理解的村民难免言辞过激,肖而乾受了委屈从不抱怨。一连几个月,近70岁的老人就这样奔波在田间小路上,直到得到了所有农户的理解支持。 修路的资金成为最大的困难,肖而乾自己带头捐款1万元,又一户户上门跑,苦口婆心发动村民自筹了一部分。不够的,肖而乾凭着自己在县里任过职的优势,就带村干部向各部门争取,向县里的企业募集……直到今天,只要想起肖而乾当时腋下夹把伞,瘦小的身影风里来雨里去的样子,涣山村支部书记赖吉华就鼻子发酸。 2003年初工程启动,肖而乾一马当先带着村干部和老党员,每天都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参加义务劳动。村民看在眼里,都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三公里的路完全由村民义务修建。路修完了,村里党员和群众的心连得更紧了。村民们看着光滑的水泥马路,对肖而乾更是啧啧称赞! 办家长学校建义务调解站 在涣山村老年协会一楼有一间不起眼的屋子,屋子里有两张办公桌、一个小书柜,都可以用古老和破旧来形容,这,就是肖而乾的办公室。炎炎夏日,这里没有空调,年近80的肖而乾端坐在办公桌前,正聚精会神写着一份关于创建“留守儿童希望之家”的申请报告…… 对于村里的孩子们,肖而乾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每个学年,他都会到涣山小学摸底,联系对孤儿、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村里留守儿童多,肖而乾专门在村文化大院办了“家长学校”,为那些在家照顾孙辈的爷爷奶奶们上“隔代教育课”。他还联系了村里的几位老人组成“义务宣讲队”,经常到学校作报告,引导孩子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近年来,涣山村学风浓厚,从村里走出的研究生就有10位。这跟肖老的努力分不开。涣山小学校长罗会永说:“肖老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年为孩子们至少办4~5场讲座。孩子们爱听爷爷讲课,总是下课了还围着爷爷不肯走。” 肖而乾德高望重,是村里最有说服力的调解员。2000年初由他出面倡导成立了当时全镇第一个村级义务调解站,肖而乾自告奋勇担任站长。从此,肖老成了“大忙人”。他经常奔东家走西家,深入田间地头,苦口婆心调解各种大小矛盾,村民们十分信赖和尊敬这位“大爷站长”,有什么大事、喜事、难事都会上门找他商量,听听他的意见,或者请他拿个主意。 在涣山村,谁家遇到困难,肖而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2013年有村民在丰城发生矿难事故,肖而乾赶赴当地帮助调解,为了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他在严寒的冬天里两天两夜都没合眼。肖老还特别关注失足青年和失独家庭等困难群体,带头组织“五老”人员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逐一上门上户做好帮教工作。 扶持青年农民创业兴业 肖而乾发现,村里的年轻人想干事,却不知怎么干,缺乏致富本领。于是,在肖而乾的邀请下,县科技局、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和专家经常来到大院里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授课。他们不但把种养技术等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而且还带来科技书籍资料和科技种养光盘,每上一堂课,这些资料和光盘都被年轻人一抢而光。 不仅如此,肖而乾还主动扶持青年农民创业兴业。村民欧阳宽雪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回到涣山村创办养猪场。在创业之初,肖而乾带着他到县里四处跑,参观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帮助联系畜牧兽医专家结对,还帮他解决了资金上的困难。2014年,欧阳宽雪的养猪场形成一定规模,如今,带动周边10余户青年农民发展养猪业,成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村里有一个青年农民想发展种植大棚蔬菜,由于缺少技术,他想请肖老出面邀请县里的农技师,肖而乾二话不说,立即通过关系叫来县农牧业局的农技师,在现场手把手进行指导,并传授技艺。 就这样,从1995年至今,肖而乾在涣山村已经度过了20个年头,村里要建桥、搞绿化,他积极出钱出力。村民家中有困难,他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肖而乾为村公益事业和救灾助困累计捐款超过10万元。而他自己却始终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一个旧杯子、一根旧皮带跟了他几十年。这些年,村里人都住上了新楼房,只有他和老伴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建的老屋里。 农民将军甘祖昌是肖而乾心目中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也是肖而乾一直学习的榜样。村支书赖吉华感慨万千地说:“作为一个支部书记,对照肖老,我深感惭愧,我与他的差距甚远。在我心里,包括我们涣山村80多个党员,我们都很尊敬他。他就是一心一意为民,为了家乡的建设!他所做的一切我们都看到了,在大伙眼里,他就是涣山村的甘祖昌!” 肖而乾像钉子一样扎在涣山,把自己的余热无私地献给农村,献给乡亲们,一献就是20年,为百姓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就是这样一个个梦想的实现,使涣山村成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