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位作家曾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战斗过、生活过、工作过就把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那里。因而他的生命里,就有了那个地方的色彩,打下了那个地方的烙印,扎过生命中最旺盛的那条根。这个地方也将会成为他一辈子的牵挂,年纪越大,会越思念那个地方、那些人、那些事,也会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一个“结”。 在我们的“家”人当中,就有这样一些人和群体:战争年代,他们的父辈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自由参军入伍、保家卫国、驰骋沙场。而他们也或在战火中出生,或跟随父母的脚步,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几十年过去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又因为共同的情结,或集结成“部队”,或寻朋呼伴,发起了一场场红色“寻根”。 本期策划,就选择了这个特殊群体中的三个典型:一个是当年由广东北撤山东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后代组成的寻根团;一个是27军老战士后代组成的“华野九纵27军子弟之家”寻根团;还有一个是“家”人中众多老战士后代的寻根代表杨守国。他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寻根故事,但却又有着共同的初衷和信念:因为心中的那份红色情结,为了父辈那份记忆与精神的传承! 寻根:只为铭记 我们的父辈都是东江纵队的老战士,我们的家在广东,但我们的另一个“家”在山东。 69年前,东江纵队2583名抗日将士北撤至山东解放区,划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为了革命事业,我们的父辈血洒山东,埋骨齐鲁。齐鲁大地这块热土,成了我们的父辈及我们心中的第二故乡。 而山东人民也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的父辈。69年后,在今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一座镌刻着2204名抗日老战士姓名的“东江纵队抗日将士北撤山东纪念碑”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落成。它永远铭记着这支部队为山东的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也永远传承着北撤抗日将士与山东人民难以割舍的鱼水之情! 借此机会,我们这些当年还在襁褓中而现在已然霜发满头的后代们,也聚集到一起来山东寻根,来寻找当年那些被寄养却永远无法找回的“小伙伴”,来重温父辈当年的那些苦难与荣光! 大哥,你在哪里? 吕萍 吕小娟 吕小玲 吕小凤 吕小琨 两年前,为庆祝东江纵队成立70周年,东江纵队研究会在广州组织演出了自编歌舞《东纵战旗红》。当“北撤进行曲”响起,舞台上那位东纵战士在向母亲跪别,那位女战士要把孩子留给老乡的那一刻,我们姐妹几个都忍不住失声痛哭,泪眼滂沱,因为我们想起了你,在山东出生的大哥。 爸爸妈妈是1946年7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的,1947年在那里生下了你。听爸妈说你一出生就闻着战火硝烟,在妈妈的怀抱里颠簸在行军路上。当时,你长得虎头虎脑,很是逗人喜欢,也给妈妈她们艰难的日子带来了欢乐。然而,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决战阶段,战斗动员令下达了,要“减包袱,打济南”,妈妈只得忍痛将你送给当地的老乡抚养。那时候,妈妈连跟已经开赴前线的爸爸商量一下的时间都没有,就牵着一头母羊(羊奶将是喂养你的乳汁),在一个村子里(有的说是惠民,有的说是徒骇河两岸)寻了一户无儿无女的夫妇把你交给了他们抚养。妈妈忍住泪,匆匆离开你去追赶部队了。 妈妈牢牢地记住了“伍子贞”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小村子。