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是怎么回事 简单地说,应激就是当人受到一定的压力或刺激时,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且在新的情况下逐渐对这种刺激产生适应。如果人一直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人们生活中的压力和刺激因素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心理应激也逐渐增大,甚至威胁到大家的身心健康。适度的应激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调动人体潜能,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但是应激过度,则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另外,就像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一样,人们对紧张刺激的认知、评价以及耐受性和适应性也有着显著差别。因此,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了解心理应激的性质与规律,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老年人在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方面与中青年往往有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老年人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有助于他们较从容地面对各种生活变故;另一方面,身体状况的下降、生活自理能力的降低、活动范围的缩小,以及其他老年人的生病、亡故等,又常常使老年人面临新的心理挑战。因此,认识老年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应激因素,从而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老年期的心理应激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文化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潮湿、寒冷、昏暗等,化学因素如烟、酒、咖啡、农药、工业用品(汞、苯、铅等)以及各种药物。生物因素如身体疲劳、长期失眠及各种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文化因素如学习能力下降、文娱活动缺乏、语言隔阂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亲人死亡、人际关系紧张、离休退休、经济状况改变,以及社会环境变迁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是老年人最常碰到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不仅损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常常作为一种应激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丧偶和亲友的死亡,也会使老人极度悲伤而造成应激;退休后无事可做、无所适从,也常常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障碍的重要应激源。 如何避免应激的不良影响 应激可以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这可能是对应激的直接反应,也可能是间接反应。例如:遇到突然的恐怖事件被吓得面色苍白、心悸气促、浑身冷汗;受到他人污辱时,会因愤怒而面红耳赤、头昏脑涨、四肢颤抖。在应激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往往是过强的,这样就打乱了原有的心理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反应,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为了消除应激对老年人的危害,就要设法控制这种过强的心理反应,因为这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因此,控制情绪就成为中心问题。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牵涉个人的思想认识、政治态度、文化水平、道德素养等诸多方面。不同的人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同一种方法。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有生理学的,也有心理学的。比如在人处于较强的应激状态时,可采用生理学的睡眠疗法,通过延长睡眠时间来消除或减轻应激的不良影响。此外,也可以应用调节情绪的药物,如口服安定(2.5~5毫克,每日3次)等,帮助控制情绪反应。除了生理学方法外,用心理学方法控制情绪,往往更有效、更迅速。具体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1.控制法 当老年人受应激的作用产生强烈的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时,可以依靠个人的意志和文化修养,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不发怒,并且可以通过背诵名人名言和有关的座右铭来提醒自己,平息急怒情绪。 2.转移法 当老年人受到强烈的应激(如亲人死亡)而心情极度悲痛、伤感时,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如听听音乐,练练书法,看看电影、戏剧、电视,弈棋或散步等,还可探亲访友或外出旅游。这些方法都可以转移应激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 3.避让法 当有些应激已经或即将发生时,老年人可以采取避让的态度,以消除应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当老伴为家务争吵发火时,老人可以到外边去散步,或到子女或邻居家中去暂避,等老伴息怒以后再回家。 4.释放法 当老年人遇到令人发怒、悲伤、忧愁、焦虑的应激事件时,可以找配偶、子女、亲戚、朋友等知心人,把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倾诉、发泄出来,这样就可以消除或减轻应激造成的心理负担,从而减少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本刊资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