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笔者走进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的一处院落,和全国老年期刊界的同行们一同前往看望抗联老战士李敏。 院落位于闹市区,铁门并不高大而且略显陈旧。对于院落的主人,我们都充满了好奇。一位91岁的老太太,抗联老战士,该是怎样的颤颤巍巍、老态龙钟呢? 门扉初开,一座不小的庭院映入眼帘。院中央有树有草,浓荫蔽日,放眼望去,树和草都随意地长着,并无太多的修葺。最醒目的是环绕在院内四周的碑刻。碑材大小各异,内容诸如“抗联精神昭日月”“英雄伟绩育后人”“浩然正气”等,字体并无书法的讲究,但写得认真,刻得凝重。在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座二层老式建筑前,一幅高约 稍顷,黑龙江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唐丽陪同一位老人走出楼门。刹那间,我们有些迟疑。一头乌黑的烫发,一幅金丝边眼镜,一顶别致的军帽,一身抗联军装,胸前缀着数枚纪念章,尤其是一幅打得结实美观的绑腿,稳健的步伐,坚毅的表情,她向我们走来。不错,这就是李敏。 无人不在惊叹,是年过九旬的抗联老战士吗?太不可思议了。岁月虽然在她面颊上留下了痕迹,但那挺直的脊梁、标准的军姿、敏捷的思维,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面对采访者,李敏直言不讳。她说:“抗联的故事,我可以讲8天,大家时间有限,可以就你们感兴趣的事情向我提问。” 出于对老人的敬意,我们希望她坐下来接受采访。但李敏出人意料地说:“我要站着讲,我站几个小时没问题,我吃饭都站着吃。” 若非钢铁意志,如果没有经过抗联艰苦岁月的洗礼,倘无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又有几人能做到这样?我们对这位九旬老人的传奇人生不禁多出了几分探求的急迫。 从老人从容不迫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李敏是朝鲜族,1924年出生。李敏的父亲是地下党,哥哥是抗联战士。“九·一八”事变后,年仅7岁的李敏在村里参加了列宁主义儿童团。1936年的冬天,正在搞宣传的李敏和小伙伴们被日本骑兵冲散。逃亡几天后,12岁的李敏上山参加了抗联。从那时起,她就在抗日名将李兆麟将军麾下转战白山黑水,成为抗联队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 1938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长白山以北的完达山脉。日伪军趁着大雪,进山对抗联第六军一师进行围剿。李敏所在的密营被服厂、医院遭到日军包围,指导员裴成春在阻击中身负重伤仍坚决掩护战友撤退。她对李敏等人说:“你们快走,我在后面掩护!”当时,西面是悬崖绝壁,数丈深渊;南面是又宽又长的雪沟子;东山较近,有树木可以隐蔽。李敏趟着没膝的积雪开道,却没见人跟上来。转身一看,她发现本来跟在身后的战友又被包围了。不远处一个骑马的日本军官马刀一指,“哒哒哒”一梭子弹打来。李敏机智地滚进一个雪窝子里隐蔽起来,才得以虎口脱险。这次战斗,一个女兵排只有李敏突围出来。 经过数年苦斗,3万余人的抗联队伍,只剩下千余人。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他们退到苏联境内休整,编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李敏在那里接受了前线救护和无线电联络等训练,还成为中国首批具备伞降能力的女特种兵。回国后,李敏先后完成侦察、通信联络、破坏敌占区桥梁铁路仓库等多项任务,还参加了摧毁日军黑河军事要塞的作战行动。2005年,李敏被俄罗斯政府授予“朱可夫勋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抗联岁月虽然已过去70年,但李敏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们。李敏非常崇敬抗日名将赵尚志,至今她还珍藏着赵尚志用过的碗和受伤时一块染血的床单。1987年冬天,一位从事战争史研究的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林郁)采访了李敏。李敏向她讲述了曾多次到长春般若寺寻找赵尚志头颅的经过。山崎回国后找到当年策划杀害赵尚志的东城政雄,获得重要线索。历经曲折,终于找到赵尚志将军的颅骨,英雄忠魂得以安息。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的双腿早已酸困不已,大家轮番坐在凳子上听老人讲述,唯独李敏还在笔直地站着,老人毫无倦意,她的战斗回忆好像才刚刚开始。 回忆起抗联岁月的艰苦,讲到战友牺牲时的壮烈,我们都无不动容。至此,我终于理解了李敏的精神风貌。她像一棵青松巍然屹立,支撑她的是抗联的革命精神。岁月在流淌,人可以老去,抗联精神永远不死。 采访结束后,我们参观了室内的展览,观看了老人亲自领队参加的抗联精神宣传队歌曲演唱和队形表演。当李敏手持抗联旗帜迈着坚定步伐伴着乐曲在队形变换中昂首行进时,我分明看到了在苍茫无际的林海雪原上盛开着一朵铿锵玫瑰,残阳如血,愈开愈艳…… 李敏(中)与抗联精神宣传队员在进行队形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