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岁的谢淑华是徐州市丰县的一名退休女教师,为了实现老母亲出门走走看看的愿望,她用一辆人力板车拉着母亲自2013年4月开始,从上海走到北京,又从北京走到海南,行程2万多里。她说:“因为车上拉的是妈妈,所以永远都不觉得累。”每到一座城市,她们母女的故事都会雁过留声。迄今为止,她沿途应邀做了100余场孝道报告,2014年9月24日,她在韩国的演讲更是引起了在场嘉宾的共鸣,其朴实真挚的情感和孝行让在场的许多嘉宾流下了热泪。 2014年11月,谢淑华荣获“感动中国·2014江苏十大感动人物”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6月,谢淑华入选“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因为母亲,“我成为全村200多名女孩中唯一背书包上学的人” 谢淑华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姐弟六人中的长女,当她到了上学的年龄时,她的妈妈坚持把她送到学校学习,使她成为全村200多个女孩子中唯一一个背上书包进课堂的女孩儿。 今年92岁高龄的母亲许美荣是山东定陶人,13岁那年随父母沿路乞讨至江苏丰县,随后在这里落地生根。许美荣总共生下了8个孩子,老大老二都是男孩儿,却双双夭折,老三谢淑华成了大姐。 上小学时,因为谢淑华学习成绩突出,学校就把她的故事编成快板书在全乡学校汇演时表演,而且把她树为全乡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后来,谢淑华成为建国以后该村的第一名大学生,继而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上学时,谢淑华的家离学校6里路远,妈妈为了她的安全,每天早上送她到校学习,晚上放学还要接她回家,这每天两接两送就是24里路。谢淑华说:“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6年中,我算了一下去掉寒暑假、星期天,我的妈妈总共接送我的里程就有5万多里呀!” 谢淑华记得上学时家里穷得连个小闹钟也买不起,每天早晨起床,只能靠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方位来确定。有一年下大雪,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她的妈妈以为天明了,就喊她起床,急匆匆赶往学校。可等到了校门口,校门紧闭,空无一人,她们娘俩在大门外等了好久才听见校园内的钟敲了两下,这时才知道是凌晨两点钟。妈妈用她的大襟棉袄把谢淑华裹在怀里,在雪地里站了整整4个小时,人都快冻僵了。 行孝不能等,“给金山银山不如当母亲一个靠山” 时光流转到2013年4月,谢淑华结识了来徐州演讲孝道文化的王锐老师,得知他要组织一个“人力房车”队,拉着父母周游中国,谢淑华当场就报名参加了。为什么非要拉着板车带老母亲出游?谢淑华道出了缘由,原来,一年多前,看着谢淑华和老伴经常外出旅游,一辈子没有出过家门的老母亲许美荣羡慕且遗憾地感叹:“你们都有机会出去旅游,我一辈子就是从锅台前转到锅台后。”妈妈的话让谢淑华记在了心里。此外,还有一个缘故,谢淑华的老母亲晕车,一辈子从来不坐车,一坐车就难受,下车就吐,饭也吃不下。 拉板车带母亲游全国的想法不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也让周围的人担心,就连宣传孝道文化的王锐老师也怀疑:“大姐,你都63岁了,能走得动吗?”谢淑华说:“我有这份孝心,一定能走动。”她的老同学关心地对她说:“你有中度脂肪肝、腱鞘炎,就不要冒险了。”谢淑华的小儿媳也担心她的身体,反对她去,小儿媳抱着她哭着说:“你给姥姥再多的钱,我们都支持,可你拉板车带姥姥走这么远的门,我们不放心。”然而,谢淑华已铁了心要去。她说:“孝心不能再等,也不容再等,金山银山不如给母亲一个靠山,给母亲再多的钱不如给她一个笑脸。” 就这样,2013年5月,谢淑华说走就走,拉着车,带着妈妈由徐州先到了上海,然后从上海出发,一路北上,目的地是北京。 没有GPS导航,没有电动助力,靠一本地图册和沿路问人,谢淑华开始了“房车”之旅。她用肩背着纤绳,双手拉着板车载着妈妈,以每天80里的速度行走。这辆名为“感恩号”的车是由上海一家爱心企业捐赠的特制“房车”,“房车”长约2米,宽约1.5米,高约2.2米,里面放着被褥、简易炉灶、修车工具,还有妈妈爱吃的面条、煎饼、肉酱,车底垫了4层海绵垫。