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相关链接 查看内容

新“24孝”标准怎能“滥竽充

2012-8-21 10:3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36| 评论: 0

摘要: 新“24孝”标准怎能“滥竽充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8月14日《新京报》) 俗话说“百善孝 ...

新“24孝”标准怎能“滥竽充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8月14日《新京报》)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亲尝汤药”、“卖身葬父”、“怀橘遗亲”、“涌泉跃鲤”等“二十四孝”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传为佳话,为世人所传诵。随着时代的发展,发布新的“24孝”标准,显得很有必要,可以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予以规范,对现代社会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应该说,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初衷是好的,整体倡导的是尊老爱老之风。然而综观新“24孝”的各项标准细则,却让人有“滥竽充数”之感,所引发的争议让其意义大打折扣,能起到的成效也不言而喻。

    首先是标准的制定缺乏可行性。新“24孝”中的“教父母学会上网”、“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为父母建立“关爱卡”等,并不具备可行性。现代社会,虽然上网不是什么难事,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人还挣扎在生活的边缘,电脑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陌生事物,更别说学会上网,比如绝大多数农民工都不会上网。倘若自己不会上网,又如何教父母上网?况且即使自己会上网,一些老人的年纪偏高、知识有限,学会上网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如此一来不会上网的老人必定大量存在,以此来衡量儿女是否“孝”无疑有失偏颇。再说“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一些子女在本地工作还能实现,但现实中许多人在外地工作,甚至出国工作,带父母参观工作的地方岂非强人所难?此外,为父母建立“关爱卡”,“关爱卡”这一陌生名词,许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又如何能写进“孝”的标准之中?

    其次是标准的重复与雷同缺乏严谨性。古代“二十四孝”是取自24个不同的故事,而新“24孝”却大有凑数之嫌,一些标准的重复堆砌,让标准显得不伦不类。比如“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这三项完全可以归纳为一项,即“多陪父母进行怀旧活动”,再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与“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也可以归纳为一项,即“多带爱人子女回家陪伴父母”。能够归纳的标准还有不少,总而言之,新“24孝”实际远远不具备24项,硬性“拉伸”的新“24孝”已让标准自降身价,又怎能起到指导性与规范作用?

    新“24孝”既然是“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如此才能科学制定标准,一经发布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反观已经发布的新“24孝”,无疑缺乏这些细致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其及时修订,让新“24孝”名副其实,才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敬老、爱老、助老、孝老”成为更多人的实际行动。(长江网 林萧)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