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健康养老业走出新模式
“平时儿女不在身边,像换桶纯净水这样的家务活干起来很费劲,总怕把腰闪着。”11月16日,72岁的赵志军告诉记者,他现在住在昌乐县玫瑰园小区,以前总是对劳动量大的家务活感到发愁,现在,他只需要拨打昌乐县12349服务热线电话,不一会就有专人来为他服务。
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让老人乐享晚年,日渐成为迫切的社会民生问题。为此,昌乐县积极探索、构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之路,将健康养老产业列为全县六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标准,为老人乐享晚年提供良好条件。
昌乐县12349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英才说,市民拨打12349服务热线时,有专人接听。记录,了解到市民的需求后,及时协调服务企业上门提供服务。这个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是昌乐县按照“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外包、惠及百姓”的思路建成。12349服务热线通过建立家政、医疗等日常服务队伍和应急分队,依托老龄人群数据库及服务档案,以高龄独居、空巢老人、残疾人或失能老人等为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上门服务。
“在这里生活得很好,饭菜适合我们老人的口味,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工作人员很周到,有什么事找到工作人员,总能及时得到解决。”在昌乐县养老中心,周新老人高兴地说。昌乐县养老中心是一所政府建设的综合型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中心占地20.8亩,共设540张床位,集养护、康复、托管于一体。养老中心采用政府投资建设、引入社会力量运营的“公建民营”发展新模式,率先在潍坊市通过公开招投标,与潍坊市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签署了承包经营协议,有效发挥了专业团队优势,使入住老人享受到更专业、更规范的服务。目前,养老中心供养着城区、8个镇街区的210名五保对象和50多名社会老人。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方式并不接受和认可,昌乐县养老中心则从提升软件服务入手,让老年人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养老中心18名工作人员中有高级养老护理员2名、中级10名,工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春雨社区义工还每周来关爱老人,每月都要来为老人理发。”昌乐县养老中心社工部部长康玉萍说。
此外,昌乐县大德·国际医疗中心项目是昌乐县确定的“十个一”重点民生工程之一,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及康复中心等。项目分成东西两区建设,东区以疗养为主,建成后,可形成病床800张、康复医疗及其他医疗床位500张、日接诊3900人的就诊能力,同时配备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经颅多普勒超声仪、CT机等先进设备,达到三甲医院标准,并加强与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从技术配置、人才储备、专家交流等不同层面提高诊疗水平,将是一个集预防、治疗、康复、疗养于一体的高标准、国际化的医疗综合体。
“同时,项目还积极创新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诊疗模式,将互联网医疗融入到项目中,让广大患者就医、问诊更加便利。在将来的运营过程当中,能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治、远程手术。也就是说,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市民在家就能享受到国内外知名专家的问诊、诊治,甚至是手术。”肖建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