爸爸妈妈随大军一直打到了广东,这时全国也解放了,但爸爸妈妈对你的牵挂和思念是无时无刻的。等妈妈的生活稍有安定,她就千里迢迢赶赴齐鲁大地上的小村子,想尽快接回心爱的儿子。但当她见到伍子贞时,却被告知孩子已经病逝了。妈妈怔住了,巨大的悲痛让她无泪无语。妈妈在转身离开伍子贞家时,却看见院子里晾晒着两三岁孩童的衣服,可面对妈妈疑惑的眼光,伍子贞坚定地摇着头,坚称大哥你已经去世了。 妈妈无奈,只得悻悻而归。妈妈回来后,听说当年与你一样被送给山东老乡的另外五个孩子,其中两个已经找回来了。爸爸妈妈焦急渴望的心情,使他们恨不得立即飞到小村子里去问个究竟。但很快他们就接到你的养父伍子贞的来信,内容就是寄养的孩子得了病去世了,对不起。一声对不起,让爸爸妈妈想起了在山东时,老乡们对东纵战士们的热情和呵护,为共产党的事业舍家舍命,这份恩情难忘。当年在那样险恶和艰辛的环境下,伍子贞夫妇能收养你,这就是大恩大德。 大哥,你别怪妈妈没再去找你,我们都知道,妈妈一直惦记着你。记得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要去北方,妈妈就拿出伍子贞的信给我们看,要我们路过山东时去找找你,并嘱托:如果见到大哥你,就告诉你,爸爸妈妈想你。见到伍子贞大叔,一定要好好感谢他。大哥,爸爸妈妈前几年已经双双仙逝了,但可能你至今还不知道你的亲生父母是谁吧? 我们的爸爸叫吕苏,是广东东莞高埗人。你不知道吧,我们的爸爸还是当年在东莞大岭山百花洞战斗中,亲手将日寇的长濑大队长击毙的抗日英雄呢。 我们的妈妈叫林月桂,当年随东纵北撤时,在美军的登陆舰上,一口流利的英语,让美国大兵都惊得目瞪口呆。 大哥,你还有四个妹妹吕萍、小娟、小玲、小凤和一个弟弟小琨。 今天,我们踩着父辈的足迹来到这向往已久的齐鲁大地,来到了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除了想看看爸爸妈妈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心里更想的是能在山东找到你,见到你。你今年应该有六十七八岁了吧? 大哥,你在哪儿? 寻根:只为感恩 在“家”人这批特殊的“寻根团”当中,还有一批人,他们本来就是山东人,根也在山东。战争年代,他们也同样被父母暂时寄养在老乡家里,但他们没有丢失,也没有夭亡。战争胜利后,他们幸运地被父母接回了身边。他们根在这里,本不必寻,但他们同样也踏上了寻根之旅,而他们“寻”的是一种回归、一种军民鱼水的恩情…… 爷爷,我回来了 杨守国 我的父亲叫杨荆石,上海新华艺专毕业,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9年2月,山东分局、山东纵队为培养国防艺术人才,创办了山东鲁迅艺术学校,我父亲任教务主任。1940年,父亲通过选举成为鲁中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蒙阴县的县长。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的母亲也投入到了火热的革命工作中。 1943年6月父亲牺牲后,母亲需要随时跟部队转移,8岁的我和3岁的妹妹,无法带在身边。当时,组织为了照顾这些革命者的孩子,就帮助在当地老百姓中寻找可以寄养孩子的家庭,这样既可以减轻革命负担,也有利于保证革命后代的安全。面对紧张的革命形势,母亲艰难做出决定:同意将我和妹妹寄养,含泪跟部队开拔。 当时我被分到沂南县岸堤镇大头村一位叫祖玉振的老中医家里。妹妹被分到了另一家,和我一同分到这家的还有另一军人的孩子吕振声。祖老爷子是一位非常开明的革命拥护者,平时救死扶伤,给军人、军属看病从不收费。一听我们是军人的孩子要寄养,二话没说就一口应承下来。他的儿子也是一名军人,因为在战斗中负伤致残,只能回家乡改做群众工作,当时他就主要负责安排军人孩子寄养工作。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加上孩子多,祖家的生活虽捉襟见肘,但他们却尽量不亏待我们这些“军娃娃”。他带着我们夏天打渔、采药,冬天打野雁、做火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了我们最“世外桃源”的童年。以致在后来的多少年中,每每想起这段经历,脑海中浮现的就只有祖爷爷的影子。 两年之后的1945年,抗战终于结束,形势稍稍改善,母亲便迫不及待地来接她日思夜想的儿子。