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政坛上的夫人侧影

2015-12-4 09:41|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1125| 评论: 0

摘要: 文/文云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曾聚集着众多进步女性,这其中,有后来成为邓小平夫人的卓琳,林彪的夫人叶群,毛泽东的夫人江青,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贺龙的夫人薛明等。如果再加上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王明的夫人 ...

/文云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曾聚集着众多进步女性,这其中,有后来成为邓小平夫人的卓琳,林彪的夫人叶群,毛泽东的夫人江青,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贺龙的夫人薛明等。如果再加上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王明的夫人孟庆树、陈云的夫人于若木、李富春的夫人蔡畅、陆定一的夫人严慰冰、陶铸的夫人曾志、李立三的夫人李莎,这个队伍可谓蔚为壮观。这些女性,或在大革命时期,或在延安时期,或在抗战胜利后投身革命,与诸多政治人物结成夫妻。在波诡云谲的历史浪潮中,考察政治人物的沉浮,不能不提他们的伴侣。

陶铸夫人曾志:要为女性争志气

    曾志原名曾昭学,1911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1926年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名时改名“曾志”。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名?”她说:“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同年10月,她加入党组织1927年春,她与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夏明震结婚不久,夏明震牺牲,曾志与蔡协民结婚。19345月,蔡协民被叛徒出卖牺牲。在厦门,她和陶铸以夫妻名义一起开展革命工作,随着感情加深,于1938年结为夫妻。

    193912月,曾志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5年,根据党的需要,陶铸和曾志将被派往东北。恰在此时,曾志患了阑尾炎,做手术时,她考虑到敌后斗争会很残酷,就提出要同时做绝育手术。当组织征求陶铸意见时,陶铸回答:“尊重曾志同志意见,同意。”术后不久,他们夫妇就奉命奔赴东北战场。临行时,曾志把女儿陶斯亮留在延安保育院,交给了一位战士杨顺卿照看。母女俩分别时,曾志无法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和女儿团聚,就对杨顺卿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

    曾志一生坎坷,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志离开东北,任中南局重工业部副部长,后相继担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等职。“文革”开始不久,陶铸上调北京,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文革”办公室主任。不久,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央“第四号人物”。但时间不长,19671月,陶铸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全国“打倒陶铸”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挂牌批斗”更成了家常便饭,曾志也经常被拉去和“刘、邓、陶”一起挨斗。19679月陶铸被疏散到安徽合肥。不久,曾志也被遣散广州,远在大西北的陶斯亮被通知回来为母亲送行。就在这对母女于半路中转时,得到了陶铸在合肥去世的噩耗。

    197712月,曾志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协助胡耀邦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和考察培养经济、科技战线干部和人才等重要工作。19986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曾志生前就立遗嘱要求亲属:“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中设灵堂;京外家人不要来,北京的任何战友不要通知……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言辞凿凿,掷地有声。陶斯亮在给妈妈的小花圈上写道:“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李立三夫人李莎:我选择真爱,我来到中国

    20155月份,《人民日报》登了一则讣告:李莎于2015512日去世,享年101岁。这个饱经风霜的俄裔女人,经历坎坷,身后却备极哀荣,中央七个常委都送了花圈。

    李莎是李立三的第四任夫人,陪伴李立三度过了有声有色、有血有泪的一生。李莎,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1914年生于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1931年在莫斯科印刷技术学校毕业后,自愿赴苏联远东工作,在海参崴加入苏联共青团。1936年与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结婚。1938年苏联肃反扩大化期间,李立三被苏当作日本特务受冤入狱,李莎努力营救。1946年李莎随李立三来中国定居。

    李立三在建国后出任劳动部部长,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大潮当中。然而,安稳的日子并不长久,“文革”的惊涛骇浪接踵而至。李莎不谙政治,并未及时察觉身边的改变。

    这个有着不凡经历、结构特殊的家庭,成了中苏关系的晴雨表。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两国交恶、苏联撤走一切专家之后。李家一位“政治嗅觉敏锐”的密友致信中共中央,揭发李莎是修正主义者,“她在得到李立三允许之下,前往苏联使馆传递机密情报。”

“文革”开始后,尽管当时李莎已加入中国国籍,但上述莫须有的指控仍令时任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立三受到批判、被停职反省,还要接受批斗。某天深夜,红卫兵闯入家中,李莎用俄语问丈夫:“他们是谁?”未想遭到对方呵斥:“胆敢用苏修语言!”她也生气了:“苏修语言?那列宁说的是什么语言?”对方被震住了。

    后来,李莎胸前也被挂上“苏修间谍”的牌子,接受一场又一场的批斗。1967年,他们夫妇在一场批斗会后被带走,李莎中途被撵下车,未想李立三的一句“你多保重”竟成永诀。第二天,李立三便与世长辞,终年68岁。李莎也被关进秦城监狱,9年后才知道丈夫早已故去。粉碎“四人帮”后,她回到北京。1979年,她等到了丈夫被正式恢复名誉、平反昭雪。1980年,她出席了中共中央为李立三举办的隆重悼念仪式。

    然而,李莎受人景仰,并非只因她是李立三夫人、对爱情忠贞不渝。作为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的高才生,她投身中国的俄语教学近半个世纪,参与了首套大学俄语教材的编纂,桃李满天下。在她的影响下,女儿英男、雅兰也承续母业,谱就一段师坛佳话。此外,她还参加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周恩来选集》的俄语版审订。

    19867月,在写给胡耀邦的信中,李莎说:“我知道中国有‘结草衔环’之说,这是表示一个受到知遇之恩的人的心情的,我也怀着同样的感情,将于有生之年努力工作,把我的全部精力奉献给立三同志的祖国,也是我的祖国。”

    时光匆迫,历史无情。曾志之于陶铸,李莎之于李立三,作为历史人物,都已走完了自己斑驳跌宕的人生。曾志多次婚姻,饱受艰辛,但在晚年仍旧坚韧,不失为一代巾帼女性;李莎在经历磨难之后放下历史的包袱,像爱丈夫一样爱她的第二故乡。风云激荡中的人物,她们的悲与歌,壮与勇,永远留给了历史。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