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个人命运与国家相连

2015-12-24 16:5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083| 评论: 0|原作者: 杨秋维

摘要: 2015年8月25日,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举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第六次谈判代表会议上,亚投行各意向创始成员国以共识方式推选金立群为亚投行首任行长,今年66岁的金立群开始执掌亚投行。 ...


2015825日,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举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第六次谈判代表会议上,亚投行各意向创始成员国以共识方式推选金立群为亚投行首任行长,今年66岁的金立群开始执掌亚投行。

自小在英语方面就有过人的天赋

  金立群一路陪伴亚投行筹备到设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是一个塑造者。在人们看来,金立群既有国际视野,又懂中国现状。因此,外界对其当选可谓并不意外,也不吃惊。金立群是一名金融领域的专家,他有着丰富的金融知识,同时,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知识渊博,是一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

  所有接受采访的人提起金立群,第一印象都是“英语好”。也正是凭借流利的英语,金立群成为中国少有的国际化金融人才。50年前,他由老家江苏常熟独自一人来到离家乡七八十公里外的江阴,到南菁这所地区重点中学报到,为的就是学英语。虽然在菁园的求学因“文革”中断,但金立群说:“我在国内和国外名校深造期间,得到过很多名教授的指点,但是,这些都不能取代当年南菁高级中学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教诲,因为我在南菁高级中学受到的扎实教育,为我日后师从国际大师级学者教育奠定了基础。”

  金立群除了拥有过人天赋外,还表现出了超常的勤奋。课余时间,图书馆是金立群时常出入的地方。1965年是“文革”来临的前夕,虽然气氛紧张,但进入高中学习的金立群和他的同学们却坚持着自己一颗单纯读书的心。在每日学习之余,他爱下象棋,也爱长跑。虽然节省路费是金立群假期不回家的理由,但在学校能够安心学习,恐怕是他内心的真实动机。他在回忆中写道:“1965年国庆来临之前,很多同学急于想回家,这也难怪,毕竟都是初次离开父母,思家心切。为了省一笔路费,我是早就做好了不回家的打算的,所以处之泰然。”

  仅仅度过一年平静充实的高一生活后,“文革”阻断了金立群的大学梦。金立群不得不离开学校,被下放到常熟插队,一待就是10年。这期间,他种地、修水利、造桥、教书。由于当时上大学的资格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有两次机会,都因各种原因,与其失之交臂。第一次是1973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对他表示出了兴趣,但他被卡在了政治审查这一关。1974年,看似一切顺利,马上他将有工农兵大学生身份时,张铁生的一张白卷,使他再次与大学校园错过。金立群的大学梦,在那个特殊年代,始终难圆。

  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知识基础和十年知青生涯中形成的系统知识积累,成为他最终叩开北外研究生大门的内因。1978年,当没有读过大学的金立群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文学的研究生并师从名师王佐良、许国璋时,熟知他的同学、老师都不感到意外,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研究生学习期间,得到王佐良、许国璋等大师的指点,金立群的知识变得更为系统和扎实。他的同班同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润清回忆,班上十来个人中,金立群是年纪最小的男生,他脑子转得很快,嘴皮子很灵,学习努力,爱发言,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问题时,很自信。临近毕业的时候,许国璋力荐这位得意门生进入急需外语人才的财政部,他说:“我们中国有100个英国文学专家差不多也够了,但是缺少财经专家。我相信你是能做好的。”本有些犹豫的金立群,最终选择了财政部。

历练亚开行:工作勤奋,处事灵活

  从19942003年,金立群分别担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和分管对外交流的副部长。直到现在,一谈起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中国政府对其贷款资金监管的超常严格。世界银行很愿意跟中国合作,因为中国的项目资金使用是最严格的,这也是金立群先生从一开始就奠定的基础。

  2003年,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的金立群竞选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成功,而且是排名最靠前的常务副行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亚开行的副行长,金立群要协调域内几十个国家的贷款项目,这段一线的工作经历为其日后执掌亚投行积累了宝贵经验。金立群为人直爽、真诚,理论功底深厚,还善于讲故事,常常是能够举一个轻松的例子就能把大道理讲清楚。金立群曾讲起他亲自飞到柬埔寨跟首相洪森协商解决贷款问题的经历。他说,当初洪森首相并不打算见他,但会谈中,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指责,而是本着坦率、真诚的态度去分析问题,从而赢得了洪森的尊重,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

  当2008年金立群从亚开行离职时,亚开行官方对他的评价是:工作勤奋,处事灵活,成就斐然。金立群为人非常正派,没有官僚作风,他是一个喝咖啡而不喝白酒的人,他懂得如何和西方人打交道,他的经历锻造了他的世界视野。

