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唱年戏

2016-2-14 16:17|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593| 评论: 8|原作者: 赵凤虎

摘要: 唱年戏 以前过年,差不多村村都要唱戏的,戏唱得孬好莫论,图的是个乐呵。 一进了腊月门,村里戏班便开始排戏了,各地有各地的戏种,各自有各自的拿手好戏。我们家乡一带,流行的茂腔,所排得戏则是茂腔的传统代表 ...
唱年戏
   以前过年,差不多村村都要唱戏的,戏唱得孬好莫论,图的是个乐呵。
   一进了腊月门,村里戏班便开始排戏了,各地有各地的戏种,各自有各自的拿手好戏。我们家乡一带,流行的茂腔,所排得戏则是茂腔的传统代表剧目,如“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杨八姐游春》、《梁山伯与祝英台》、《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姊妹易嫁》等,我家三姐就演过《小姑贤》中的小桂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排过现代歌剧《白毛女》、《三世仇》、《杨立白》、《红嫂》、《龙马精神》等。
     一般在正月初五,各村便扎台子唱戏了,先是各村自己唱,然后村与村之间轮换着串演。锣鼓家什一响,村里的老少爷们、邻村的庄里乡亲便扛着板凳,拿着马扎子、兜里装着花生、瓜子前来看戏了。
    当年,人们最喜爱的是昌南高阳大庄焦桂英的戏,她的名字在昌邑、高密城乡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群众赠名“风流旦”、“戏母子”。四乡的群众有这么一个顺口溜:“豁上不吃饭,看看风流旦;豁上不出工,看看焦桂英。”可以想见焦桂英的艺术魅力。一听说有焦桂英的戏,人们饭都顾不得吃,早去占地方,有的人家还把老姑、老姨搬来欣赏。看戏的周围是卖麻花、冰糖葫芦、二起脚、滴滴金的小商小贩。新婚的小两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甜蜜,肩并肩的站在后围;打扮入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得体的在人前亮相,为的是找个如意伴侣。这时节,媒婆也忙了,到处撒目着,看谁与谁般配,便赶紧的牵线搭桥,说成了一家,那时要挣猪头的。
   年戏一气唱到正月十六才住工。现在上年纪的人啦起来,对那时看年戏颇有怀念,感叹当年的风光不再。自电视普及以来,没人看戏也没人演戏了,年味逐渐淡了,过年议论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其实也正常,“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体文艺形式,现在的文艺形式主要是电视剧,电视文化,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吗。


   注:焦桂英,1927年出生昌邑南乡大庄村,自幼爱好戏剧,曾拜当时著名茂腔艺人张彦平为师,1952年,与人共同组成胜利剧团,开始了半职业性演出。由于她悟性高,很快将《茶瓶记》、《西京》中花旦、青衣两个角色唱红,深受百姓喜爱。
    1956年,她在当时的昌潍地区举办的戏曲汇演中,获得演员类一等奖。同年八月在山东省举办的第二届戏曲表演中,她扮演的《张郎休妻》剧中的丁香一角,获省文化局颁发的三等演员奖证书。她曾与剧团一起演遍了潍坊大地的每个角落,所到之处,戏迷争相观看,送其称号为“戏母子”、“风流旦”,是那个年代的明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赵凤虎 2016-2-14 14:03
引用 赵凤虎 2016-2-14 14:04
引用 赵凤虎 2016-2-14 14:05
u116151218_12eb0aed2bbg214.jpg
引用 赵凤虎 2016-2-14 20:00
201601281716487794023.png
引用 王文浩 2016-2-14 21:06
欣赏美文美图,回顾潍坊地区的民间文艺。
00q58PICPCj_1024.jpg
引用 赵凤虎 2016-2-15 08:28
236ce4fe6f30911575fa43aa258abbef.jpg
引用 赵凤虎 2016-2-15 09:13
引用 赵凤虎 2016-2-22 21:25


查看全部评论(8)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