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父亲的故事——莱西 王志权

2015-10-28 09:22| 发布者: 家网编辑10| 查看: 962| 评论: 0

摘要: 父亲生前曾是县委组织部长,人戏称“干部的干部”,离休后已逝去。每当想起他曾经经历的一些故事,让我终生难忘。现略述一二,算着对他的悼念。那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风气正浓。1975年父亲带领几位青年 ...

父亲生前曾是县委组织部长,人戏称“干部的干部”,离休后已逝去。每当想起他曾经经历的一些故事,让我终生难忘。现略述一二,算着对他的悼念。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风气正浓。1975年父亲带领几位青年干部到农村“蹲点”改造后进队(村)的贫穷落后面貌。

进村后才知道,那里的环境条件太不济了。“学大寨”学什么?大寨是开山劈岭,整修梯田而改变原貌,而这里是涝洼,地势很低,夏季雨水一大,到处是一片汪洋,这里有句民谣:“高粱一杆枪,苞米软丢荡,地瓜不爬蔓,豆子喝了汤。”又说“十年九不收,收一收吃九秋”,实际那九秋完全是靠国家“统销”度日。年年度荒不断荒。要改变现状靠什么?群众说,有办法,那就是疏渠浚河,挖沟抬田,实行“沟畦洫田”,使排水畅通,抬高地面,这才是根本。但是人心太散,就是全村两千多口人没有一人愿意充当这个“领头羊”。是啊,这正是工作队要抓的“牛鼻子”。

这年也就是1976年冬季,按照规划工程全面铺开了,地头秫秸搭工棚是食宿的落脚点,田间到处插有红旗、标语牌,什么“天大寒人大干”“地冻三尺不怕难”,真有大战山河的气魄。这期间工作队员们是首当其冲的。有一天父亲劳作中,突然一阵头脑眩晕,眼前一黑倒在地地里,大伙把他送回宿舍。房东大娘见状心中不安的说:“你年岁这么大了,不能和年轻人一样拼劲,你是劳累太重,加受寒,头还发热哪。”便东门西户忙开了,找来了葛根、芫条、蛇脱、构藤之类烧水、煎汤,中午又把家中珍藏的小许面粉擀面条,为了避免父亲推辞不吃,还掺了些地瓜淀粉,说是黑面做的全家都吃。父亲很机灵,见哪面条又细又长,知道地瓜粉哪有这劲道,便婉言谢绝。大娘岂肯作罢,争执许久也未能如愿,最后彼此都流着不同感受的眼泪,结束了这尴尬场面。说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了,反问父亲:“你们这样做太过分了吧,似乎没有人情味了,是吗?”父亲笑了笑,立刻又严肃起来说:“一碗面条是小事,但是作为共产党员,又作为工作队负责人来说,执行纪律,践行自己的诺言则是必须的呀!因为我们刚进村时就对村民严肃认真地宣布纪律,我们来和大家‘三同’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上‘三不吃’(鱼、肉、蛋),最后我们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又加了一条,即大米白面不吃。这是我们自己许下的诺言,也是纪律,不能因情况特殊而违背,也不可搞下不为例。”

是啊,父亲的为人、处事我们都是了解的,哪怕家务小事也动不动拿原则“吓人”。对外办事不屑说,更是如此。譬如,在机关工作中,有一次,一位军队转业干部因情况特殊不宜到乡镇工作,便到家中找父亲解释情况,去时还带了两瓶名酒,临走时父亲说什么也不肯收下,硬逼他拿走。最后那人很不情愿的愤愤而去,一连多日见了父亲也不予理睬。后来觉得工作的安排感到称心如意,便经常拿出他的口头禅:“理解万岁。”

父亲的脾气、作风是长期形成的,不管时代背景、上下级关系,或亲朋好友,总一贯之。为此,受到不少抱怨,在工作中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伤害。可是奇怪,他面对这些事从来不懊不恼,泰然处之。他常说:“权力”和“权利”不能混淆,不能以“组织之力”取“个人之利”。他引用毛主席曾经说过的话:“要想升官发财,那你就走错门了”。他坚信这话是对的,而且始终践行。直到离退休他觉得心中坦荡,乐观向上,他说每日睡眠沉稳,“吃嘛嘛香”!

如今父亲不在了,但他的一些小故事,使我终身难忘,也是我辈无形的榜样。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