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家·资源库 好书推荐 查看内容

《郭崇毅传奇人生》

2016-2-15 16:16|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4087| 评论: 0

摘要: 推荐理由郭崇毅是安徽也是全国最早向中央反映肥西农民包产到户情况的人。他忠实履行政府参事职责,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三次上书党中央呼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为促进我国农村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崇 ...

推荐理由

    郭崇毅是安徽也是全国最早向中央反映肥西农民包产到户情况的人。他忠实履行政府参事职责,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三次上书党中央呼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为促进我国农村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崇毅传奇人生》这本书是丁育民先生前后20载的心血之作,书中内容或由郭崇毅参事亲口所述,或是亲手交付原始史料。这部亲历、亲见、亲闻之作,为我们真实生动地还原了那段历史。

精彩阅读

    第五部分:三次上书党中央

  大灾逼出一身胆

  公元一九七八年,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头。

  这一年12月18至22日,划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

  就在这一年,郭崇毅的故乡——安徽省肥西县,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灾。自入夏,到冬季,未落过一场透雨。田地龟裂,晚稻颗粒无收,午季作物小麦、油菜种不下去,来年春荒,不堪设想。人们仰望着百年未遇的焦天大旱,忧心忡忡,人心惶惶……

  当时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眼看着这危急万分的严酷形势,心急如焚,如坐针毡。为了挽救来年春荒,必须千方百计保障眼前的秋播秋种,这是当前的关键的关键。省委当机立断,作出“借地渡荒”的救急决定。立即以省委的名义,发出“六条紧急指示”①。其中一条名字就叫“借地种保命麦”。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文件中,仍然明明确确规定了“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啊!…… “借地种保命麦”, 说得容易,怎么个“借”法呀?一接触政策的实际,犹如眼前拦起了高压线,“借地种保命麦”,还只能是“水中明月”、画饼充饥啊!

  也就在这一年,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官亭公社书记杨传华(呵,又是这个自愧自责的杨传华),他们祖宗八辈子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疾苦,眼看着土地冒烟,庄稼枯萎,心如刀扎。严峻的形势,明摆在他们这些农村基层干部的面前。一边是坚持原则,死守政策,眼睁睁看着来年春荒饿死人;一边是领着社员铤而走险“走歪道”犯政策,谁都知道,政策这道线,这可是“高压电”啊,摸不得,碰不得的。弄不好要闯大祸,倒大霉,身败名裂的呀。怎么办?这两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基层干部,硬是让大灾逼出了一身大胆:说道“你上有政策,我下有对策”。这也不是一味蛮干,也要讲点“领导艺术”。与此同时,也逼出了一条非走群众路线的决心:

他们私下里商议,打着省委万里书记“借地种保命麦”指示的旗号,横下心来,铤而走险,采取瞒上不瞒下的办法,将省委“六条紧急指示”中 “借地种保命麦”一条,来他个“偷梁换柱”,将“借”字改成“分”字。社队上下统一口径,对上说“借地种保命麦”,实际来了个分地到户,抢种“保命麦”。哪知道就这么私下里将一个“借”字改成个“分”字。这个“分”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包产到户”。一“包”就灵,竟然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威力,一夜之间,犹如一点星星之火,一下子点燃了郊野荒草,迅猛烧起了燎原的熊熊烈火……

    在百年未遇的大旱灾面前,濒临绝望的农民,一下子调动起火一般炽热的生产自救的积极性。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战旱魔。人不分男女老少、干部群众;时不分白昼黑夜,烈日当头,披星戴月,硬是锹挖锄磕,挑水点种。肥西山南区田野里,一下子沸腾了起来,遍地开花,“人海战术”,一派热火朝天!山南区不到1个月时间,在龟裂的旱地上,播种小麦10.8万亩、油菜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而在以往大集体“大呼隆”的正常年景,整个山南区种小麦加种油菜,两样合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超过10万亩面积啊!

  说到这时,郭崇毅兴高采烈地说,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灾荒年景的奇迹,就这么生机勃勃地出现了!

  【注释】

  ① “六条紧急指示”:即由万里同志领导的安徽新省委,在1977年11月28日推出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草稿)》,简称《安徽六条》。“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载了《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一文,肯定了《安徽六条》。”(引自陈廷一著《天地良心——万里在安徽的岁月》。原载《中国作家•纪实版》2010年第9期、2011年2月22日《作家文摘》第6版。)

  重返故里 私察真情

  (C6—图358号)1979年夏,郭崇毅在肥西农村地头向老农调查。(插入第五部第2章)

  (C7—图356号)1979年夏,郭崇毅在肥西县山南区金牛乡与农民地头交谈。(插入第五部第2章)

  (C8—图357号)1987年5月14日,郭崇毅(右二)在丁育民(右一)、次子郭其彬(右三)、儿媳丁跃真(右四)陪同下游览池州齐山翠微亭。

  乡间奇迹,在民间不胫而走,传播最快,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广,愈传愈神!

