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漫话秋季养生

2015-12-24 17:2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392| 评论: 0|原作者: 江西省公共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医教授 梅雨霖

摘要: 中医认为,秋天对应于人体的肺脏,五行属金。秋天宜养阴、护肺。   1.秋天养生的原则是养阴、护肺。秋天是肺金当旺(即肺脏值日的意思),应重在护肺、养阴。肺需要阴液去滋养。所以秋天以多吃些梨、百合为好。因为 ...


  中医认为,秋天对应于人体的肺脏,五行属金。秋天宜养阴、护肺。

  1.秋天养生的原则是养阴、护肺。秋天是肺金当旺(即肺脏值日的意思),应重在护肺、养阴。肺需要阴液去滋养。所以秋天以多吃些梨、百合为好。因为梨最得秋气,其性甘寒,能入肺经,润肺止咳,有助于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百合是肺经的专药,也是常用的益肺食品,做菜、打汤、煮饭(粥)都可,以鲜食为好。

  2.秋天心情应该欢快。秋天万物开始凋零,容易给人以悲哀的感觉,悲秋即由此而来。“肺在志为悲”,悲容易使人伤感,导致气机不畅,也更容易伤肺。所以秋天务必调节好自己的心情,保持愉快,千万别钻情绪的牛角尖。中老年人尤其应注意。

  3.秋天饮食宜清淡,减辛增酸。秋天气候干燥,血液浓度大,饮食原则以少吃辛辣为好,既避免折损胃气,也防止鼓汗外泄,保护肺阴;还可适当添加甘(甜)味,因为甘能入脾,有助养肺;适当增加点酸味,以助收敛汗液,防止上火。秋天的饮食也不能太凉,而应微带温热一些,以助鼓舞阳气、输布津液、化生血液等阴津阴气。现在很多地方时兴秋末吃涮羊肉,就是因为羊肉温补,在体内能转化成人的气血,为来年春天作储备。

  4.秋天衣着宜开始时稍单薄一点,随气温降低逐渐添加衣物。民间自古有“春捂秋冻”之说,秋冻也就是别忙着添加衣物,让自己稍带着冷意为好。因为秋天的气血是从外向里走,毛孔由开放转向闭合。如果人穿得太多,毛孔就不容易紧闭,反而大开,人的阴阳之气就都容易随着出汗而损失,这与秋天“收”的宗旨很不符合。

  5.秋天作息应早卧早起。秋天天气转凉,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白天阳护于外,晚上阴归于内,在作息上要求早卧早起,使人身上的气血符合这一规律,从而藏阳护阴。“早卧”中的“早”,应在晚上10点钟以前;“早起”中的“早”,则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目的都是保护阳气。

  6.秋天的防病要点。秋天气候干燥,易生燥病。燥分凉燥、温燥两种。气候转凉而干燥,易生凉燥证:恶寒重发热轻,伴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咽干口燥等,舌苔白,脉浮(表浅)。如久晴无雨,外感秋季燥热之邪,使肺津受伤,则出现温燥证候:发热重于恶寒,伴气逆喘急,心烦口渴,头痛身热,或见目赤咽痛,咳痰带血丝,尿短且赤,舌尖、舌边发红,脉表浅而快。凉燥、温燥皆因外感秋天干燥之气而成,故又统称为外燥。

另有一种内燥,系因过用发汗、泻下或辛热的药物、食物,致伤脏腑津液;或由感受温邪,入里发热而伤阴所致。如呕吐、腹泻、出汗、出血过多;长期发热及慢性消耗疾病(像结核、溃疡等),身体羸弱等。内燥的临床表现:在体表则见毛发干枯,憔悴无光泽,唇裂咽干,目涩,鼻孔觉痒热等;在体内则显干咳久咳,无痰或少痰,甚或夹带咯血,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欲饮易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色红艳却欠润泽,苔薄或竟无苔,脉细数而快等。

  无论哪种类型的燥,临床治疗上都着眼于“润”(滋润)。不过外燥要“润”而带“宣”(发散),内燥宜“润”而兼“补”(补养阴液)。明白了这点,我们也可自己设防:起居有节,谨防感冒,并按季节或地区条件,适当服点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甘蔗汁、萝卜汁、西瓜汁、鲜茅根汁等。适量食点蜂蜜也有好处。

  综上,秋季养生可归纳为一首歌谣:秋气转凉,燥证猖狂。甘润首选,辛辣须防。登高啖果,养阴为上。寒衣慢添,勿冒露霜。饮食宜温,多甘少辛。逆之伤肺,咳痢惶惶。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