  那个时候的金立群不断地出现在西方的视野中,他出席许多多边论坛或国际会议,他接受BBC、《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凤凰卫视的采访。他是一名向世界解释中国金融政策与动作的人,而他也慢慢为西方政经界所熟悉。

  201310月,金立群出任中金公司董事长。这个时候金立群已经64岁,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即使在此位置上退休,一生也算成就非凡。但命运往往很奇怪,就如金立群所说:“一个人的命运是受国家的政策与时代的变化所深刻影响的,我的人生就是如此。”

筹建亚投行:处事果断却不失儒雅

  2013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亚投行开始进入国家战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金融抓手。

  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徐秀军告诉记者,亚投行的定位属于开发性银行,但在运行上将更加商业化,重点是支持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需要一个新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行长位置很关键。在最初起草亚投行筹备方案时,他们就明确提出建议,如果行长和总部两者只能选其一,那还是要争取行长人选。因为总部是静态的,只能发挥一些带动作用,而人是活的,银行需要人来管理和运行,行长才是关键。令人欣喜的是,最后不仅行长入选,亚投行还将总部设在了北京,可谓双赢。

  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球多边金融组织,其挑战可想而知。从一开始,金立群就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建议的人选,因为金立群是为数不多的国际金融人才和金融外交家,流利的外语和全球化视野,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外界看到了个子不高,一头白发,处事果断却不失儒雅的金立群奔走于东西方各国之间,游说各国加入亚投行。这位长袖善舞的中国金融官员,对英国人,他赞颂莎士比亚的伟大;对法国人,则说他非常迷恋法国的文化;而对德国,他则说非常喜欢德国人的一板一眼。他抓住一切机会去向外界阐释中国对于亚投行的设想,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尚存疑虑的外国财政官员解释,中国成为大股东是根据亚洲地区中经济的体量确定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是担当。

  金立群深谙修辞艺术。在201411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金立群用电影作了一个比喻,“有人质疑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末代皇帝》。一天皇帝的英文老师建议皇帝佩戴一副眼镜,大臣们认为以皇帝的视力不需要佩戴眼镜,英文老师说,他需要的是视野。”

  自从肩负起筹备亚投行的任务开始,金立群就在每一个公开场合表达中国的开放心态。若严格按照GDP比例来计算,中国将拥有更大的投票权,但中国并不谋求一票否决权,目前拥有的26%的投票权很有可能随着将来新国家的加入而相应减少。对于66岁的金立群来说,终于在晚年迎来了一次真正执掌一家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机会。

  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脱贫人群的增加,必然会对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需求。金立群表示,亚投行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己任,成为一个促进绿色增长的多边发展机构。亚投行的重点,当然是投资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电力、交通、电讯、农村基础设施、农业发展、供水、卫生、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物流发展等基础设施,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开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时候,亚投行将会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绿色、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联,避免走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只注重发展,不重视绿色,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老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帮助成员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金立群说:“‘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不应该只是歌词,而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常态;我们童年时代熟悉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不应该是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的,绿水青山应当和现代的城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洁净的水,食用绿色的食品,不应当是大众享受不起的奢侈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亚投行将通过绿色行动,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绿色的增长,为保护美丽的家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有女初长成,25岁的LSE教授

  1983年,金立群的女儿出生了。他给女儿起名金刻羽。这得益于他浓厚的文艺情结和家中良好的英语教育。金刻羽还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时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随后又到了纽约的哈瑞斯曼高中继续学业。她的同班的14位小伙伴有12位拿到了哈佛的录取书,剩下两位分别接到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的通知,金刻羽当年以哈瑞斯曼高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赴哈佛求学。

  按照哈佛学院路易斯院长的说法:“哈佛总共只有过30位学生选择在第三学年结束后提前毕业,还有25位学生在用三年时间修完本科课程后继续留在哈佛,并在第四个年头修完硕士课程。”因此按这个标准,在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心中,80后姑娘金刻羽可谓是一名“天才学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学霸”。

  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终身宏观经济学教授的金刻羽,因为所从事的研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她于去年入选了“2014年全球青年领袖”。金刻羽的本意是以历史为专业,考虑到从小父亲对她的人文熏陶,这样的喜好并不令人意外,后来她最终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并只用两年时间就修完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在25岁时获得了经济学博士,随后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是LSE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早在2012年的时候,金刻羽就与父亲一起在《金融时报》发表了《欧洲应向亚洲取经》的文章。培养出这样的女儿,金立群的夫人功不可没。金刻羽14岁时获得纽约哈瑞斯曼高中全额奖学金,只身一人赴美求学,3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她再在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又继续在本校攻读了经济学博士。金立群曾说,他的夫人对女儿的教育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在教育方式上,他们一直提倡并采取开放式的教育,尽量让女儿去探索,去发现适合她自己的事业。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