看着生龙活虎的儿子,母亲握着祖老爷子的双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止不住的眼泪。分别的时候祖老爷子没有流泪,只是远远地、呆呆地看着,对朝夕相处两年的孙子的不舍,全都憋在了心里。 我和妹妹相继被接回后,开始上学。后来又与母亲随部队到了济南,再后来考到北京。那时年幼,虽时常想起那个“家”,但是年幼的我没有能力回去,母亲也还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中,仅有的便是经常回忆起那段时光。后来参加了工作,有能力了,但结束硝烟、百废待兴的祖国始终处于一波又一波的运动洪流之中。加上我的技术科研工作性质,从南到北几经辗转,母亲也在这些洪流中历经坎坷。在这种背景下,时代根本不允许你考虑任何个人的事,只能被洪流裹挟着快速前进,想回家看看的想法,在头脑里只能转瞬即逝。 我埋头在工作的岗位上一干便到了银发满头,尽管今年我已78岁,但依旧协助有关单位奋斗在技术一线。直到今年,我觉得不能再等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年过百岁的母亲,虽然忘了很多事情,但还是一直和我叨念着恩重如山的祖老爷子一家。 今年7月来济出差,我下决心要回去看一看。但由于当年年纪尚小,对具体的地名记不很清,只有祖老爷子的名字我记得清清楚楚。最终在亲戚的帮助下,几经辗转,回到了沂南县岸堤镇大头村——我和母亲牵挂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看着当年的老屋只剩下几块地基和祖老爷子摸了一辈子的药柜,我内心歉疚起来:对不起啊,爷爷,孙子现在才来看您! 在老乡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爷爷的孙子家。如今爷爷的孙子都有了孙子,爷爷的下一代仅剩他90岁的三女儿还在世,老人年事已高,也忘了很多事,但是她依旧喊出了我的名字:“守国,是守国来了啊!”听着老大姨的呼唤,我再也抑制不住积攒几十年的泪水。 从沂南归来后,我电话通知了当年同被寄养在爷爷家的吕振声。如今身在东北的他,在电话那头哭声不止。我和吕振声及妹妹约定,以后每年都回去,继续去寻找那条“根”。已经略显糊涂的母亲听到我的汇报后,似懂非懂地微笑点头,两个多月后的10月初,母亲带着微笑,安然与世长辞。或许,她心愿已了! 寻根:只为使命 山东是很多27军老战士念了一辈子的家乡和浴血奋战的疆场,从小受到父辈的耳濡目染,27军的后代也把自己当作了27军的一员,山东也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试图通过重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与父辈的心贴得更近。也试图通过寻根,感受自己作为老战士后代的使命。 读懂父辈 读懂自己 国庆假期,当人们拥挤于各个风景名胜时,27军后代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旅行——寻根。他们从祖国各地聚集到山东胶东,在这个27军诞生地寻觅父辈当年的足迹…… 代父辈回家看看 李良森是这次寻根之旅的发起者,他的父亲长期研究潍县团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李良森觉得传承革命历史尤为重要。为了设计好这次寻根之旅的路线,李良森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和史籍,策划、准备了足足5个月。从胶东第一支八路军部队诞生地莱州市沙河镇,到雷神庙战斗遗址,从天福山起义纪念地到平度战役纪念地,李良森大大小小策划了13个寻访地点。 李良森的寻根计划立刻得到了27军后代的响应,来自北京、江苏、河北和山东各地的20余名27军后代聚集了起来,开始在胶东地区爬山涉水,寻找父辈的印迹。 来自北京的王曙光格外积极,他在小时候随着父亲走访战友时,总会听到沙河镇、天福山等这些地名,当时不懂这些代表着什么。这次看到李良森策划的路线后,那些隐藏在深处的记忆突然浮现了出来。王曙光这次代替父亲重走了他战斗过的地方,每深入了解一场战役就似乎离父亲的心更近了些。 孙黄平的父亲和大姑都是八路军,大姑曾在八路军五旅鞋厂当过厂长,后来牺牲了。但大姑怎么牺牲的、牺牲在哪儿,家人始终寻不到音讯。奶奶和父亲都是带着遗憾、念着大姑的名字离世。