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明 磊 落 勤 政 清 廉 —老领导们的为官之德 济宁五交化站离休干部 刘来荣 经过革命战争长期考验的老党员、老干部,在经济建设时期严守“两个务必”,坚持党的理想信念,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认真务实做好本职工作,深得广大群众的敬重。他们个人或许并无十分突出的政绩,但在一些普通寻常的事上,却异乎寻常的深入人心,成为后来为官者修身立德的典范。 一、艰苦朴素,不搞特殊。 建国后供给制改行工资制,虽分级别,但差距不大,况且住房、家具都是公家的,私人财物很少,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及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基本相同。当时因公出发各级干部也都一样,近趟步行、骑自行车,远路乘公交车、坐火车,到县、乡(区、镇、公社)住单位或招待所,买饭票吃食堂,没有烟茶招待,不兴酒席宴请,更无礼品馈赠。下农村调查研究或参加劳动,长期可集体自炊,短期交现钱、粮票与群众同吃,谁也不能特殊。下级机关的人到上级也是由招待所安排食宿,除会议外,没有公费招待。 当年不兴公费接待,看似冷漠淡薄,实则温馨亲切。当时领导特别交待身边工作人员,接待来宾,不论上级下级,见面先打招呼让坐,递上一杯白开水。然后再洽谈工作,即使互不相识也拉近了关系。 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政治上偏左、经济发展滞后,各级干部仍是一心扑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工作上。一九六五年地委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曾拟定了滨湖、平原、山区各自不同的发展治理规划,书记、专员亲自带领工作组蹲点搞样板田。“文革”初期,规划的实施曾短暂受阻,到一九六八年又得以继续推进。滨湖地区稻改面积扩大;平原地区有的已接近实现“双千”(千眼机井、千部农机)“百千万”( 亩产百斤棉、千斤粮、万斤地瓜)的目标;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也得以延续拓展。 农业生产发展,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机。当时为接纳沿海地区迁入或新建工厂,地区抽调干部和在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大中院校毕业生展开工业会战,眼光瞻前的县也在短短几年内引进了四、五家新兴工厂和一个大型企业,并将县委大院腾出来办了工厂。蓬蓬勃勃的工业会战,机械、纺织、轻工、化工、能源等工矿企业拔地而起,从而彻底改变了济宁工业落后的局面,为全地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能上能下,办事认真。 过去,机关 、企业相互调动极为平常。有位曾任济宁市(时为专辖市)市长的老领导,调任某商业二级站经理,职级(正县、十四级)没变,工作的重量明显减轻,然而他却举轻若重,认真负责,不仅对购销调存了如指掌,亲自把关,且严格经营纪律,禁止任何人私下受授国家物资。其事必亲躬,清正严明却招来非议,“文革”受冲击,甚至其子就业也不顺畅。其子是在家待业的高中毕业生,当时本单位就有招收身边只一个子女的指标,有人却以其丧偶后再婚不到一年的老伴有女儿在本单位工作,即视其身边已有儿女,其子必须下乡。对此,他不埋怨、不申辩、更不托人求情,毅然按当时的政策退休让儿子顶替就业。 从机关到企业,有提升、有平调,也有因故降级的。专属某局局长,不明原因被定为阶级异已分子,开除党籍降五级工资下放到原籍县房管所维修队当保管员,在一间十几平方的仓库兼宿舍里呆了十几年,直到其平凡恢复党籍、恢复工资级别前,始终将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物件排放井然有序,收发即清即结,从没误过事,从没出过错,维修队的干部职工都夸他是个好管家,却没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个县处级的局长。 四、忠诚于党,坚定不移。 原地区财政局长,“三反“时曾被批斗、扫大街,他相信运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意义,经受考验无怨无悔,终生严格自律,一辈子清清白白一尘不染。 有位一九四一年参加革命一九五八年却被诬为**的老同志,送农场劳改,妻子儿女都受牵连,五个孩子中还有一个患病死亡。他申诉、等待,一九七二年始平凡恢复了党籍、政藉、职务和工资级别,当时不少好心的同志鼓动他申诉补发十四年的工资,他说:“我十四年盼望的就是向党表明我是从没玷污共产党员称号的忠诚的共产党员,现在盼望实现了,恢复党籍比什么都重要,没工资的十四年已经过去,补发已没必要”。 老领导老同志两袖清风从政,全心全意为民,与现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八项规定,反腐倡廉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这些自知黄昏晚的白发翁妪,更要继承发扬老领导老同志们的优良传统,紧跟党中央、坚定党的信念,为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好声音,增添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