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参与筹建“国环办”至今,金鉴明亲历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至今的全过程。1982年,经过第一次机构改革,国家在“国环办”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正部级的环保总局,2008年改为国务院单独的组成部门环境保护部。金鉴明一直在其中积极发挥科技骨干的作用,曾任自然保护处处长、国家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等职。 近20年来,金鉴明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将生态学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中。在他看来,生态发展不是抽象的“虚词”,而是包涵着丰富的思想和扎实的行动。他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金鉴明和同事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生态农业试点,将国外生态农场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各种物质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能耗生产尽可能多的绿色产品,一些蔬菜、水果还出口到国外,开创了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先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浙江宁波的滕头村生态建设,是另一个金鉴明更为满意的项目。在他的积极促进下,20世纪90年代,“滕头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成为中国第一个村级环保机构,对引进有污染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制”,把已有污染企业全部转型为绿色制造、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过十余年的建设,2007年,滕头村获首批“世界十佳和谐乡村”荣誉。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以其为原型的“滕头馆”在全球申报的“最佳实践区”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乡村案例。 他还主持推动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城市——江苏省张家港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金鉴明的直接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张家港市率先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从爆破拆除市政府大院食堂的大烟囱开始,全市范围发起了“烟囱革命”,拆除燃煤锅炉500余台、砖制烟囱100余根;以沙钢为代表的冶金、制药、化工等高污染企业,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三废”中抠回巨大经济效益,并将污染排放降到最低,部分区域实现零排放;昔日又黑又臭、被市民戏称为“龙须沟”的城中小河,彻底整治成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的“城市会客厅”……“把自然融入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这是金鉴明心目中的现代城市发展应有之义。 从浙江安吉县的竹业工农生态循环产业链模式,到实现电力零消耗、环境零污染的河北金隅水泥企业生态发展探索,再到有“低碳硅谷”之称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金鉴明不遗余力希望把生态发展的理念推广到全国的农村、企业和城市,并努力通过切实有效的探索使环保成为一件“多赢”的好事。 至今,已83岁高龄的金鉴明仍然奔波于全国各地,每个月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出差。每天工作至凌晨,已是他多年的习惯。他说,在忙忙碌碌中,几乎都忘了自己已经80多岁。他希望,在耄耋之年,继续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