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送尿检的荒谬之处 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绿茶尿检”:早在5年前,就发生过类似事件。2007年3月19日,某著名网站刊发一则新闻,称记者用绿茶当尿液样本送检后检出炎症,并认为在现代高自动化的仪器辅助加上镜检后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医院工作作风极不严谨所致。 绿茶送检检出毛病并不奇怪 在2007年“绿茶检出炎症”事件被抛到风口浪尖之后,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92家三级甲等医院用茶水做尿常规化验,结果在136份化验单中,未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为9份,占总数的6.6%;检出“阳性”项目的报告单为127份,占总数93 .4%。(2007年4月9日《人民日报》)。 卫生部随即也作出回应。专家一致认为,医疗机构的检验仪器,是针对有特别指向的检验品。比如尿检仪器,它没有鉴定样本是否为尿液的程序,其任务对提供的样本等同于尿样,自动识别白细胞、红细胞、胆红素等指标的含量;如果放进去的是茶水,只要其中含有和尿液中可能检出的相同或类似物质,仪器就会自动辨别生成结果。 “绿茶当尿”是缺乏科学素养的尴尬表现 虽然记者这样做也许只是为了证明医院检查结果的荒唐,但显然忽略了最基本的科学常识。以某款市面上常见的绿茶饮料为例,其配料表显示含有“水、白砂糖、绿茶茶叶、蜂蜜”及大量食品添加剂。如果谁的尿液里有这么“丰富”的内容,检查结果正常才叫奇怪。 既然有了2007年“茶水验尿”这样的前车之鉴,央视记者就应该汲取经验教训,在调查之前做一番细致的准备工作,而不能只是想当然。比如在产生“用绿茶假装尿液”这样的“创意”之后,找专业的医生做一些咨询,就能够有效避免做了外行还自以为得计的尴尬事出现。 此类“钓鱼暗访”有违职业道德 降低公信力 正如郭冬临在春晚小品中所说的那样:“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在此次事件中,记者的暗访过程违背了医患关系的信赖原则,若再以“设备检测形同虚设”作为判断依据,得出的结论便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媒体和患者并非不可以质疑医生过度治疗,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只是验证过程应当严谨,如以同样的尿液分送不同医疗机构检测,得出的结果就相对有说服力,只是少了一些哗众取宠的意味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