这次在龙口市黄城阳村,听当地92岁的姜厚信老人回忆当年八路军大后方的情况,讲述着山里的被服厂、兵工厂的故事时,孙黄平忍不住问了一句:姜大爷,您知道这里的八路军鞋厂的事吗?姜大爷说:知道,我还知道鞋厂厂长的事。详细询问发现,那个厂长就是孙黄平的大姑。孙黄平一下子崩溃了,对着大山鞋厂方向嚎啕大哭起来:大姑,可找到您了。三代人的寻找啊,几十年了,终于有了您的下落了…… 这次寻根之旅,很多后代都找到了父辈的印迹,知道了更多父辈的故事。每到一处,看到当地的遗址,听到当地老人讲起当年的故事,大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进了中国,在山东等地烧杀掠抢,无恶不作,自己的父辈告别爹娘,血溅沙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家乡的场景。 识身体流淌血液之重量 很多27军的后代表示,他们的父亲生前绝口不提当年打仗的经历。以前他们不懂,这次很多人都似乎理解了一些。战争无比残酷,牺牲者无数。抗战英雄的光环荣耀,但却照不亮他们对战争痛楚的记忆,照不亮对牺牲战友的悲哀的怀念。 这次寻根让27军后代们读懂了父辈,更加理解父亲为何对子女要求异常严格,为何把战友,把军人身份看的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这次寻根,也让他们感觉到,因为自己身上流淌着老战士的血液,他们沾染了父辈的光荣,也有更大的责任。 在有胶东小延安之称的龙口市黄城阳村。刚一下车,一位大娘看到他们举着27军子弟之家的旗帜,就马上迎上前对大家说:上家吃饭去,我给你们做。那瞬间,就像是当年八路军的队伍回来了。在凤凰庄村,当守护着胶东抗大校长聂凤智故居的王家珍老人,听说队伍中的曙笑华的爸爸曾是胶东抗大的教员时,非要拉着大家走进老屋,摘了好多石榴给大家吃。王家珍说,他父亲是民兵,在打鬼子时牺牲了,他是遗腹子。他小时候,部队的卫生员为他理发,战士们每天都把自己的干粮留给他吃,他就是这么吃着部队粮长大的。为了父亲和养他长大的战士,王家珍担负起了看守聂凤智故居老屋的义务,“这老屋有来拆的,我都死活给拦住了”。 一路走来,27军后代感受到,因为是老战士后代,战争纪念地的父老乡亲对大家格外热情;因为是老战士后代,听到了很多其他人听不到的战争细节。27军后代也明白,因为是老战士后代,他们更有责任,让血与火的悲壮历史、让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不被忘记。 在崂山烈士陵园,27军后代一起在无名烈士墓前向无名烈士三鞠躬。他们说,这些无名烈士都是真正的大英雄,功勋永垂不朽,名字却无人知晓,他们需要每一个人来祭奠与缅怀。 站在烈士墓前、站在战争纪念地前、站在抗战遗址前,27军的后代总会一次次被触动。他们体会到了父辈的痛楚、光荣与梦想,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因为身上流淌着老战士的鲜血,他们更有责任把战争的细节、把抗战英雄的事迹、把军民鱼水之情谊了解与传承下去。 抗战岁月远去,抗战英雄也都老去,无数故事被隐埋。但相信,有老战士后代在,历史永远不会被淡忘。因为有无数老战士后代有着跟李良森共同的想法:什么功成名就,什么财富万贯,都比不上这些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前辈重要。 结语:有一种记忆,叫传承 其实,对于这些“寻根团”的特殊“寻根”,如果你没身在其间,就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感受,或许也很难全部读懂他们的意义,但那些光辉的岁月,永远都不是一张黑白照片,它永远都是丰满而立体的;那些动人的故事,不管是铭记、缅怀还是感恩,老战士的儿女们都会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在去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而其实把老一辈的革命传统、红色精神挖掘出来、传承下去,也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点之一。不管是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作为共和国的建设者,我们亦不是旁观者。我们也确实都需要时常想想过去;因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