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归来兮 清廉家风

2016-2-22 17:37| 发布者: 家网实习编辑孙凯迪| 查看: 689| 评论: 0|原作者: 文/本刊记者 红 林 美 琦

摘要: 前不久,我采访路过运城,顺道去看望老朋友,正巧赶上他们家为考上公务员的儿子饯行。饭桌前,朋友的公公举起酒杯讲了一段话,至今我都时时想起,他说:“我被单位记过的事情,你们都知道,原因就是一个‘贪’字,现 ...

前不久,我采访路过运城,顺道去看望老朋友,正巧赶上他们家为考上公务员的儿子饯行。饭桌前,朋友的公公举起酒杯讲了一段话,至今我都时时想起,他说:“我被单位记过的事情,你们都知道,原因就是一个‘贪’字,现在我是白天悔夜里恨,悔恨我忘记了我们祖宗的家训,记得我爷爷经常讲,人活脸,树活皮,不为贪赃羞儿孙。今天,在这里我要告诫我的孙子,你考上了公务员,就是国家干部,千万要记住祖宗的话——人活脸,树活皮,不为贪赃羞儿孙。”

是的,如今许多普通家庭的历史都已变得模糊不清,它的起源在哪里?它曾有怎样的家训?对后人的告诫是什么?我们大多都已经忘记。记得去年8月,中纪委网站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报道之八——《清贫耐得始求官》。这一期内容讲的是令山西人引以自豪的一代廉吏陈廷敬的家训。于是,寻找、重建、传承、身体力行,培育好的家风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生命的意义,一种和谐社会风气的发端。今天,我们大声呼唤:归来兮,清廉家风。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中心。这里有中华文明的正脉,有灿烂的文化遗存和传统的清廉家风,自然也产生过值得称颂的清官廉吏。

陈氏家训滋养后人

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是崇祯甲戌(1634年)科进士。进入仕途后,他得到了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仗义执言,多次弹劾贪官,从不回避。到了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他写诗道:“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陈廷敬为官期间,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他有个别号,叫“半饱居士”,是他的门人对他私下的称呼,“半饱”表明陈廷敬知足,从不贪得的谨慎之心,他深知一个人胃口过大,贪得无厌,必为天理不容,必然会得到自取灭亡的下场。

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

他教导儿子陈壮履说:“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要求儿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的次子陈豫朋在关陇间做地方官达六七年之久,颇有政绩,清名远扬。

陈廷敬之后,陈家的儿孙辈又有6人考中进士,虽然官职不够显赫,但是,在廉洁从政上无一犯错,保全了陈家“清贫耐得始求官”的家规。

好家风世代受益。山西廉吏陈廷敬的良好家风让数代人受益。廉洁清明之风山西历来有之。

清廉家风,你好

家风,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清廉家风自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其中,山西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传统,就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

涵养清廉的家风,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观,才能让家人远离利益侵袭,有效减少腐败风险,为领导干部用权干事提供一个干净的“后院”。就此而言,严家教、正家风,不只是一个家庭建设的问题,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基础课题。

清廉:以清白告诫子孙

原山西东镇五四一兵工厂办公室主任兼副厂长程老先生,在职将近20年,他清正廉洁,不谋私利。退休以后,他跟着儿子在永济电机厂颐养天年。他多次对他的儿媳妇说:“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至今,他已经退休20年,但厂里的职工年年都去看望他。他的孙女远嫁青岛,临行前,他告诫孙女、孙女婿:“ 艰苦补素、勤俭持家、清正廉洁不能忘。”

家风不正:

一人“落马”牵出“全家”

令计划家族式的腐败,随着一人的“暴露落马”,拔起萝卜带出泥。

一人“落马”,牵出“全家”,这背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腐败利益链,其核心就是异化变质的权力。从另一个方面反思,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为家人谋利”成为一些人贪腐的重要动机。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关系到廉洁底线能否守住,关系到党风政风。“一人不廉,全家不圆”,一个家庭如果以贪腐所得作为幸福的基础,最终必然是东窗事发、家人离散。

清廉家风“重出江湖”

悄然间,清廉家风,这个几乎被一些人淡忘的文化传承,在山西官场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后,再次走出江湖。笔者走进社区,体味山西的家风家训,感受山西清廉家风文化的风起云涌。

谈起家风家训,山西晚报总编尹长虹说:“从小,母亲就告诉我,踏实做事,廉洁自律是我们尹家的家规。就是这句朴实的话,教诲我要踏踏实实做一个好人,不贪不腐洁身自好。”

问起宋山林,她家的家风是什么,她平静而舒缓地回答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宋山林是山西省一所公立高中的历史老师,她好开玩笑,性格豪爽,她说,从她记事起,她就知道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付出劳动。贪字是魔咒,沾不得。

和千万家庭一样,宋山林家的家风家训并没有形成文字,更没有贴到墙上,但是她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践行着清廉家风。

山西省晋城市关工委组织了三万名“五老”联系了十万多个家庭,把正家风作为正本清源之举,厚养家风正气。“家风正,作风淳,廉洁奉公好榜样;门风败,子孙坏,贪赃枉法是罪人。”此话出自陵川县老干部郑书文之口,形象地道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的大事。城区夏匠村老教师王之桂以严格的家风为全家培养出26名党员,30多名大学生,全家没有一人违法违纪,成为晋城市家风家教的好典范。

祖籍山西的荀子提出:“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这些思想历经数千年而一脉相承,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构成山西廉政文化的基因。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