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家·资源库 好书推荐 查看内容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2015-11-18 14:57|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5054| 评论: 0

摘要: 推荐理由时至今日,距离蒋氏去世已经40年有余,寻找真实的蒋介石,正确评价其功过是非,揭示其本相,对于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国共关系,正确认识和书写中国近代与现代的历史,有其必要;对于建立两岸的和平关系,实现中 ...


  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坚持抗战国策

  首都失陷,常常和国家沦亡相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一时间,日军骄横气焰达于极点,中国政府、中国军队、蒋介石个人都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怎么办?中国的路应该怎样走下去?

  12月15日,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当时的情况是:"主和主战,意见杂出,而主和者尤多。"① 汪精卫本来对抗战就信心不足,这时更加缺乏信心。次日,他向蒋介石提出,"想以第三者出而组织掩护"。② 显然,汪企图抛弃抗战国策,在国民政府之外另树一帜。孔祥熙这时也从"倾向和议"发展为"主和至力"。③ 18日,蒋介石日记云:"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④ 当时,陶德曼的调停还在继续,蒋介石担心日方有可能提出比较"和缓"的条件,诱使中国内部发生争执与动摇。26日,蒋介石得悉日方提出的新议和条件,发现较前"苛刻",认为"我国无从考虑,亦无从接受",内部不致纠纷,心头为之一安,决心"置之不理"。⑤ 2月7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讨论,主和意见仍占多数,于右任等甚至当面批评蒋介石"优柔而非英明"。⑥ 会上,蒋介石坚持拒和。28日,蒋与汪精卫、孔祥熙、张群谈话,声称"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订立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⑦ 次日,再与于右任、居正谈话,表示"抗战方针,不可变更。此种大难大节所关,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也。"⑧ 蒋介石认为,与日本议和,外战可停,而内战必起,国家定将出现大乱局面。次日日记云:"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① 1938年1月2日,蒋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② 他最终决定,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从8月13日至12月13日,蒋介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指挥抗战四个月,战略、战术呆板,对国际力量共同制裁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未能及时组织战略撤退,造成中国军队空前巨大的损失,但是,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在短时期内速胜的美梦。此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广大战场上就愈陷愈深,终致不能自拔。

  从战争学习战争。淞沪和南京之战期间,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必须懂得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不能在局部地区拼消耗;必须懂得运用阵地战、守卫战以外的其他作战形式。9月16日,蒋介石日记云:"上海之得失不关最后之成败,不必拘泥于此也。"③ 11月7日,日记再云:"此时各战区以发动游击战争,使敌所占领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之防不胜防也。"④ 12月1日日记云:"战败敌军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时间上作长期抗战,以消耗敌力;在空间上谋国际之干涉,与使敌军在广大区域驻多数兵力,使之欲罢不能,进退维谷,方能制敌之死命,贯彻我基本主张,此旨万不可稍有动摇。"⑤ 同月16日,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① 这些地方都说明,通过挫折和失败,蒋介石的战略思想有了长进。

  还在淞沪之战的紧张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必使倭寇侵略之武力摧毁灭绝,期达我民族斗争最后胜利之目的。"② 淞沪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国军人所表现出来的浴血苦战、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与牺牲精神必将长留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附记:蒋介石为何开辟新战场

  当华北战场危急之际,蒋介石主动开辟淞沪战场。旧说之一以为,这是蒋介石为了将日军的进攻矛头由自北而南引向由东而西,以免日军过早地攻占武汉,截断国民政府自南京西迁的道路,是一项很高明的战略决策云云。此说曾引起激烈争论。一派主张蒋在事前即有明确意识,一派主张蒋在事前并无明确意识。两说长期相持不下。

  关于开辟淞沪战场的原因,蒋1938年5月5日曾在《杂录》中写道:"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总之,倭寇进占京沪,其外交政策已陷于不可自拔之境,而其进占鲁南,则其整个军略亦陷于不可收拾之地也。"① 据此可知,当时蒋介石开辟淞沪战场的目的,在于分散日军兵力,粉碎其首先占领华北的侵略计划。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