可以说,这“房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白天是交通工具,晚上就是“旅馆”。 上海东方明珠塔、南京玄武湖、河南少林寺……一路上,无论北上还是南下,谢淑华抬头拉车,老母亲沿途看景。她们经常早上5点多就起床赶路,赶不到饭店,就支锅生火,自己做饭,有时也拿方便面对付一顿。每到一处景点,老人都兴奋得像个孩子,眼睛里充满了好奇,生怕看漏了什么。谢淑华内心舒畅,她说:“我的心里从没有那么满足过,因为我从没有见过妈妈那样开心,笑容那么灿烂。” 在路上,老母亲曾提出要放弃。那是在从河北往北京去的路上,得知女儿两只脚底都磨出了血泡,老母亲坐在车里不肯吃饭,嘴里念叨说:“不走了,不能把你累坏了。”谢淑华就跪在老母亲的面前说:“妈,当年您吃树皮、吃柳条,拉扯我们姊妹吃了那么多苦,只要您身体好,愿意出来走走,我就愿意拉着您。” 2013年9月17日,谢淑华从北京转而向南,于2014年1月18日顺利到达祖国的最南端——海南岛。她要让过惯了寒冷冬天的母亲感受一下南方海岛的温暖。这年春节,母女俩就在海边过年。年夜饭的餐桌上依然有母亲爱吃的家乡味道的饺子,还多了母亲从没见过的海鲜和水果。谢淑华回忆,她们住的地方推开窗就可以看见成片的椰子树、龙眼树以及一望无际的大海,这是母亲梦寐以求却又想象不到的场景。只是老母亲不知道,这里距离她们的老家丰县有4400多里。 践行孝道不孤独,“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对谢淑华而言,这是一次以孝道为主题的长征,她也渐渐从最初的践行者成了播撒孝义的布道者。 谢淑华拉的板车上印着两行字:“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一路上,许多开车经过的司机,迎头碰面的行人看到标语,看到她们母女,都伸出大拇指。谢淑华清楚地记得,从上海走到南京后,一位饭店老板给她们母女上了一桌子的菜,吃完后硬是不收钱。饭店老板说他们的老人不在身边,想借此机会对这个幸福的老人尽份孝心,也给自己的女儿树立个榜样。从北京往南走到石家庄时,有一个姓范的老师迎了她们母女几十里路,临走时又送了近百里,一直拉着板车不松手,脚上磨出了血泡也不愿回去。在河南,她们从安阳、汤阴、鹤壁、淇县一连走了四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有人接送。谢淑华说:“正是因为无数好心人的支持,我才走得这么快,这么远。” 见多了古道热肠,也偶有忤逆不孝的例子,谢淑华感慨良多,这让她深刻体会到“行孝是个人修为,传孝是社会责任”。据了解,她们沿途应邀作报告多达百余场,有的在学校里,有的在论坛上,场场传递正能量。2014年9月,谢淑华被家乡评为“有情有义丰县人——孝老爱亲之星”。 拉板车带着老母亲旅行,很多人都为谢淑华的行为所感动,但谢淑华一再说:“我的孝行源自母爱的伟大。”她在给老同学马西超发的短信中说:“我不伟大,是妈妈太伟大,所以我是凭着良心,凭着一颗感恩的心才决定这样做的。” 谢淑华的事迹被韩国媒体报道后,在韩国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纷纷赞赏谢淑华的孝行,并称愿意帮她一起推车孝敬母亲。2014年9月24日,由人民网韩国公司与韩国“善意回帖运动”本部共同在首尔RAUM艺术中心举办了“感动中国的人力车孝女谢淑华母女韩国特约演讲活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总领事董敏杰、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委员长崔成俊等中韩两国政、经、媒体等各界人士100余人出席。谢淑华在演讲中,介绍了自己为报答母恩,用人力车拉着年过九旬的老母游历祖国河山的事迹。 在为期3天的访韩行程里,谢淑华母女还走进了学校,与学生们沟通交流。她在演讲中说:“孝心不能等,父母照顾孩子,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样的,老人希望孩子能好。我希望孩子们不要学习我的方法,但愿能学习我的这种精神,抽出时间和星期天,多陪陪生养咱们的父母。让父母在当下多一点幸福、少一点遗憾,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让他们能过上一个安详的晚年,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