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寻访安丘城顶山上的齐长城遗址

2015-10-16 08:39|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1936| 评论: 20|原作者: 云山千叠

摘要: 近日,安丘党校组织教师开展了一次旨在促进“教育与健身”的徒步考察寻访齐长城安丘城顶山段及城顶山战役遗址、深入了解安丘历史、进行伟大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活动。活动北起城顶山山北脚下,目的地是城顶山南畔该校 ...
1.JPG


    近日,安丘党校组织教师开展了一次旨在促进“教育与健身”的徒步考察寻访齐长城安丘城顶山段及城顶山战役遗址、深入了解安丘历史、进行伟大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活动。活动北起城顶山山北脚下,目的地是城顶山南畔该校帮扶点——安丘石埠子镇柳河峪建在南顶子山上的新村,沿途主要有多处齐长城遗址,再是属于城顶山战役的多处战斗发生地。

关于齐长城安丘段的有关网络资料

一、齐长城安丘段·概述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齐国为争霸天下而修建的军事巨防,它修建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485年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齐长城横亘于山东境内,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北,横越泰沂山区,东至黄海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途经18个县市区,全长618,893米合1237.8里,遗址高在2米—5米间,宽在7米—15米间,现存遗址长度398,328米,占总长度的64.36%。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初期,完成于战国,先后有19位齐王参与修建长城,分三段筑建,先西段,以防鲁、晋等国,再东段,以备楚,后中段,使整个长城连为一体。长城沿山脊修建,蜿蜓曲折,根据不同的地势,或石块垒筑,或灰土夯筑,或以沙石混筑,或以陡崖为城,在崇山峻岭中,绵延逶迤,十分壮观。
  安丘境内齐长城自西南与临朐、沂水交界处太平山入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至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市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与沂水复线的第二段相接,途经石门顶、石虎山、磨山、大车山、紫草山、城顶山、摘药山等主要山峰,跨越75座山头,全长46,550米,合93里多,现有遗址39,000米,占总长度的83.7%,途经郚山、柘山、庵上、石埠子等镇。长城沿山势修建,沿线地质为玄武岩、火山岩、麻岩、粘土、砂土等,构筑用料多就地取材,或石块垒筑,或沙土夯筑,或以山体陡崖为城,两侧成堆的擂石、山寨遗迹和峰燧等依稀尚存。
    齐长城从太平山向东,沿与沂水边界线至青石胡同,长12,300米,除西太平山2,000米左右辟为农田外,均有遗址,沿山南崖走向,自西向东有烽火台遗址和山寨遗迹;至青石胡同后,由东行转东北行,穿越磨山、大车山、紫草山等山峰,至马时沟村北山遗址连续不断,长14,750米,平均宽度约12米,高约3.6米;从马时沟村北向东南转西南再转南,穿越北河水库、悬崮山、峰山、城顶山、搁灯山、钟楼顶、摘药山、虎崖等山峰,至浯河有遗址,长19,500米,遗址平均宽度约11米,高约3米,峰山顶有城堡遗址,据访,为清代乡民为防捻军修建的“围子墙”;城顶山西南有双面墙体,宽约5.5米,高约2.5米,山上关隘被拆除。太平山海拔523米,为境内群山之冠,山体为玄武岩,四周陡峭,其顶极广,当地人称“八里长,八里宽,中有四十八顷田”,沿山南麓有城址。右为大王村北崖,1994年,当地农民曾在城址下挖出尸骨、灶坑、草木灰及烧土等。1996年,七箭村村民王国奎曾在青石胡同西侧1600米处的城址上土垄内挖出青铜冷兵器接头。城顶山遗址上,1943年国民党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率部在此与日寇血战(于学忠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修建的战壕、指挥所掩体等依然尚存,有的地段借用墙基加高加厚加固十分明显。摘药山东山脚有双面墙体,宽约7米,高约3米,虎崖南山脚至浯河约1400米的遗址被辟为农田,已无墙基踪迹。
    有关齐长城的史料记载及安丘段修筑的大致时间,《竹书纪年》载:“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明万历《安丘县志》载:“ 八十里(县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长城岭。”又载:“古长城,一名长城岭,在太平山上。” 清光绪《临朐县志》载:“长城在大岘山上,沿沟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据史载考,安丘段齐长城应属东段长城,应是在齐宣王以后修建的。
    安丘段齐长城的重要特征为一复线长城,是齐长城三条复线中最长的一条。这条复线长城,自临朐与沂水交界处脖根腿南山与主线长城分离,自东北行至临安丘交界处太平山,进入安丘境内,沿主要山峰东行南折过浯水,达安丘与沂水交界处卧牛城,进入沂水境内,沿沂莒边界南行至三楞山与南部长城主线会合,全长63,890米。
    安丘齐长城沿线文物古迹众多,独具特色,有城顶山南麓的公冶长书院,有城顶山东麓的庵上石坊,有摘药山南麓的齐召忽墓等等。
    安丘齐长城沿线还有许多美妙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如大车山下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摘药山上老子庙的传说;城顶山下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擂鼓山上关羽“试刀石”的传说等。
    安丘齐长城遗址的城顶山段和大车山段,因植被茂密,树木葱郁,苍松怪石,风景秀丽,正在建成旅游开发区。城顶山为安丘境内历史文化名山,海拔429米,因山顶有齐长城和山南麓有公冶长书院,又称齐城山和书院山。大车山,相传齐国修建长城时,有位大夫乘车前往视察,行至该处山岭时,车辆损毁,弃之山下,故取名大车山,现已建成五龙山风景区,因该段山势五脉相拥,巧似五条龙相聚首,建风景区时,便以五龙山命名。
    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是山东人民的骄傲与自豪,它与万里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齐长城是山东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象一条巨龙横卧在齐鲁大地上,将黄河、泰山、大海连为一体,成为神州大地上一项独特的文化景观,岁月苍桑,时光荏苒,现在它虽然只剩下残墙断垣,但山东人民建造的齐长城是不朽的。2001年6月,齐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齐长城》,路宗元等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齐长城遗址》,刘冠军撰文,安丘市人民政府网站。

