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王裒孝母故事曾载入《二十四孝》

2015-12-8 13:45|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348| 评论: 6|原作者: 蓝宝石之乡

摘要: 王裒孝母故事曾载入《二十四孝》 为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从前每年王裒诞辰日农历九月十七那天,邻近乡民都要聚到他的墓前举行相当隆重的拜孝子盛会,每人烧香一封,添土一兜。” 单之礼说,日积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 ...
王裒孝母故事曾载入《二十四孝》
     为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从前每年王裒诞辰日农历九月十七那天,邻近乡民都要聚到他的墓前举行相当隆重的拜孝子盛会,每人烧香一封,添土一兜。” 单之礼说,日积月累孝子墓逐年增高,鼎盛时期墓高20余米。明成化二年,昌乐县知县范威倡儒学,于王裒故里增筑王裒墓院,并刻碑“魏孝子王裒之墓”记之,以表其德。此后孝风畅行乡里,历代多有修葺增筑及刻碑者,王裒墓院巍然形成,院貌朴素、宽阔、宁穆,望之令人肃然起敬。王裒墓院旁的小村子原名“桃花村”,因王裒名气大,来拜谒的人多,后改名为“王裒院村”了。

    “当年王裒墓院很大,四周的围墙又高又厚,俺们小时候常在上面追跑打闹。”王裒院村民郑书民介绍说,从前的王裒墓院中有六十多棵大松树,每棵树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墓院中还修有一座三间屋大小的凉亭,凉亭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由八根大石柱支撑,石柱上刻有称颂王裒的诗词。根据当时的建筑水平,王裒墓院不失为方圆百里著名的人文景观。“文革”期间,王裒墓院成为当地“四旧”魁首,凉亭砖瓦木料被拆去建了学校,八九座石碑用来修了桥,院墙坟堆被填沟垫圈,从此,王裒院村犹在,王裒墓院荡然无存。1993年秋,全村自愿捐资,再次重建王裒墓院,在墓院旧址西重堆坟垅,将有记载的碑碣搜集查阅重新刊刻,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孝,当代社会不可缺失的美德


    王裒院村村支书郑维强介绍,现在来拜谒王裒墓的人越来越多了,除了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日两次香火会景况壮观外,平时也有不少人专程赶来探访,而他则成了义务向导与讲解员。“前年有一个安丘人骑自行车赶了40多里路过来看王裒墓,我跟他聊了半天呢。”让郑维强感到自豪的是,由于王裒的影响,孝风畅行当地及周边乡镇,这里的村民都自觉赡养老人,几乎从来没有因赡养老人而闹出纠纷的。“俺村有一位老人87岁那年瘫痪在床,几个儿子每天洗换尿布,儿媳每晚陪老人在一个炕头睡觉,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味,老人活到90岁才去世。”

     在郑维强讲解的同时,记者看到他80多岁的母亲与其一起住在正房里,老人腿脚灵活,打扮利落。“俺们这里都这样,很少有把老人撵到南屋或偏房去单独住的。”然而,让郑维强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孝文化在年轻人的思想意识中逐渐淡薄。

    昌乐县文化馆馆长丁露君认为,王裒传说对其周边民风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对王裒墓院进行综合开发,建设成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基地,开发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旅游景点。

    “这个传说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还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是弘扬和传承孝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淳化民风,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采访结束时,丁露君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昌乐中小企业办 2015-11-30 13:23
王      
引用 昌乐中小企业办 2015-11-30 13:34
昌乐中小企业办 发表于 2015-11-30 13:23
王  裒  泣  墓

     王裒泣墓,为母畏雷。蓼莪废读,慨念哀哀。

      魏王裒,父仪,为晋文帝所杀,裒终身未向西坐,示不臣晋。母畏雷,每闻雷,即奔墓前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尝攀墓前柏树号泣,泪着树,树为之枯。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必三复流涕,门人尽废《蓼莪》篇。

       李文耕曰,王伟元闻雷泣墓,事之如生,泪着树枯,痛之欲死,「哀哀父母」之诗,宜其不能卒读也。不能卒读《蓼莪》,因而门人尽废,情之剀切感人至矣。若用情不足者,又当日与之读《蓼莪》而念「劬劳」。


引用 jdzxlgb 2015-12-8 08:51
这些文化,值得宣扬!!
引用 蓝宝石之乡 2016-12-19 09:15

共同学习。
引用 昌乐县老年大学 2016-12-19 09:22
认真拜读学习了
引用 昌乐县老年大学 2016-12-19 11:36
共同学习。

查看全部评论(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