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毛存,《吕梁英雄传》中雷石柱的原型人物,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神枪手”和“爆炸英雄”。日伪军用尽各种手段要除掉他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郝毛存战斗队”,他们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流传很广。 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传奇英雄人物的儿子李乃胜,听他讲述了抗战期间吕梁英雄郝毛存和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奋战的故事。 郝毛存,是郝建忠的原名。他1926年生于山西省静乐县娄烦镇蒲峪村(现属娄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4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华国锋同志负责的区武委会指挥下,郝毛存同志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成长为人民武装自卫队队员、民兵中队长、武工队队员、民兵联防战斗队队长、区民兵大队长、县武委会副主任等。 米峪镇大捷 1940年6月,郝毛存和战友郝安有加入由汾河两岸十几个村300多名民兵组成的联防战斗队,参加了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师和张宗逊领导的三五八旅在娄烦米峪镇歼灭日寇的战斗。5天的血战中,民兵联防队奋勇杀敌,大力支援了八路军主力作战,取得了全歼日寇村上大队(又名老虎大队)700多人的胜利。米峪镇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抗日斗志,坚定了郝毛存驱逐日寇的决心。 吞吃情报 开展地雷战 郝毛存挨家挨户用亲身经历向群众宣传地雷的威力,他首先教会家里的妇女儿童在自家院里埋雷、在大门上挂雷,并以此为示范,逐步让全村男女老少都学会了埋制地雷,提高群众的自卫能力和保卫家园的能力。冬天利用反“扫荡”的间隙开办讲武堂,组织民兵扫盐碱土熬硝配制炸药,自制手榴弹和地雷,除自用外还支援了阳曲的民兵联防队。 1943年,郝毛存带领民兵白天化整为零,深入敌后袭扰鬼子。夜间摸哨楼、拔据点、抓汉奸。在敌据点、炮楼周围布满地雷,严密围困挤压据点中的日寇。为防敌人挖雷,他动脑筋钻研造出了拉雷、挂雷、踏雷、滚雷、石雷、手雷(碰雷)、子母雷、自发雷等几十种土地雷。在娄烦的交通要道、静忻公路和汾河两岸的大地上摆开了地雷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迷惑敌人,让鬼子寸步难行,不敢出来“扫荡”。一次郝毛存制作的“自发雷”被日军探出,日寇工兵如获至宝,带着“战利品”回据点,没想到在静乐城四口处爆炸,7个日本鬼子当场被炸飞,另外8个被炸伤。爆炸英雄威震四方,日伪军闻风丧胆。宪兵队贴出告示,悬赏500大洋换取他的人头。 虎口夺粮 在1943年至1944年秋季攻势中,抗日军民艰难度日,严重缺少粮食。郝毛存带领民兵坚持劳武结合,边发展生产,边从鬼子的粮库里抢夺粮食。1943年7月l5日,郝毛存组织7个村的80多名群众在12名民兵掩护下,从敌粮库中抢出8000多斤大米、小米。1943年秋抢粮时,他率6名民兵带着3斤煤油和苇草摸黑到敌粮库小西门哨楼,点着泼有煤油的苇草,瞬间火光冲天,风助火势,3个炮楼很快被烧塌,13个日伪军被烧死,4挺“拐把子”机枪被烧毁,为军民秋季抢粮打开了通道。 1943年年底,郝毛存带领民兵和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到敌人眼皮底下的粮仓抢夺被敌人抢走的粮食。 英雄事迹传四方 驻守娄烦的日寇修筑了大大小小13座碉堡,形成环形防御火力网。敌工事中设有吊桥、壕沟、铁丝网,层层设防,暗堡地道相连,固若金汤。周围还有大小40多个据点,驻守着3000多名日寇。 1944年农历腊月二十八,静乐城100多名鬼子给城外据点送春节食品准备过年。郝毛存率战斗队埋伏城北堵截,因敌行动有变,埋好的地雷来不及重埋,郝毛存灵机一动把随身携带的5个地雷掩放在敌人出城的必经路上。放过敌人的先头部队,等大队人马进入伏击区时,5个地雷齐爆,炸得敌人乱作一团,民兵战斗队四面合击,消灭了这股敌军。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盟邦记者团”从延安一路参观采访解放区军民抗日壮举,在娄烦目睹了这一幕战斗场面。美国、英国的多家报刊报道了娄烦军民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神枪手”和“爆炸英雄” 1945年4月,郝毛存奉命带领民兵联防队参加了八路军包围丰润和静乐城日伪军的行动。 在晋绥边区、汾河两岸,到处传颂着郝毛存同志的英雄事迹。晋绥军民把他的英雄事迹编成歌剧《战斗英雄郝毛存》,鼓舞了抗战军民。1944年秋,晋绥根据地抗日宣传队又编排了独幕话剧《民兵英雄郝毛存》,在天池店抗日政府召开的庆功大会上演出。娄烦城解放后,在抗日政府召开的胜利大会上,连续演出。 1944年9月,郝毛存被推选为“十名甲等民兵英雄第一名”出席了晋绥边区群英会,在大会上介绍了战斗经验。受到了晋绥军区司令员兼一二○师师长贺龙和政委关向应等领导的亲切接见。《晋绥日报》《晋绥大众报》《抗战日报》等刊登了他的英雄事迹。1945年春天,著名作家马烽、西戎以郝毛存同志及他的民兵英雄战友们的事迹为原型,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英雄故事95回。1946年印成单行本,1949年完成了红色经典小说《吕梁英雄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