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前面两句说的是,孟子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只有几亩薄田,父亲在孟子3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纺线织布生活。起初,他们母子俩住在一片墓地附近,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也跟着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仉氏,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办呢?于是孟母就把家迁到了一个集市旁边,每逢集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闹异常。孟子受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学起了卖菜杀猪、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仍忐忑不安,害怕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习气,住了半年又决定再次迁居。这一次孟家搬到了一所学宫附近,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读书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择邻”的故事。三字经中仅仅用了六个字,就道破了邻居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人,“人”字的结构是相互的支撑。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无时无刻不与你周围的人打交道。所以,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谦让是很重要的。居住平房,你在自己家里蹬下天来也不会影响邻居,可是住楼房就不一样了,你在楼上稍有动静,楼下的就受不了。进门后换拖鞋,事情虽小,但影响不小。也可以在桌椅腿底下钉上皮垫,这样在拉动饭桌、椅子的时候,就不会发出‘嘎嘎’的声音,影响楼下的住户了。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可别赚人讨厌。大家常说, 远亲不如近邻,左邻右舍相互谦让,相互理解,是日常交往中必不可缺的。事让三分,天高地阔,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就应该尽量忍耐,互谅互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和事,关键是能否宽容别人的过失。如果你得理不饶人,抓住别人的过失不放,就会使事情走向自己设想的反面。相反,宽容别人的过失,却会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就因为你今天宽容一次别人的过失,日后往往会成为双方关系转好的契机。1994年我们单位新建了宿舍楼,96年搬进新房以后,住在我的楼上是一位姓管年轻人,有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小女孩,放学回家和周日时间,经常在家里跳来跳去,晚上动静特别大,闹得我和老伴心里很烦。谁家都有小孩子,这种事又不好去跟邻居说,只有忍耐。但是时隔不久,楼上的夫妻俩因外出采访,中午不能回家,孩子放学后没地方吃饭了,站在门前哭泣,老伴看见以后,就把小女孩领带家里,专门为孩子做了一碗鸡蛋面,吃完饭又送她去了学校。晚上,小管回家以后,到我家来表示感谢,我俩喝着水谈着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正巧小女孩又在咚咚地跳来跳去,小管听见以后,什么话也没说,就告辞回家了。从此,再也听不见小女孩跳动的声音了。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宽容彼此才能了解更深。通过宽容别人,消除误解,解决矛盾,这样就能达到人与人之间新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