  郭崇毅得知肥西县山南区官亭公社大旱之年(1979年)午季获大丰收的特大喜讯,欣喜若狂。

  郭崇毅深深体会到,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只要根据生产力现有的水平,调整好生产关系,生产就一定能上去。他深信:只要把农民从捆绑在一起搞“大呼隆”生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中国八亿农民,将会爆发出多么巨大的力量!中国广阔的农村天地,必然会出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不愧伟大时代的伟大景象!

  肥西农民的生动实践,确凿无误地证实了郭崇毅自五十年代以来,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向他反映的种种实情,要求农业建设必须按照科学的客观规律进行,切不可随心所欲,搞什么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大呼隆”穷过渡……把号称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搞得濒临崩溃,把勤劳朴实的亿万农民推向了绝境!

  郭崇毅此时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也是安徽省政协委员。重任在肩,他午夜三思,虽说党中央三中全会文件(草案)上仍有“两个不准”,但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吃饭,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这就是郭崇毅的理解。因此,他认为,这时是应当把肥西农民大灾之年靠“包产到户”夺得大丰收的喜讯报告党中央。为了促使中央改变文件上那“两个不准”,彻底解放套在农民脖子上的枷锁。当然饱经风霜的郭崇毅,自然知道,这样顶风而上的严重后果,是要担当“干扰中央大政方针决策”的罪名,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尽管这样,他觉得应当向党中央冒死直言进谏、恳请中央对农业经济、对农村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给中国农业带来生机,给亿万农民带来生路。

  于是,郭崇毅着手挑灯夜战,开始书写反映农村实情、呼吁实行农村生产包产到户的专题报告。提笔思涌,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回顾二十六年前的1956年12月,由于如实书写了揭露 “全省标兵”的肥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减产虚报的视察汇报,说了真话,反映了实情,触犯了当时的那些好大喜功一手遮天的省委领导,遭受灭顶之灾的悲惨情景,黑白颠倒,百般的羞辱,没完没了的批斗,打成右派,升作“现行**”,判刑、劳改,受尽折磨……那无情冤案,那恐怖残酷的手段,又一幕幕地浮现到眼前……

  今天1978年,我郭崇毅又斗胆逆中央文件的“两个不准”,公然提出包产到户的主张,明目张胆地鼓动单干,逆潮流而动,这个政治风险的后果实难预测啊……

  郭崇毅左思右想,前后掂量,这确确实实是个大题目,是个了不起的天大的大题目。我郭崇毅个人安危事小,全国亿万农民的生计,可是天大的大事呀!事情想到了这一步,心也就一下横了下来,我这辈子什么苦都吃过来了,大不了再来他个“二进宫”吧,再到白湖劳改农场去养猪,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荒湖滩上,再去渡过后半辈子的风烛残年吧。即便如此,为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计,值!

  人既不畏坐牢、砍头了,也就无所惧亦无所忧了。为农民理直气壮地讲,理直气壮地去干。于是,郭崇毅这位身为民盟盟员的芝麻小官,省政府的参事、省政协的委员这些参政议政的民意代表,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竟敢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如此胆大妄为,顶风而上,触犯天条,他果真要把脑袋拎在手里,赴京上书,直言进谏告御状了!

  是的,世界上有些事,在事后看起来是为大家都懂得的一些简单道理,也是能够很容易办得到的事情。然而,在事情发生的当时,顶风而上,就是“逆潮流而动”,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这时能看出点问题,讲出点道理,表明自己的态度,为民请命,冒死进谏,鼓动改革,是确确实实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的。决非那些事后诸葛亮们,自我标榜为“农业改革先躯者”所能比拟的。试想18年前,曾在六十年代初挽救“三年自然灾害”饥荒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的“三自一包”,至今仍被视为大逆不道而定罪,把实行“三自一包”的人,当作“复辟资本主义”的洪水猛兽。直到不久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文件上,仍然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呀。两个“不许”,仍是套在农民头上的紧箍咒,在“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改造中,依然是红灯高悬,警钟长鸣啊!那时又正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余波未息……在这种左的政治气候下,全国上下谈“包”色变之际,郭崇毅竟要“伏阙上书”,竟敢“干预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如此“不识事务”,岂不是狂妄至极,自找霉倒吗?