二、齐长城修缮工程24日启动,安丘城顶山段在列

     安丘讯  据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介绍,我国建筑年代最为久远的长城——齐长城的修缮工程于2015年6月24日正式启动。首批修缮工程包括18个段落,设计总长度61公里,投资预算达2.08亿元。
     齐长城首批修缮工程以济南长清区至陡岭子段为起点,包括沂水县穆陵关西段、安丘城顶山段、黄岛黄山至陡楼段等18个段落,设计总长度达61公里,横跨8市、10县区,预计投资2.08亿元,其中国家、省到位资金9000万元。
     此外,谢治秀表示,山东今年将重点实施一系列针对齐长城的修复工程,包括对齐长城墙体的保护、沿线两侧山坡区域自然环境恢复治理、相关军事设施和村镇兵营遗址的保护等工程。通过这一系列工程,山东省将打造“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用文化遗产展示、沿线景观建设、文物旅游设施提升等手段建设历史文化景观带。
     齐长城位于山东境内,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首开长城建筑史的先河。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途经济南、泰安、淄博、临沂、青岛等8市、17县,全长641.32公里。
                                                                    (刘春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28
本帖最后由 云山千叠 于 2015-10-14 09:32 编辑

1、3.JPG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29
2.JPG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29
3.JPG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29
本帖最后由 云山千叠 于 2015-10-14 14:47 编辑

IMG_2169.JPG

1、6.JPG


IMG_2368.JPG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30
1、4.JPG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31
4、齐长城西门.JPG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31
5.JPG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34
本帖最后由 云山千叠 于 2015-10-14 14:57 编辑

4、图为党校老师徒步考察齐长城遗址.JPG

4、2党校老师徒步考察齐长城.JPG


       近日,安丘党校组织教师开展了旨在促进“教育与健身”的徒步考察寻访齐长城安丘城顶山段及城顶山战役遗址、深入了解安丘历史、进行伟大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活动。活动北起城顶山脚下,目的地是该校帮扶点安丘石埠子镇柳河峪建在南山顶子上的新村,沿途主要有多处齐长城遗址,再是属于当年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奋勇抗击日寇之城顶山战役的多处战斗发生地。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38
a齐长城总览图.jpg

齐长城总览图(摘自网络)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40
b齐长城复原貌.png

齐长城复原图(摘自网络)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41
本帖最后由 云山千叠 于 2015-10-14 10:06 编辑

c.JPG

城顶山导游图上的齐长城标识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42
14城顶山北面.JPG

城顶山雄姿(北面)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43
15城顶山南面.JPG

城顶山雄姿(南面)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09:44
本帖最后由 云山千叠 于 2015-10-14 14:51 编辑

16城顶山南部山脉.JPG

绵延的城顶山山脉局部(西屋山头及南顶子山),山间公路连接柳河峪老村、新村

    长期以来,对于城顶山战役的记载是比较零散的,并且一些相关材料多关注战役中最高职务和最高军衔者周复将军的牺牲经过。其实,城顶山战役至少由三场战斗组成,即城顶山山顶的围子墙之战、一直被遗忘的“十二拐战斗”和“恶沟战斗”在这几场战斗中,周复、张植桴两位将军,和五十一军113师等部的近500名军官士兵,共同将忠诚和热血洒在了安丘大地上。
    城顶山战役一开始,在山顶上的围子墙内外打了几十个小时之后,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和113师师长韩子乾、师参谋长张植桴等将领,根据战场状况,决定分头突围。跟随周复将军向城顶山东北方向突围的那支部队,是周复所直接节制的政工人员队伍,即战区政治部、干训团等组成人员,以及少数随身掩护的警卫人员,不是113师的基本作战部队。113师两个团的基本作战部队是向南突围,当然也是为了吸引日军好掩护周复突围,可惜在十二拐和恶沟先后遇到阻击和伏击,损失惨重。

