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数九”习俗

2015-12-24 14:5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34| 评论: 0|原作者: 潘春华

摘要: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冬至”开始,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 ...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冬至”开始,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断翻新。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的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 三九四九,冰上可走。”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最有代表性的当是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提到的:“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更有韵致的是,斯时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所以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最简单、最普通的画法,是把一张白纸,先画9个大方格,上面写图名,边上写“九九歌”。每个大方格中,再用竹笔帽印9个红圈,从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笔点一个圈。点的时候还有个规矩,只点一部分,以区别不同的天气。有歌词云:“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就是说如是阴天,把红色圆圈的上面一半染黑,如是晴天把下面一半染黑,其余依此类推。等到把红圈全部点染完毕,便是回黄转绿之际矣。这样点,便于计算阴晴雨雪天数,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照《京都风俗志》的说法,还有“以估来年丰歉”的意义在里面。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

“九九图”的种类多样,有梅花图、文字、圆圈、方孔钱等形式,使用哪种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年画作品中的消寒图也很常见,如《俏皮话九九消寒图》等。每年冬至之前,均有小贩“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

清代,出现了《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94句,共36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继“画九”后,“写九”又渐成习俗。清代“写九”的文化味很浓,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9字(当然是繁体)用于“写九”。先用毛笔将9个字写好,再用一张白纸蒙上,用双钩的办法,把这9个字用红笔(当时叫朱笔)影写下来,便都是空心字了。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9笔,每笔1天,9字填完正好81天,已是杨柳回黄矣。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