  为此,背地里,就有人称郭崇毅是个一头撞到南墙不回头的“怪人”。

  其实,说怪也不怪。郭崇毅一生中,为农村改革讲真话,直言苦谏,挨批挨斗劳改坐牢,受尽人间的屈辱和折磨。他吃的冤枉苦还少吗?然而,他生性刚正不阿,只要他认准了的事,就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决不动摇。他常说:“在是非曲直面前,为了选择是与直,虽面临屈辱和死亡,我郭崇毅寸步不让,决不退缩。”他还说:“我这个人不会做工,不善务农,既然党叫我当人民政府的参事,又让我当人民政协的委员,我就应当尽心尽责地参政议政,真心诚意地为农民向上反映真情实况,就应当为农村改革尽应尽之责。”

  熟悉郭崇毅的人都知道,他说的这些话,决不是故意作秀,标榜自己。这确实就是他当时真正的心态,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刚正不阿,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农民。难怪人们戏称他是有名的“少不更事”、“老不更事”了。

  1979年6月,正当江淮大地割麦午收季节。郭崇毅在合肥家中,再也坐不住了。他独自一人兴匆匆地赶到故乡肥西。23年前,他到肥西是受组织派遣,受命视察;今天,他来到故乡肥西,却是主动“私访”。在县里,肥西县委书记李尚德同志、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张文题同志热情接待了他。他只是讲:

  “阔别故乡二十多年了,虽近在咫尺,一直未能回来,心中时时惦念,也很惭愧。今天一路上,所见家乡的变化,乡情依然,倍感亲切。”郭崇毅一再说:“我这次回来,探亲访友,纯属私事。只想到处走走,随便看看,不用县里派车接送,更不用派人陪同。……”

  当时,郭崇毅未向这两位父母官表露自己此次来的真实意图。

  郭崇毅回到故乡,真是熟门熟路,出了县政府大门,就直奔山南区委会。书记汤茂林早就在等着他心目中尊敬的郭老了。他把自已在区里睡的床,让给了回乡来作客的老领导郭崇毅睡。二人见面,紧握双手,气氛热烈,感情真挚。郭崇毅一住就是四、五天。从山南到官亭,由基层干部和老农们陪同,走村串队,察看真情,所见所闻,到处是一派喜气洋洋,一幅丰收景象……

  ——郭崇毅白天察看田间丰收场景,夜晚伏案挑灯夜战,仔细核实区和公社提供的奇迹般的一笔笔数字……

  ——郭崇毅走村串队,直到收割地头,搭乘的无论是大“东方红”拖拉机,还是“吒吒吒”的手扶拖拉机,统统都满载着堆积如山的丰收小麦垛子。他坐在农家用大被单、旧床单临时缝制的装满麦子的大口袋上,跟着拖拉机到农民家中和地头,四处察看。所到之处,所见都是一片喜悦的大丰收景象。农民们说:“过去到生产队背口粮,一条小面口袋就行了。今年家家户户一下子收了那么多粮食,屋里都没有东西装了!”……

  ——郭崇毅亲眼所见,毫无虚夸。

  ——郭崇毅所到之处,只见家家户户农民门前晒场上都堆满了麦堆,有的连床上都堆着麦子。官亭公社官北大队夏老庄生产队队长袁友和兴奋地对郭崇毅说:“我们夏老庄生产队,去年全队总共只收了小麦一万五千斤,今年一下就净收了近五万斤小麦,整个儿翻了两番,还拐了个弯呀!就拿我家来说吧,去年只分到麦子六百一十四斤,今年一季就收了两千五百多斤。真是天大的变化,天大的喜事呀!”袁友和队长说得嘴巴都合不拢了。郭崇毅心想袁友和是队长,生产队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他了如指掌。心里暗暗打算,抓住这个典型,“解剖”他这只“麻雀”。于是,郭崇毅就在袁友和家的堂屋里坐了下来,细细聊聊。袁友和就扳着手指头对郭崇毅说,他家的收成在他们队里,还不算冒尖户,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中等户。冒尖户的收成就更可观哩!……

  郭崇毅在汤茂林书记他们陪同下,在乡间田野走访的路上,一位名叫方立春的青年农民,突然从地里跑上田埂,拦住郭崇毅兴奋地说:“郭大爷,我知道,你老是帮我们农民讲话的清官。你来得正好,我有句心里话要对你老讲。我家有五口人,去年全家只分到麦子四百斤,菜油、棉油加起来二十二斤一两;去年秋天大旱,包产到户,我家包了四亩地,今年夏收,一下子收了麦子一千五百斤、菜油一百零六斤半。两下一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郭大爷啊,说句掏心话,这些年来,我家粮食年年不够吃,一到现在这种时候,就要背着口袋出去‘搞粮’了。到处求爹爹拜奶奶,真叫可怜哪!瞧,今年一下我家就翻了身!”

  郭崇毅一行,走在田埂上,见到几个正在秧田里拔秧的青年农民,扬起秧把,朝郭崇毅他们直言不讳地直着嗓门嚷嚷:

  “哎,说千道万,就是政府不相信我们种田人啊。要相信我们,就把田分给我们种,我敢向政府打包票:保证年年丰收,把多收的粮食,全都交给国家。”

  ……

  郭崇毅,这位年近花甲的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听着农民群众这些朴素的真情话,听在耳里,喜在心上。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支撑着病弱的身子,回到生产队里,又端坐在昏黄的油灯下,重操旧业——

  吐真言,书实情,撰写他这次肥西之行的农村调查报告了。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