十二拐战斗:有些牺牲者三年后还未被掩埋
   
    十二拐是一条位于今石埠子镇柳河峪村村西南的盘山小道,民国初年就有。该村西边和南边的山其实总属于太平冈山脉,但按山头分,西边的叫西屋山头,西南部的叫南顶子山,南顶子东边是搁灯山,搁灯山与公冶长书院南北相对。
    柳河峪村与村南、村西的山的落差有近200米,原先柳河峪村村中百姓到南山顶子没有像样的路,只有在西屋山头和南山顶子之间,即村庄西南方向,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上到南山顶子西北顶部,坡度达70度。因为这条小道依山势沟谷,上下之间有十二个拐弯,当地就一直叫“十二拐”。据担任柳河峪村党支部书记41年的马怀杰在今年9月中旬接受采访时介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大规模地治山之前的很长一段岁月里,这条山路“十二拐”就是柳河峪村人祖祖辈辈的村南出入口,是村民向南山顶子和搁灯山及太平冈方向走的唯一山路。到了2013年,柳河峪村有40多户人家因为避免地质灾害而搬迁上山,组成一个柳河峪新村,就坐落在南顶子山上,这才又新修了一条水泥盘山路。
    我(指作者王锡文,下同)在2014年秋查找到这十二拐时,因为这条山道有几处太陡,站直了不能走,只有手脚并用才能走,没有具体走完全路程,一直以为那“12”是个确数。今年9月上、中旬,我受石埠子镇党委政府委托,两次陪同帮该镇搞旅游规划的人员来到此地,勘查地势、拍摄风光,又细细查访了这十二拐。这才发现,这条已不常用的小道,从山底到山顶,实际多于12个拐弯,就请教正在半山腰梯田里采谷穗子的柳河峪村的刘金贵夫妇等村民。他们说,其实说的12个拐弯,只是从山顶到半山腰的距离,如果真到山底,就是20多个拐弯,早先村里的人叫这条小道为“十二拐”,就是说拐弯多的意思。而在柳河峪村和附近村民的意识中,不光这条上山的小道叫“十二拐”,连同周边的区域,也都叫“十二拐”。
    1943年2月20日、21日(农历正月十六、十七)两天中,113师大部分将士为了突围,从城顶山上冲下来,在正西方向已被日本鬼子完全堵住的情况下,只能一拨一拨地向西南方向跑,即从城顶山下来,经柳河峪村西,爬上南山顶子再向南突围。而要上南山顶子,必须要爬唯一的山路——十二拐,这就遇到了日军在山顶的居高临下的阻击,造成了重大伤亡。
    其中一说,是城顶山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年,在十二拐上牺牲的战士们大多还是白骨暴露野外。具体见证人之一是当时莒北前韩寺庄村(今属安丘石埠子镇)的鞠善勋娘俩。
    1946年秋天的一个早上,距柳河峪村南10多华里处的前韩寺庄村的一位鞠姓家的老太太独自路过此地,不慎滚下了十二拐一边的山谷里,摔伤了。经过呼救,周围的乡民在快中午的时候,才将信儿捎到了前韩寺庄村。其二儿子鞠善勋听说后,一路小跑着来到十二拐。这年鞠善勋30多岁,据他事后说,那十二拐就是在立陡的山坡上靠人踩出来的一条小道。因为那场仗打得惨,山坡上死人多,战斗刚结束的那几年,周围村民很少有走这条路的。“十二拐”小道上已经长满了草,根本找不到路,他是拨开山坡上长得很高的草,踩着草中的一具具人骨以“滑”的方式下到沟底,然后,又踩着想躲闪也很难保证不碰着的那些人骨,背着其母一步步艰难爬上来的。那些人骨,有些还比较完整,说明当时城顶山战役中还有一些战死者没有被及时掩埋,露在草丛中,时间一长,成了整个的遗骸。这位老太太在1970年去世,其二儿子鞠善勋也于2010年在东北去世。1989年鞠善勋从东北回老家探亲时,我曾经见过他。这是当地周围乡民的真实记忆,史料上没有记载。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从1943年正月到1946年秋,这三年多的时间,还有一些五十一军士兵的遗体一直没有被掩埋,烈士的遗体就暴露于野外,日晒雨淋,只剩下了具具白骨,据此可以想像当时的十二拐战斗多么惨烈。
                                                             【王锡文】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10:06
本帖最后由 云山千叠 于 2015-10-14 14:24 编辑


IMG_0857.JPG


    攀登南山顶子的羊肠小道(十二拐局部),南山顶子上建有柳河峪新村,石埠子镇柳河峪村为安丘市委党校帮扶点。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10:54
本帖最后由 云山千叠 于 2015-10-14 14:29 编辑


IMG_2295.JPG

风力发电塔车左侧孤立的山头即为搁灯山

欢迎阅读《安丘大众网》安丘文史栏目
王锡文主任的系列长文《追踪城顶山战役全貌缅怀抗战英烈》




引用 那①抹烟波蓝 2015-10-14 11:23
拜读学习!问好!
引用 云山千叠 2015-10-14 14:28
那①抹烟波蓝 发表于 2015-10-14 11:23
拜读学习!问好!

谢友首评鼓励
引用 SDAQSBP 2015-10-14 20:12

查看全部评论(20)

回顶部