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香积岁月 奉以清词

2015-12-24 17:3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583| 评论: 0|原作者: 沐 墨

摘要: 是夜,有星月相伴,于焚香炉旁,剪下时光一缕,别在发梢。冥想着一部香的艳史。   香,虚无缥缈,却美到寂美,静到悠远。总是温婉、淡净,不动声色,隐于你目濯空花含笑微微;染于我眉尖心上归思依依。香种类繁多, ...


是夜,有星月相伴,于焚香炉旁,剪下时光一缕,别在发梢。冥想着一部香的艳史。

  香,虚无缥缈,却美到寂美,静到悠远。总是温婉、淡净,不动声色,隐于你目濯空花含笑微微;染于我眉尖心上归思依依。香种类繁多,大致可分椒兰芬芷,沉檀脑麝;依实用价值而言,衣需香熏,被需香暖,病需香治;香能美化生活,通灵增慧,养性护心,在美学、佛学及哲学中都起着催化和滋养的重要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钻木取火初闻香味,便喜欢上了烟雾缭绕的感觉。就在这有意无意间,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才有了真正的人间烟火。

  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财富,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薰燎、艾灸和配制香酒等记载。香是一种敬天畏神的体现,人们用最淳朴的敬畏之心将最珍贵的东西——香料奉献给神灵,驱邪避灾。至周朝,香又是礼仪的表述。人们逐渐佩戴香囊,表达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大戴礼·夏小正》有“五月馨兰,为沐浴”的记载,可见当时用香之风已经盛行。采收香药也是寻常之事,《诗经》《山海经》中皆不乏记述。至春秋战国,圣贤们发现,东方香料沉静内敛的气质与中国文化蕴藉的基调,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尚书》有云: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也以香草为喻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秦汉时期的文化大交融,印度、阿拉伯、欧洲等地的香文化传入我国,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使我国的香料和香文化更加丰富。魏晋隋唐之际,佛、道风行,来自民间和国外的香药如沉香、檀香、苏合香等与《齐民要术》《神农百草经》《千金药方》为香文化发展提供了香料物学的依据。唐高僧鉴真东渡扶桑传授佛学、医学,带去隋唐以前乳香、龙脑香等多种香药及炼香技术,以致后来日本药典《医心方》记载了中国著名的香疗方,炼香技术亦在日本平安时代广泛传播。

  香被古代读书人“雅化”成具有高洁品质的存在,是精神寄托和美好性情的代名词。当年,柳宗元得韩愈的诗,先以蔷薇露洗手,熏之以玉蕤香,随后再读韩诗。香之礼自春秋以来源远流长,对于高尚者而言,她更多的是具有精神的、文化的内涵。

  宋代香文化达到全盛时期。当年被贬谪海南的苏轼,写下了不少关于香的诗文。宋时的海南,沉香便已冠绝天下。地方官员纵容香客及商贩大肆砍伐沉香,苏轼曾写诗抨击: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和。岂若炷微火,萦烟弱清歌。最出名的还是他写弟弟子由的那首《沉香山子赋》,苏轼借沉香精神来感染正处于逆境中的子由,告诉他以沉香山子为鉴,保持晚节,无论顺遂艰难,始终做一个立场坚定且精神超然的君子。而这种超然的心态,使一生乖舛困蹇的苏轼,在逆境中挣出了一条精神的出路。苏轼不仅爱香、怀香,还是合香高手,传说他做一款香,需采集冬天梅花上的雪水,为此,他足足等了八年,一片君心彰然可见。纵观宋史,如苏轼这般爱香怀香的诗人,肯定不是个案,黄庭坚的“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李清照的“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清怀如水”,陆游的“红杏红湿昼初长,睡过窗间半篆香”,均足以佐证他们的爱香之情。

  元明两代,香药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随着清王朝的没落,香文化式微,开始走向历史的曲巷幽径。当《红楼梦》中各种香串、香饮和香丹的日常生活变成纸上风景,那一缕静过中国心、养过华夏魂的清烟是否还在?真是令人惆怅。当化学合成香水风行全球,天然香料受到冷落,被逐渐抛弃。然而,这些年来,在自然环保理念的导引下,加上传统文化回潮,人们又开始追求返璞归真,天然沉香的价值和地位才逐渐回升。

  静坐的时间想了这些,一炉沉香萦萦回回,在翻开的历史扉页上清澈开来。一生能够如此,焚香、读书、听雨、赏月、饮茶,这些追求不应是风雅的点缀,而是生活应有的内涵。你香积岁月,我奉以清词。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